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何首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何首乌 中药名。 见《日华子本草》。别名:地精,首乌,红内消,马肝石,陈知白。 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块根。多年生缠绕草本。 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红褐色。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 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狭卵形或心形,长4~8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托叶膜质、鞘状,褐色,抱茎,长5~7毫米。 花小,直径约2毫米,多数,密聚成大形圆锥花序,小花梗具节,基部具膜质苞片;花被绿白色,花瓣状,5裂,裂片倒卵形,大小不等,外面3片背部有翅;雄蕊8,雌蕊1,子房三角形、花柱短,柱头3裂,头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长2~3.5毫米,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成明显的3翅,成熟时褐色。 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各地亦有栽培。栽后3~4年春、秋采挖,洗净,切去两端,大者对半剖开,或切厚片,晒干、烘干或煮后晒干。 干燥的块根呈纺锤形或块状,长约6~15厘米,膨大部直径3~12厘米,外表红褐色或紫褐色,有不整齐的纵沟,凹凸不平,两端各有一根痕。质坚,显粉性。横断面淡红棕色或淡黄棕色,中心为一个较大的木心,周围有数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形成云锦状花纹;干后收缩而有稍突起的皱纹。气无,味苦涩。以质重、坚实、显粉性者为佳。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 苦甘涩、微温。入肝、肾经。 补肝肾,益精血,养心安神,润肠通便,强筋骨乌须发,解毒散结。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酸软,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疮,产后及老年人便秘,疥癣,湿疹,皮肤瘙痒,神经衰弱,盗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 《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内服:煎汤,9~15克;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涂。 ❶ 治骨软风,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痒:首乌大而有花纹者,同牛膝(锉)各300克。以好酒1升,浸7宿,曝干,于木臼内捣末,蜜丸。 每日空心食前酒下30~50丸(《经验方》)。 共为末,炼蜜丸。 每早、晚各服9克(《本草汇言》)。 封脐中(《濒湖集简方》)。 现代临床报道❶ 疟疾:取何首乌30~40克,甘草2.5~5克(小儿酌减),每日1剂,浓煎2小时,分3次食前服用,连用2天。疟原虫转阴时间大体在症状控制后2~21天。 如属初起,可再加车前草、百部、白前、连翘、银花煎服;对鼻出血、咯血、咯痰困难、喘咳有哮鸣音者,酌加对症治疗,以提高疗效。 如连渣内服,其作用似更明显,腹泻现象亦较显著;片剂较煎剂作用明显,大便次数亦增多,但仍能耐受。可见何首乌降胆固醇的有效成分可能在药渣部。根及根茎含蒽醌类,主要为大黄酚(chrysophanol)和大黄素(emodin),其次为大黄酸(Rhein),痕量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蒽酮等。尚含淀粉42.2%、粗脂肪3.1%、卵磷脂3.7%等。药理作用❶ 抗菌作用: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100对结核、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抗炭疽杆菌。 所含大黄素15.6~1000微克/毫升,对八种常见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对大部分细菌有杀灭作用,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敏感,其最低抑菌浓度为15.6微克/毫升,本品与等量链霉素共同使用有协同作用。100微克/毫升时对白色含球菌。热带含球菌有抑制作用。所含大黄酸对细菌亦有一定抑制作用。 ❹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制首乌温水浸液0.35克/只,能使切除肾上腺饥饿小鼠的肝糖元积累升高6倍,生首乌则无此作用。浸膏及所含的蒽醌类化合物能促进肠蠕动,故能产生腹泻。尚能解除乙酰胆碱所致的肠痉挛,其解痉作用较罂粟碱强四倍多。 其解痉的主要成份是大黄酸、大黄素。 ❺ 降血脂:何首乌对兔、鸽、大鼠等相应疾病模型都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减少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有人认为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降血脂作用与其所含卵磷脂有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