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附一:古代郡县今指 附一:古代郡县今指 钱大昕称:“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此“郡”, 当指古郡, 乃古代行政区划名。历代沿革不同。秦废封建,置三十六郡, 以统其县。汉代因之,隋唐以后,州、郡互称。宋元设州府,至明而郡废。清承明制,郡或为府之别名。所谓“郡望”, 即郡之望族大姓。本辞典释条中涉及某姓,常於句尾注云 “望出××”, 也只是根据旧说, 表明历史上××郡有过此姓, 别无他意。 〔九江〕 秦置九江郡,辖区甚广。今江苏、安徽江北之南部地区以及江西省皆其地。治所寿春,即今安徽寿县。后汉亦置九江郡,治所阴陵,故城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六十五里。晋废, 隋则以寻阳郡改置,治所湓城。唐改为浔阳, 即今江西省九江县治。 〔九真〕 汉置九真郡。晋及南朝宋、齐皆因之。其地当在今越南之河内以南、顺化以北清华、义安等地。治所当亦在今北部。 〔广平〕 汉置广平郡。后汉省,三国魏复置,晋因之。 治所广平,在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后魏移郡治曲梁, 即今河北省永年县。 此后或废或置。 宋称洺州广平郡, 元称广平路, 明曰广平府。 〔广汉〕 汉置广汉郡,治所梓潼, 即今四川省梓潼县治。后汉迁治所於雒,在今四川省广汉县。晋徙广汉郡治广汉, 在今四川遂宁县东北。 〔广宗〕 本汉王国,后汉为县。后魏置广宗郡,治广宗县,故城在今河北省广宗县境。(按:或称“故城在今直隶威县东二十里”, 查今之地图, 广宗县在威县西北五十里处, 姑存疑)。 〔广陵〕 汉有广陵国,后汉改郡。治广陵,故城在今江苏江都县东北。晋初徙治淮阴,在今江苏淮阴县东南五十里。 后或置或废。 宋曰扬州广陵郡。 〔下邳〕 后汉有下邳国,治下邳,治所在今江苏邳县之下邳故城。 (按:《姓氏词典》称:“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 南朝宋置下邳郡。 〔大梁〕 在今河南省开封县。战国时魏都。《史记·魏世家》载:惠王三十一年徙都大梁,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攻魏, 引河流灌溉大梁。 大梁城坏, 其王请降。 〔上谷〕 秦置上谷郡。战国末,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军上谷。秦灭代,置上谷郡, 旧保定、 易州、 宣化及顺天、河间之一部, 皆其辖属。汉郡治沮阳,在今河北怀来县南。后或置或废。唐改为易州, 又复为上谷郡,后又改为易州, 郡所即今河北易县。 〔上邽〕 古为戎地,秦置邽县,汉曰上邽,后魏改为“上封”,隋复其旧。唐曾陷于吐蕃,不久收复且改而为镇, 其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县西南。 〔上洛〕 晋置上洛郡, 地在今陕西商县。 唐废。 〔上郡〕 秦置上郡。辖今陕西省北部及内蒙鄂尔多斯左翼之地。治肤施,在今陕西绥德县东南五十里。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北监蒙恬兵, 即此上郡。 〔上党〕 或称:“战国韩地。秦并天下,置上党郡。其地在今山西之东南部,以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名。”或称有两上党郡。《铜熨斗斋随笔》:“《汉书·地理志》: ‘上党郡,秦置,属并州。’按:上党於战国时盖在韩魏之间,《西周策》犀武败於伊阙,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党之急辞之。綦毋恢见魏王曰: ‘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而两上党绝矣!’此时上党,盖属魏也。又,韩赵易地,樊馀谓楚王曰: ‘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以上危。此时上党盖属韩也。 曰 ‘两上党’, 意尔时上党必有两地, 如楚之东西不羹者。” 《史记·韩世家》:‘桓惠王十年,秦击我於太行;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是上党已属赵矣。又曰: ‘二十六年秦拔我上党。’可见上党之非一地。”故有两上党之称,而上党之置郡亦非始于秦矣。郡治代有变动,汉治长子,在今山西之长子县西。后汉末,则治壶关城,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晋则治潞,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十六国燕慕容俊移治安民城, 在今山西襄垣县东北, 后又迁至壶关。 〔千乘〕 汉置郡,辖山东旧青州府以北至济南府东境之地,治千乘,在今山东桓台县北二十五里。按:“千乘”有南北二城,相距二十余里,其一城县治,一城太守治。千乘者,以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石,因以为名。 〔义阳〕 汉有义阳乡,三国魏置郡,故城在今河南桐柏县东。晋初移治新野,即今河南新野县。晋末移治仁顺县, 在今河南信阳县南四十里。 〔卫国〕 汉称畔观县,后汉时期改封周后姬常为卫公, 国於此, 因曰卫县。后魏曰卫国县,故城在今山东范县西北之观城镇西。 又, 南朝宋亦置卫国县, 故城在今山东章丘县西南, 隋改曰亭山。 〔山阳〕 汉置山阳郡,故治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四十里。晋改山阳郡为高平国,而以今江苏淮安县为山阳郡所。 〔马邑〕 后魏曰朔州,北齐为北朔州。 隋置代郡,不久又改名马邑。唐时或名朔州,或名马邑,即今山西朔县治。 〔开封〕 周代为郑、杞二国之地。战国时为魏都,曰大梁。秦为三川郡地。汉置陈留郡。东魏於郡置梁州,北周改曰汴州。 唐五代之梁建东都, 升为开封府。 后历代多沿袭此称, 故治在今河南开封县。 〔天水〕 汉置天水郡, 治平襄,在今甘肃通渭县西南。后汉移治冀县,在今甘肃甘谷县。晋移治上邽, 在今甘肃天水县西南。 后魏及隋因之。 〔云阳〕 古之“云阳”有二:一指云阳县,汉为育阳县,晋改曰云阳,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县南六十里。一作“雲阳”, 今亦简化作“云阳”。《姓氏词典》称 (云阳): 治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所指“云阳”当为“雲阳”之简化。“雲阳”,本为秦邑。汉置县,故城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北周置雲阳郡,故城在今陕西泾阳县北三十里。又, 元以汉之朐䏰县为雲阳州, 故城在今四川省雲 (云) 阳县西。 〔五台〕 汉置虑虒县, 北魏称驴夷县, 隋为五台县,地处山西北部,五台山南麓,滹沱河上游,与河北省临接, 即今山西之五台县。 〔太原〕 秦置太原郡,辖今山西旧太原、汾州二府及旧保德、平定、忻州等地。汉为太原国,后仍为太原郡, 唐改为太原府, 治晋阳。故城在今山西太原县东北。 〔中山〕 春秋时为鲜虞之地,战国时为中山国,为魏所灭。汉景帝封其子刘胜为中山靖王。后魏置中山郡,金改为中山府, 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 〔丹阳〕 汉置丹阳郡,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县。三国吴移置,治建业,故城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南五里。又, 后魏亦置丹阳郡, 故治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东北。 〔内黄〕 本战国魏邑,汉置内黄县,故城在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北。隋於故城东南十九里处建新城,即今内黄县治所。 〔巴西〕 汉末刘璋置巴西郡, 故治在今四川省阆中县西。 此后或废或置, 东晋移置今四川绵阳县治。 〔巴郡〕 秦置巴郡,辖今四川境内之旧保宁、顺庆、夔州、重庆四府以及沪州等地,治江州,即今四川江北县。 又, 汉末刘璋亦置, 治安汉, 故城在今四川南充县北, 不久改为巴西郡, 移治阆中。 〔长乐〕 晋有长乐国,后魏置郡, 隋则改为信都郡, 即今河北冀县。《姓氏词典》称:“长乐, 即今福建闽侯。”按: 唐改福州置长乐郡, 五代时升为长乐府; 宋则称长乐郡, 又升为福安府, 即今福建闽侯县。 〔长安〕 古郡城,名始於汉, 汉高祖自栎阳徙都长安, 即此地。汉长安故城,惠帝时更筑,亦名斗城,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十三里。 〔长沙〕 秦置长沙郡,因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此后或废或置,或改湘州、潭州。唐宋曰潭州长沙郡,明或曰长沙府。 即今湖南省长沙县。 〔汉东〕 南朝宋侨置冯翊郡,后魏改为汉东郡,故治在今湖北省钟祥县西北。隋改随州为汉东郡,宋曰随州汉东郡, 即今湖北随州市。 〔汉阳〕 后汉移前汉天水郡。治冀,故城在今甘肃甘谷县南, 不久即称汉阳郡。 〔永平〕 东晋置永平郡。治安沂,在今广西藤县南。南齐移治夫宁,在今藤县北。隋、唐或改称藤州。《姓氏词典》称: “ (永平), 治所在今河北卢龙。”按: 明置永平府, 治所为今河北省之卢龙县。 〔永宁〕 东晋置长宁郡, 南朝宋曰永宁, 故治在今湖北荆门市西北。 〔永昌〕 古哀牢国地, 九隆氏居住,汉置不韦县,后汉於县置永昌郡,故治在今云南保山市北五十里。 〔辽东〕 秦置辽东郡,辖今辽宁省东南地区,因在辽河之东,故名。治襄平县,在今辽宁辽阳县北七十里。又, 后魏亦置辽东郡, 故治在今河北徐水县西二十五里。 〔辽西〕 秦置辽西郡,辖今自河北旧永平、承德、朝阳至辽宁旧锦州,新民诸府之地。汉因之,治且卢,故城在今河北卢龙县东。 后汉移治阳乐。 〔辽阳〕 汉置县,后汉因之。辽置辽阳府,金因之。元为辽阳省。故城当即今辽宁省之辽阳县治。 〔玉田〕 当指玉田县,春秋为大卤之区,汉为右北平郡无终县地。隋改称渔阳,唐则改曰玉田。今属河北省。 〔平卢〕 当指平卢军。唐置平卢节度使,亦曰淄青节度使。治青州,今山东益都县治。又,唐天宝初分范阳节度使, 置平卢节度使, 治营州, 今辽宁朝阳县治。 〔平阳〕 相传帝尧所都,三国魏置平阳郡,故治在今山西临汾县西南,后或改称晋州、或称临汾郡。宋曰晋州平阳郡, 后升为平阳府。 〔平昌〕 三国魏置平昌郡, 治安丘, 在今山东安丘县西南。后魏移至昌安, 即今山东安丘县治。 〔平原〕 汉置平原郡,辖今山东旧武定济南府之西部,北自乐陵、南至长清诸县。故治在今山东平原县南二十里。 〔平陵〕 汉昭帝陵。 离茂陵十里。 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十三里。 〔平襄〕 当指平襄县。 汉置, 故城在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东平〕 汉有东平国,治无盐,在今山东东平县东二十里。晋治须昌,在今东平县西北十五里。南朝宋为东平郡, 宋曰东平府, 元曰东平路, 明降为州, 即今山东东平县治。 〔东阳〕 三国吴置, 陈改置金华郡, 隋改婺州, 唐为婺州东阳郡, 宋因之。 即今浙江金华县治。 〔东郡〕 秦取魏地置东郡,辖今河北省旧大名府,山东省旧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之地,治濮阳,在今河南濮阳市南。 又东晋亦置东郡, 在今河南滑县东。 后魏徙治滑台,即今滑县治。 〔东海〕 汉置东海郡,辖今山东旧兖州府东南至江苏邳县、东至于海的广阔地区。治郯,在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三十里。 〔东莱〕 汉置东莱郡,辖今山东省旧登、莱二府之地。以莱在齐之东,故名“东莱”。治掖,即今山东掖县治。 宋代曰莱州东莱郡。 〔东鲁〕 《姓氏词典》称: “ (在) 今山东东部。” 〔东莞〕 汉置城阳郡。 晋改曰东莞, 治莒, 今山东省莒县。 〔巨鹿〕 旧作“钜鹿”,今简化而作“巨鹿”。秦置巨鹿郡, 治巨鹿县, 即今河北省平乡县治。后汉徙治瘿陶, 在今河北省宁晋县。 〔北平〕 晋置北平郡,故治在河北省遵化县西(按:《姓氏词典》称:“西晋置,治所徐无,在今遵化县东。”)此后或置, 或改曰 “平州”, 治所亦予迁徙。 后魏时, 在今河北完县东北, 唐则在今卢龙县。 〔北地〕 秦置北地郡,统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周原、泾州诸府州之地。治义渠,在今甘肃宁县西。汉亦置, 治马岭, 在今甘肃环县东南, 后汉徙治富平, 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北海〕 汉置北海郡,辖山东旧青州府东部、莱州府西部地区。治营陵,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后汉徙治剧,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三十一里。南齐治都昌,在今江苏东海县东北;南朝宋及后魏治平寿,在今山东潍县西南。 宋代称青州北海郡。 〔代郡〕 本古之代国,战国属赵,置代郡秦汉相承, 治桑干县,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后汉移治高柳,在今山西阳高县西北。 后魏亦置代郡, 故治在今山西大同县东。 〔乐安〕 《姓氏词典》称:“(乐安)治所在今山东博兴西南。”历史上之安乐郡有三:其一,南朝宋置,治所在今山东广饶县;其二,后魏置,并置乐安县以为郡治,其地在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其三,隋置棣州,唐改为乐安郡, 故治在今山东惠民县南七十里。 〔乐陵〕 后汉末置乐陵郡, 治乐陵, 在今山东陵县西南三十里。晋移治厌次, 在今山东惠民县。 〔兰陵〕 《姓氏词典》称:“(兰陵)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市峰城镇。”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兰陵郡)晋置,治兰陵县,故城在今山东峄县(今峄县改为枣庄市峄城区)东五十里;南朝宋移治昌卢,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六十里; 后魏移治承县, 在今山东枣庄峄城西北一里。 〔齐国〕 周代国名,侯爵,姜姓,周武王封姜尚(子牙)於此。初都营丘,即今山东淄博市之临淄区。(一云: 山东昌乐县东南有废营陵城,即古营丘。)胡公徙都薄姑,即今山东博兴县东北十五里之薄姑城;献公又徙临淄, 战国初齐姜氏政权为其大臣田常所篡, 遂齐为田氏矣。 〔齐郡〕 汉置齐郡, 治临淄, 即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 后魏移治益都, 即今山东青州市。 〔安化〕 唐改庆州曰安化郡, 后又改称顺化, 复曰庆州, 即今甘肃庆阳县治。 〔安平〕 《姓氏词典》称: (安平)治所在今山东益都西北。”不识其所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安平郡, “后魏置。 后废, 故治在今山西沁水县东北六十里。” 〔安阳〕 后魏置安阳郡并置县,故城治在今河南泌阳县西。隋废。又,或当指今河南安阳市。本战国魏邑,秦昭襄五十年秦将王龁拔宁新中, 更名安阳。 晋置安阳县, 明清皆为彰德府治, 即今河南安阳市。 〔安邑〕 汉置县,夏禹所都。战国时为魏都。汉置安邑县。后魏分南、北二安邑县,不久又改北安邑为夏县 (禹之所都), 故城在今山西夏县北之禹王镇。 隋以南安邑为安邑, 即今山西运城东北之安邑镇。 〔安陆〕 南朝宋改江夏郡为安陆郡。以后或改或置或废。唐改曰安州,又复安陆郡;宋曰安州安陆郡,后升为德安府, 故治在今湖北安陆县。 〔安定〕 汉置安定郡,辖今甘肃旧平凉府及固原州、泾州之地。治高平,即今宁夏固原县。后汉徙治临泾,在今甘肃镇原县南五十里; 东晋移治安定, 在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 此后或改或置, 或废。 宋曰泾州安定郡。 〔关西〕 指函谷关以西之地, 即今陕西、 甘肃二省。 〔江夏〕 汉置江夏郡,在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元和志》称:云梦县东南涢水之北有江夏故城。此后移治所,代有不同;后汉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北;三国吴置,在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三国魏置,在湖北黄陂县;晋置,在今湖北安陆县治;南朝宋置,在今湖北武昌县西南黄鹄山;后魏置并置江夏县,故治在今河南泌阳县北;隋置,在今湖北武昌县。 〔江都〕 《姓氏词典》称: (江都)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按: 汉置江都县,故城在今江苏江都县西南四十六里。 南朝梁改临江郡置江都郡, 故治在今安徽和县东北。 〔江陵〕 《姓氏词典》称: (江陵)“今属湖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南齐置(江陵郡),今阙。当在四川境。”或当指江陵府。 汉南郡地唐为江陵府。 宋为江陵府江陵郡, 即今湖北江陵县治。 〔汝宁〕 元置汝宁府, 明清因之, 治汝阳。 民国改汝阳为汝南县。 〔汝南〕 汉置汝南郡,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旧颖州府。治平舆,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六十里。晋移治悬瓠城, 即今汝南县治。 〔汝阳〕 后魏置汝阳郡并置县, 当在今河南息县西境。 〔冯翊〕 后汉末置冯翊郡, 治临晋, 即今陕西大荔县。 后或置, 或废, 或改。 宋曰同州冯翊郡。 〔西平〕 后汉末置西平郡, 治西都, 即今青海西宁县治。 〔西河〕 汉置西河郡, 治富昌,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前旗。后汉移治离石,即今山西离石县。献帝末废。 曹魏始於汉兹氏县置西河郡, 即今山西汾阳县治。 〔曲成〕 本汉氏滨国, 后为县。 晋曰曲城县。 故城在今山东掖县东北。 〔曲沃〕 春秋晋地, 后属秦河东郡, 在今山西闻喜县东。 〔曲阜〕 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十里。古少昊之墟,周初曰曲阜,封周公子伯禽於此,为鲁国。汉置鲁县,为鲁国治。 〔成阳〕 相传尧游成阳而死并葬於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汉曰成阳县,晋为城阳。故城在今山东濮县东南,(按:濮县或称濮州,原属山东,今划归河南省,降为濮城镇),更名雷泽[按:“成”,或作“郕”;又讹作“城”, 皆非]。《姓氏词典》注称: (成阳)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境。 〔成都〕 晋置成都郡,为成都王颖国,故城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不久即废。或当指成都府。古之蜀国,秦置蜀郡,晋置成都国。唐改益州, 又改成都府。宋、元、 明、朝,清皆因之, 故治为今成都、 华阳二县。 〔任城〕 后魏置任城郡并置县,故治在今山东济宁县治。北齐改为高平而以晋鲁郡为任城郡,故治为今山东曲阜县。 〔合浦〕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汉置合浦郡,治徐闻,即今广东省海康县治。后汉徙合浦,故城在今广东合浦县东北七十五里 [按: 合浦,今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 〔会稽〕 秦置会稽郡,辖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地区。治吴,即今江苏吴县治。后汉移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县县治, 宋升为绍兴府。 〔寻阳〕 晋置寻阳郡,治柴桑,故城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二十里。隋改为九江郡,唐则改为寻阳郡,即今九江县。 〔弘农〕 汉置弘农郡, 治弘农, 在今河南灵宝县南四十里。 〔陈郡〕 秦置郡,后或称陈国。后汉复以郡称,治陈县,即今河南淮阳县治。辖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鹿邑、杯城等县。南朝宋移治项县,在今河南项城县东北。北齐移项县於故陈城。 隋废郡。 〔陈留〕 汉置陈留郡,治陈留,即今河南开封市东南。辖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垣、南至杞县、睢县一带地区。后或改、或废,或置。唐天宝、至德间, 曾改汴州为陈留郡。 〔庐江〕 楚汉之际分秦九江郡而置庐江郡。治所在“舒”,即今安徽庐江县西南。辖今安徽巢县、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黄梅和河南商城等县地,其后治所、辖区一再迁改:汉末徙治今安徽潜山县;三国魏,治在今安徽六安县北;晋则治今安徽霍丘县西五十五里;南朝宋,治今安徽霍山县东北三十里;后魏因之, 隋则治在今安徽合肥市。 〔庐陵〕 后汉末孙策分豫章郡而置,治高昌,即今江西吉安县西高昌故城。晋移治石阳,在今吉水县东北,辖今江西永新、 峡江、 乐安、 石城以南地区。 〔汶阳〕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晋置郡,故治在今湖北远安县北。《姓氏词典》则称:“治所在今山东宁阳东北。”此注本《辞海》: “古县名。西汉置。 治所在今山东宁阳东北……”然而此注“汶阳县”而非“郡”也。 〔沛国〕 汉置沛郡,后汉改为沛国,晋因之。治相县,在今安徽宿县北 [按:《姓氏词典》称: “治所在今安徽濉溪西北。”] 〔沛郡〕 汉置沛郡, 治相县。 在今安徽宿县西北, 东晋徙治於萧, 在今江苏萧县西北。《姓氏词典》以为“治所在今安徽濉溪西北。” 〔汲郡〕 晋置汲郡,治汲,在今河南汲县西南二十五里。此后或置或废, 宋曰卫州汲郡。治所即今之河南汲县。 〔宋城〕 本秦睢阳县,隋改曰宋城,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明改为商丘,稍南徙,今商丘县南门,即故城北门废址也。 〔邺郡〕 唐置相州,改为邺郡。宋曰相州邺郡, 金升为彰德府, 即今河南安阳县治。 〔严陵〕 《姓氏词典》称:“即今浙江桐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引《水经注》云:“自桐庐至於潜,凡有六濑,第二濑是严陵濑。濑山, 山下有石室,陵子所居也, 山及濑皆以此名。” 〔扶风〕 本汉右扶风,治内史右地。在陕西咸阳县东。后汉治槐里,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晋移治池阳,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后治好畤,在今陕西乾县。隋改西魏歧州曰扶风郡,在今陕西风翔县南,唐又改岐州,又改扶风郡, 又改凤翔郡。 后升为西京凤翔府。 〔抚州〕 隋於临川郡置,时总管杨武通奉使安抚,因以“抚”为州名。唐或改为临州郡,不久复称抚州。宋曰抚州临州郡。 故治在今江西临川县。 〔延吉〕 清初尚为荒地,经高丽族开垦,渐次成熟,光绪年间置延吉厅,后升为府,属吉林省,民国改县。今为延吉市。 〔延陵〕 《姓氏词典》称:“延陵即今江苏常州。”《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则云:“春秋吴邑,季扎所封,即今江苏武进县治。 〔寿春〕 唐以寿州改置,宋曰寿州寿春郡开寿春府, 治下蔡。不久改为安丰军,还治寿春。明初亦置寿春府, 不久仍曰寿州, 即今安徽寿县治。 〔余杭〕 陈钱塘郡, 隋置杭州,改曰余机郡;唐改为杭州, 又改余杭郡。不久又为杭州,故城在今浙江杭州市北。 〔吴兴〕 三国吴置吴兴州,后世或改或废,或置。唐改为湖州, 又复为吴兴郡,宋曰湖州吴兴郡,改而为安吉州, 即今浙江吴兴县治。 《姓氏词典》称: 治所乌程, 在今浙江吴兴县南。” 〔吴郡〕 周初为太伯邑,春秋时乃吴国都。秦置吴县为会稽郡治。后汉於县置吴郡。《姓氏词典》称: “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 〔陇西〕 陇山之西,今称甘肃为陇西。秦置陇西郡,辖今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之地。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北, 晋徙治襄武, 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南。 〔河内〕 汉置河内郡,郡治怀县,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晋徙治野王,即今河南沁阳县治。后世或改称怀州; 宋曰怀州河内郡。 〔河东〕 秦置河东郡, 治安邑, 在今山西省夏县。 晋移治蒲坂, 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河西〕 后魏置河西郡, 当今山西临汾县地。 〔河间〕 汉有河间国,治乐城,即今河北献县治。后魏初为河间郡,治在今河北河间县西南三十五里。后或改, 或徙, 或废。 宋曰瀛州河间郡, 升为河间府, 即今河间县治。 〔河南〕 汉置河南郡, 辖旧河南府及郑州、 汝州之地, 治洛阳, 即今河南洛阳县东北三十里。 〔河朔〕 谓黄河以北之地。 〔京兆〕 汉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当今陕西长安以东至华县之地。三国魏为京兆郡,故治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 隋徙今长安县治。 唐为京兆府。 〔定襄〕 汉置定襄郡,辖今山西右玉县以北至内蒙四子王旗之地。治成乐,即今内蒙和林格尔县。后汉移治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后或废或改:隋置,故治在今山西平鲁县西北;唐改忻州置定襄郡;宋曰怀州定襄郡, 即今山西忻县治。 〔宜春〕 隋置袁州, 改曰宜春郡, 唐或改或废。 宋曰袁州宜春郡, 即今江西宜春县治。 〔房陵〕 汉末置, 治所房陵县。三国魏改曰新城, 即今湖北房县。 隋置房州,改曰房陵郡, 治竹山, 即今湖北竹山县。 宋曰房州房陵郡、 治房陵。 〔青州〕 古“九州”之一。说者谓: 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名。今山东之胶东及济南道东境皆是,兼有奉天辽河以东之地。周汉皆置青州。后汉青州刺史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之临淄区。后或废、或改、或置,治所亦常徙移。唐改为北海郡,后复为青州;宋曰青州北海郡;金改为益都州;明为青州府;清因之,治广固,在今山东益都县西北八里。 〔武功〕 后魏於美阳县置武功郡, 即今陕西武功县西南。 〔武阳〕 隋改魏州而置武阳郡, 故治在今河北大名县东。 〔武邑〕 汉置县, 晋於此置武邑郡。 后魏治武强。 武邑、 武强俱河北省县名, 属衡水地区。 〔武昌〕 三国吴置武昌郡, 在今湖北鄂城县治。 隋废。 后魏置, 故治在今山西孝义县西。 〔武威〕 汉初为匈奴地。 武帝开置武威郡, 今甘肃旧凉州府地。 治姑臧, 即今武威县。 唐时废。 〔武都〕 汉置武都郡。辖今甘肃之武都、文、成、徽及陕西宁羌等县。治武都,故城在今甘肃成县西八十里。 后汉徙治下辨, 在今甘肃成县西三十里。 〔武陵〕 汉置武陵郡,治义陵,在今湖南溆浦县南三里。隋移治今常德县治。唐改称朗州,不久仍称武陵郡。 宋曰朗州武陵郡。 〔范阳〕 三国魏置范阳郡, 治涿,故治在今河北涿县。晋为范阳国,后魏复为郡, 隋废。唐置, 治蓟, 即今北京大兴县治。 〔陕郡〕 本汉代弘农郡地,后魏避讳, 改为恒农郡,置陕州。此后或废、或改、或置; 唐为陕州, 或改陕郡; 宋曰陕州陕郡, 治所在今河南陕县。 〔昌平〕 《姓氏词典》称: “在今山东曲阜东南。”此当指古昌平城。 《左传》为 “昌衍”。 《左传·杜注》:“鲁县东南有昌平城,即昌衍也。”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八十里。或指昌平州。汉置昌平县,故城在今北京昌平县东南。 明升为昌平州, 属顺天府, 清因之。 民国后复降为县。 〔昌黎〕 《姓氏词典》称: “治所在今辽宁义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 三国魏置昌黎郡,晋因之。后魏亦置昌黎郡。顾炎武《京东考古录》谓“昌黎有五”, 所列前三昌黎皆为在今辽宁凌源县境。 又, 后魏所置昌黎郡, 故治在今河北徐水县西二十五里, 北齐因之。 隋移治今河北易县, 改为上谷郡。 〔松阳〕 《姓氏词典》称:“今属浙江遂昌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汉置松阳县。县有大松,故名。故城在今浙江松阳县西二十里。 〔姑臧〕 汉置姑臧县, 即今甘肃武威县治。 前凉、 后凉、 南凉、 北凉及唐初李轨皆都於此。 〔始平〕 晋置始平郡, 故治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十里。 〔金山〕 北凉置金山郡,故治在今甘肃山丹县西南。后魏废,北周又置金山县。又, 隋置,在今四川绵阳县治, 不久即改曰绵州。 〔金城〕 汉置金城郡,辖今甘肃旧兰州、 西宁二府境地。 治允吾, 在今甘肃皋兰县西北黄河北岸。晋初移治榆中, 在今甘肃榆中县西北。 东晋移治金城, 在今甘肃皋兰县西南。 隋改称兰州。 宋曰兰州金城郡。 〔金源〕 《姓氏词典》称:“故治在今辽宁朝阳西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辽置金源县,以地有金甸为名, 在今辽宁金源县。 〔郃阳〕 古有莘国, 战国为魏邑。 汉置郃阳县, 以在郃水之阳故也。 即今陕西合阳县。 〔济北〕 汉文帝封东牟侯兴居为济北王。治卢,故城在今山东长清县南。南朝宋改为济北郡,徙治蛇丘,在今山东肥城县南。 〔济阳〕 晋置济阳郡, 即汉之济阴郡。治定陶,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又,南朝宋置济阴郡,后魏改曰济阳, 故城在今江苏盱眙县西。 〔济阴〕 后汉为济阴国, 又改定陶国, 后为济阴郡, 治定陶, 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 〔济南〕 汉初分置济南郡,治东平陵县,在今山东历城县东七十五里。后或废或改。宋初曰齐州济南郡,升济南府, 治所即今山东历城县。 〔洛阳〕 周之成周, 战国时更曰洛阳。 汉高帝初都洛阳。 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县东北二十里。 〔宣城〕 晋置宣城郡,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县。此后或废、或改、或置。宋初曰宣州宣城郡, 升为宁国府。 〔荆州〕 古“九州”之一,周汉皆置荆州。治所常徙: 后汉荆州刺史治汉寿,故城在今湖南常德县东四十里;初平中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今湖北襄阳县治;三国孙吴置荆州於南郡,即今湖北江陵县治。晋初,荆州治襄阳,后江陵。陶侃尝移荆州镇巴陵,今湖南岳阳县治;太元初移镇上明,今湖北松滋县西一里有故城。还治江陵。 唐、 宋皆为江陵府。 〔荆南〕 《姓氏词典》称: “治所荆州,即今湖北江陵。”《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亦载: “唐至德初置荆南节度, 治荆州, 今湖北江陵县治。 〔莱阳〕 汉昌阳县, 五代唐改曰莱阳, 即今山东莱阳市。 〔荥阳〕 三国魏置荥阳郡,不久即撤。晋复置,故治在今河南荥泽县西南十七里。后魏徙置,北齐改名成皋, 即今河南荥阳县治。 〔相城〕 在河南鹿邑县东十五里。 〔栎阳〕 秦置栎阳县, 故城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七十里。 〔赵郡〕 后魏置赵郡,后或改。称赵州、滦州、沃州等。治平棘,民国后改称赵县即今河北赵县。《姓氏词典》则称: “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 〔南平〕 三国吴置南郡,晋改曰“南平”。初治作唐,在今湖南安乡县北;后移治江安,在今湖北公安县东北; 南齐移治孱陵, 在今湖北公安阳南。 隋还治作唐, 后废。 〔南安〕 后汉灵帝时置南安郡,辖甘肃旧巩昌府之地,治豲道,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北渭水北。后世或置, 唯辖区与治所不同;南朝宋置, 治所即今四川剑阁县治; 梁改为南梁州、安州、始州等称, 又, 南朝宋置,辖今陕西南郑县地;南齐置,故治在今四川荣县西;陈置,即今福建南安县治。又,东魏改后魏南中府为南安郡,北齐改称定南县, 故城在今河南叶县南。 〔南阳〕 秦置南阳郡,为今河南旧南阳府、湖北旧襄阳府之地。以在南山之南故名。治宛,即今河南南阳县治。 隋或废或复, 移治穰县, 在今河南邓县东南。 〔南昌〕 於汉为豫章郡, 隋则置洪州。五代南唐建南郡, 升为南昌府。 故治即今江西南昌、 新建二县治。 〔南郡〕 秦置南郡, 辖湖北旧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 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南境。治郢,故楚之都, 在今湖北江陵县东南。 唐改为江陵郡, 不久又升为江陵府。 〔南海〕 秦置南海郡, 治番禺, 即今广东省广州市。 宋曰广州南海郡。 〔南康〕 晋置南康郡, 治雩都, 在今江西省雩都县东北。 后徙治赣, 在今赣县西南。 宋曰虔州南康郡。 〔南越〕 《史记》作“南越”,《汉书》作“南粤”。“粤”即“越”。当指广东, 广西所属之地。秦始皇取南越之地置桂林、 南海、 象郡。 〔咸阳〕 古秦地,今陕西长安县东之渭城故城。秦孝公始都咸阳,即此地。在九嵕之南、渭水之北, 山水皆阳, 故曰咸阳。 又, 苻秦置咸阳郡, 即今陕西泾阳县治。 隋废。 〔临川〕 三国吴置临川郡, 治临汝,在今江西临川县西。南齐徙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县。宋曰抚州临川郡。 〔临邛〕 后魏置临邛郡, 即今四川邛崃县治。 隋移郡治严道, 即今四川雅安。 宋曰邛州临邛郡。 〔临安〕 今浙江杭州临安县。 宋高宗南渡, 以为行在, 称临安府。 〔临海〕 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郡。治临海。后徙治章安,故城在今浙江临海市东南百十五里。宋曰台州临海郡, 郡治即今浙江临海市。 〔临淄〕 古营丘之地,周封太公望(即姜子牙)於此,为齐国。秦灭齐, 因故城置齐郡。汉置临淄县,即今淄博市临淄区。 〔信阳〕 春秋楚冥阨地,汉置��、钟武二县。宋为义阳军,改曰信阳军并改曰信阳县,故城在今河南信阳县南四十里。 〔绛郡〕 北周改东魏东雍州曰绛州,治所移至玉壁,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南二十里。隋移绛州治於正平县,即今山西新绛县治。 宋曰绛州绛郡。 〔牂牁〕 汉置牂牁郡, 治故且兰, 即今贵州福泉县。 〔涿郡〕 汉置涿郡。 三国魏改为范阳郡,即今河北省涿县治。 〔酒泉〕 本匈奴昆邪王所辖之地。 汉武帝置酒泉郡, 治今甘肃酒泉市。 〔海西〕 东魏置海西郡, 故治在今江苏涟水县北。 〔章武〕 晋置章武国。 后魏为郡, 治所在今河北大城县治。 〔朔方〕 汉置朔方郡, 辖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之地,治三封, 一说在窳浑, 一说在朔方。 〔泰山〕 汉置博阳郡,后改汉大山郡,治博,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后治奉高,在今泰安县东北十七里;后魏治钜平, 在今泰安县东北十七里。 〔晋阳〕 古唐国, 相传帝尧始都此。 汉置县,故城即今山西太原。 〔晋昌〕 晋置晋昌郡,故治即今陕西石泉县治。南朝宋废,齐复置。西魏改名魏昌。 又,晋置,故城在今甘肃安西东。北周改为永兴郡,隋废。又,东晋置,故治在今湖北竹溪县西。南朝宋改曰新兴,隋废。又,后魏置, 故治在今陕西洋县东十八里, 西魏废。 〔晋陵〕 晋置昆陵郡, 不久即改为晋陵, 唐称常州晋陵郡, 即今江苏武进县治。 〔桂阳〕 汉置桂阳郡, 隋改称郴州, 宋曰郴州桂阳郡, 即今湖南郴县治。 〔顿丘〕 晋置顿丘郡, 故城在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二十里。 〔胶东〕 汉置胶东国,治即墨,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王莽移治郁秩,改郁秩为胶东县,即今山东东平县治。 〔钱塘〕 秦置钱塘县。 陈置钱塘郡。唐以“唐”为国号, 加土为钱塘。 明清皆以杭州为府治。钱塘故城址不复存。 〔淮南〕 三国魏置,后或改或变;唐改为寿州, 即今安徽寿县治。又,晋置。故治在今安徽当涂县南三十八里。 隋废。 〔渤海〕 汉置渤海郡,辖今河北河间县以东至沧州。北至河北廊房,南至山东无棣县, 治浮阳,在今河北沧州。 后汉移治南皮, 故城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 〔渔阳〕 秦置渔阳郡,治渔阳县,故城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又,隋置,辖今河北蓟县、北京平谷县等地。唐或称蓟州, 又改曰渔阳郡, 郡所在今河北蓟县治。 或称: 蓟州城西北有渔山, 郡在山南, 故曰渔阳。 〔梁国〕 《姓氏词典》称:“在今陕西韩城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周代国名:其一,赢姓,伯爵,春秋时为秦所灭,今陕西韩城县南二十里有古少梁城。其二,或指战国七雄之一,即“魏”, 因徙都大梁,故称“梁”。 又, 汉有梁国, 后或改称梁郡, 或称宋州, 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县南。 〔梁郡〕 汉有梁国,后魏改梁郡,治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又,南朝宋置,故治在今江苏砀山县东。又,南朝齐置, 在今安徽寿县治; 后魏移治今安徽寿县东南三里。 〔高平〕 晋有高平国,治昌邑。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四十里。南朝宋为郡,移治高平,在今山东邹县西南。又,南齐置,今江苏淮阴县地;又,南朝梁置,故治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北八十一里;又,北周改后魏高都郡为高平郡。后或改或变,宋曰泽州高平郡,故城在今山西晋城县东北;又,后魏置,故城在今河南商城;又,北齐改后魏任城郡为高平郡, 在今山东济宁县治; 又, 后魏置, 北周改称平高, 即今宁夏固原县治。 〔高阳〕 《姓氏词典》称:“治所在今山东高密西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南朝宋侨置,领安平、饶阳、邺、高阳、新城等五县。以高阳县为郡治。后魏因之。故城在今山东临淄县西北三十里。”按:“临淄”,即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 〔高唐〕 本春秋齐地, 汉置县, 故城在今山东禹城县西南。后改置于灵县治, 故城在今山东高堂县西南。 〔高堂〕 《姓氏词典》称: 即今山东“高唐”。 〔高密〕 南朝宋置高密郡,故治在今山东胶县西南。又,后魏置, 治高密,故治在今山东高密县西南;北齐则治东武, 即今山东诸城县治。 〔竟陵〕 晋置竟陵郡, 即今湖北钟洋县治。西魏改置郢州, 北周曰石城郡, 隋仍名竟随郡。 〔常山〕 汉置恒山郡,文帝改曰常山,治元氏,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晋移治真定,在今河北正定县南。后魏移治汉九门故县,在今河北正定县西南十八里。 〔堂邑〕 春秋时为楚裳邑, 后又属吴。 汉为侯国, 后置县。 晋时升为郡, 故城在今江苏六合县北。 〔琅邪〕 “琅邪”,亦作“瑯邪”。秦置,辖今山东旧兖、青、沂、蒙四府东南境及胶州之地。汉治东武,即今山东诸城县治。 〔营丘〕 后魏置营丘郡, 故城在今河北易县南。北齐废。《姓氏词典》称: “在今山东淄博市北; 一说在今山东昌乐东南。” 〔营陵〕 即古“营丘”, 亦曰 “缘陵”, 汉置营陵县, 故城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 〔梓潼〕 三国蜀置梓潼郡, 治梓潼, 即今四川梓潼县治。 〔崇仁〕 隋置县, 今属江西。 〔略阳〕 三国魏置广魏郡,晋改为略阳。故治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八十里。西魏置于秦安县东北九十里。又,南朝宋置并置县, 今陕西南郑县地。 〔滇池〕 “滇池”有二:其一,在今四川会理县南迷水镇,镇有滇池,方三百里; 其一在今云南省昆明县南。 一名滇南泽, 亦曰昆明池, 方三百里。 〔渭阳〕 唐置渭阳县。 故治在今湖南凤凰县西南, 接贵州界。 〔敦煌〕 汉置郭煌郡, 郡所在今甘肃郭煌县治。 〔彭城〕 汉置彭城郡, 治彭城县, 即今江苏铜山县治。 《姓氏词典》称: “即今江苏徐州。” 〔朝歌〕 古沫邑, 帝乙所都。 汉置县。 三国魏置朝歌郡, 故城在今河南淇县东北。 〔雁门〕 战国时赵置雁门郡,秦、汉因之, 治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后汉移治阴馆,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三国魏移治广武, 在今代县西十五里; 后魏移治上馆城, 即今代县治。 〔鲁国〕 《姓氏词典》称: “即今山东曲阜。”“鲁”, 周代国名, 姬姓, 侯爵, 周公旦所封,都于曲阜, 即今山东曲阜县。 〔鲁郡〕 周之鲁国旧都。汉置县, 为鲁国治。晋为鲁郡治, 即今山东曲阜县治。 又, 隋改兖州为鲁郡,故治在今山东兖州市。 〔象郡〕 秦置象郡,辖今广东旧雷州、廉州、高州诸地及广西旧庆远、太平、梧州之境,以及今越南之地。治所象林, 在今越南维川南茶桥。 又, 陈置象郡, 故治在今广西鹿寨之雒容南。 〔犍为〕 汉置犍为郡, 治僰道, 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南。 后汉移治武阳, 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十里。 〔颍川〕 秦置颍川郡。 汉因之。 治阳翟, 故韩都, 即今河南禹县治。 〔新山〕 汉侯国, 即今山东莒县地。 〔新丰〕 汉置县, 故城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新安〕 三国吴置新都郡,晋改名为“新安”,故城在今浙江淳安县西。 隋曰“遂安”。 又,南朝梁置,故治在今四川达县西南四十里。西魏改名新宁。隋废。又,后魏置,故治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又,或在今河南汲县治;又,或在今山西代县西。又,北周置中州,改曰新安郡,即今河南新安县治。又,隋置歙州,后改为新安郡,治休宁, 又移治子歙, 即今安徽歙县治。 〔新平〕 后汉置新平郡。 隋废。 唐则或改为豳州、邠州, 或复称新平郡, 即今陕西彬县。 〔新郑〕 周宣王封其弟于郑, 战国时韩国曾都于此。 秦置新郑县, 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新淦〕 汉置新淦县, 故城在今江西清江县东北, 即今樟树镇, 亦名清江镇。 隋则移置今东西新干县。 〔新野〕 汉置县, 晋置新野郡, 在今河南新野县。 〔蓝田〕 秦置蓝县。 故城在今陕西蓝田县西三十里。 北周时徙至今治。 〔楚郡〕 秦灭楚置楚郡, 治寿春, 即今安徽寿春县治。 〔零陵〕 汉置零陵郡,治零陵,在今广西全县北三十里。后汉徙治泉陵,故城在今湖南零陵县北二里。又,隋改永州为零陵郡, 宋曰永州零陵郡, 即今湖南零陵县治。 〔睢阳〕 春秋宋地, 秦置睢阳县。 唐则于县置睢阳郡, 改县为宋城, 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 〔蜀郡〕 秦置蜀郡, 辖古蜀国之地, 治所在今四川成都。 〔漕邑〕 《姓氏词典》称: “春秋卫邑, 地在今河南滑县南白马城。” 〔管城〕 《姓氏词典》称:“治所在今河南郑州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周初为管叔封地。春秋郑地, 战国属韩, 隋置管城县, 故城在今河南郑州。 〔鄱阳〕 三国吴置鄱阳郡,治鄱阳,即今江西鄱阳县治,晋初移治广晋,故城在今鄱阳县北。 明初曰鄱阳府, 不久改称饶州府。 〔谯郡〕 后汉置谯郡。其后或改、或复。宋升为集庆军, 即今安徽亳县治。 又,东晋末置, 故治在今安徽蒙城县西北三里。 隋废。 又, 后魏置, 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 〔谯国〕 《姓氏词典》称: 即今安徽亳县。 〔燕郡〕 后魏置, 隋废, 不久又改置涿郡, 故治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 〔虢郡〕 隋置虢州,改为虢郡,治卢氏, 即今河南卢氏县。唐移治弘农,改曰弘农郡,不久又称虢州,在今河南灵宝县南四十里。 〔黎阳〕 汉置黎阳县, 后魏于县置黎阳郡, 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黎城〕 汉潞县之地,后魏移潞县于漳水之上,改曰刈陵。 隋改曰黎城,故城在今山西黎城县西北。宋移治白马驿, 即今山西黎城县治。 〔薛郡〕 《姓氏词典》称:“治所鲁县, 即今山东曲阜。” 〔豫章〕 汉置豫章郡, 即今江西南昌县。 隋唐或为洪州, 五代南唐改为南昌府。 〔赞皇〕 本汉房子县地, 隋析置赞皇县, 以县有赞皇山名县。 即今河北赞皇县。 〔雕阴〕 隋置雕阴郡, 以雕山在西南, 故名。 在今陕西绥德县, 唐改为绥州。 〔濮阳〕 后魏置濮阳郡, 在今河南省台前县濮城镇东。 〔襄阳〕 后汉末置襄阳郡,治所在今河南襄阳县。后世或改、或废、或复。宋曰襄州襄阳郡,升为襄阳府。《姓氏词典》称: “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 〔襄城〕 战国时魏邑, 秦置襄城县, 晋置襄城郡, 即今河南襄城县。 〔魏兴〕 三国魏置, 故治在今陕西安康县西。 又, 后魏置, 故治在今陕西山阳县西北。 〔魏郡〕 春秋时晋献公封毕万于此,为魏国。汉置魏郡,治邺,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四十里。北周移治安阳, 在今河南安阳县。 |
☚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后记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附二:中华各族主要分布区域表 ☛ 00000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