释义 |
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序一 序一 孔子说: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怎样才能做到文采斐然呢?恐怕难以用简单的语句回答。 不过, 应该承认, 恰当地使用成语是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 可是, 目前的出版物当中滥用、 错用成语的情况并不罕见。 下边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一是对成语一知半解, 拿来使用。 例如: 听到人家介绍先烈的事迹,受到教育, 就说是 “耳濡目染”。 “耳濡” 则有之, 何来 “目染”? 又如形容红旗招展, 说是“如火如荼”。 红旗似火, 可以说; “如荼” 却不能说, 因为荼是一种茅草的白色的花。 二是不了解成语使用的范围, 张冠李戴。 例如 “美轮美奂” 形容高大华美, 指建筑物。可是许多人把它用于图画、 音乐、 灯光之类。 又如“炙手可热” 比喻气焰盛, 权势大, 很难接近, 可是常常看到 “炙手可热的题材”、 “炙手可热的信息” 等说法。 三是混淆字面相似的成语, 贻笑大方。 例如说到生活清苦, 用上“箪食壶浆”, 应该用 “箪食瓢饮” 才对。 “箪食壶浆” 是群众对军队的欢迎。 又如把“南辕北辙” 与 “东奔西走” 混为一谈, 主要是不了解成语的含义。 四是颠倒语序,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例如把 “人为刀俎” 写成“为人刀俎”。 “人为刀俎” 隐含 “我为鱼肉”, 说明生杀大权由别人掌握。 “为人刀俎” 岂不把意思说反了? 又如把 “薪尽火传” 写成 “火尽薪传”。 “薪尽” 是指柴烧光了; “火传” 是指火种留传下来。 “火尽” 如何能使“薪传”?再如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字面意思是日出时有所失, 日落时有所得, 真实的意思是一时失利, 终将成功。 有人写成 “失之桑榆, 收之东隅”, 这就费解了。 五是擅改字面, 自我作古。 例如把“事必躬亲” 改为 “事必恭亲”,把“畸轻畸重” 改为 “倚轻倚重”, 把 “风尘仆仆” 改为 “风尘扑扑”或 “风尘朴朴”。 当然, 情况还不止这些, 不过这里谈的是较常见的罢了。 总起来看,有理解的问题, 有用法的问题, 还有写法的问题。 此外, 在口语中还有读法的问题。 不过, 话还得说得周密一些, 成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 “弹冠相庆” 原来是中性的, 如今却含有贬义了, 把它用于褒义, 当然是错的。 又如 “故步自封” 也写作“固步自封”, “按部就班” 也写作“按步就班”, 这些都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 再如读音, “安步当车” 的“车”, 旧读作jū的, 如今照规定读chē了。前边谈到有些成语语序不能改变, 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不能改变语序。 例如 “天翻地覆” 也写作“地覆天翻”, 还可以写成 “天地翻覆”。 对每一个成语如何理解, 如何读音, 如何书写, 如何使用, 都有一定的规范。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少数成语的意义、 用法、读音、写法有些改变, 这也是有公认的标准的。 正因为如此, 我们必须多向不开口的老师——成语词典请教, 特别是新近出版的林玉山主编的 《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 注释:① 张斌原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博士后导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斌① 2002年秋于上海师大 |
☚ 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后记(一) 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序二 ☛ 00000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