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眼科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眼科学

❶学科名。用中医理论阐述和研究眼目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和防治方法的临床学科。中医眼科历史悠久, 《内经》《大惑论》等对眼有专篇论述,《史记》载扁鹊于周都洛阳曾为耳、目医,至唐代逐渐形成眼的专科。该学科在理论上,十分重视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将眼的病证与整体生理病理变化结合;在方法上,既有眼部手术和用药的外治法,又擅长通过整体调理的内治法。在它的发展过程,既有《龙木论》、《银海精微》、《审视瑶函》等眼科专著,而其他医著也多有眼病证治的论述。近几十年,中医眼科临床更加强中西医结合并向专科专病的方向发展。
❷泛指同类同名科教书籍。

中医眼科学

中医学分支学科,以中医理论及方法研究眼科范围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成都中医药大学该专业为全国首创本科专业,1978年在全国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中国中医眼科博士主要培养基地、省级重点学科。有中医中药对眼底疾病的防治、眼科外用药、中医眼科基础理论、中医眼科文献等主要研究方向。眼底病治疗居国内领先水平。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多项。主编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 《中医眼科学》、中医五官专业用眼科系列教材,出版参考书 《中医眼科学》,接受国家教委委托起草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医五官科学专业 (本科) 主要课程基本要求》,并已颁布实施。

中医眼科学
主要责任者: 王明芳等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1430 千字
页码: 1-777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76.7
语种:中
定价:85.00
出版时间:2004-0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之一,共收录124条词条。
被引频次:166

中医眼科学/中医眼科发展史/眼的结构及功能/眼与脏腑/眼与经络/血、气、精、津液与眼的关系/眼与神的关系/眼病与六淫/眼病与七情/眼病与饮食劳倦/眼与外伤/五轮/八廓/眼之四诊/八纲辨证/外障症状辨证/内障症状辨证/眼科祛风清热法/眼科泻火解毒法/眼科祛湿法/眼科补益肝肾法/眼科益气养血法/眼科滋阴降火法/眼科平肝潜阳法/眼科疏肝理气法/眼科止血法/眼科活血祛瘀法/眼科退翳明目法/点、洗、熏眼法/敷眼法/熨法/烙法/开导法/钩割法/㗜鼻法/眼科针灸疗法/按摩疗法/养目法/针眼/睑硬睛疼/肿胀如杯/胞虚如毬/眼丹/睑弦赤烂/迎风赤烂/眦帷赤烂/胎风赤烂/风赤疮痍/实热生疮/眼胞痰核/上胞下垂/胞睑振跳/风牵出睑/睥翻粘睑/目劄/目痒/鸡冠蚬肉/鱼子石榴/睑内结石/椒疮/粟疮/胞肉胶凝/睥急紧小/倒睫拳毛/睥肉粘轮/迎风流泪/无时泪下/漏睛疮/窍漏/大眦漏/小眦漏/白涩症/天行赤眼/暴风客热/赤丝虬脉/气壅如痰/金疳/目珠管/白睛溢血/状如鱼胞/瘀血灌睛/形如虾座/状如悬胆/气轮枯落/赤脉贯睛/胬肉攀睛/流金凌木/火疳/白珠俱青/赤痛如邪/偏漏/赤膜下垂/血翳包睛/神水将枯/黄油障/抱轮红/风轮赤豆/天行赤眼暴翳/暴露赤眼生翳/银星独见/聚星障/聚开障/混睛障/偃月侵睛/花翳白陷/凝脂翳/黑翳如珠/蟹睛/斑脂翳/正漏/旋螺尖起/宿翳/黄液上冲/瞳神紧小/目赤如鸠眼(狐惑)/瞳神干缺/瞳神散大/通瞳/重瞳/血灌瞳神/内障/圆翳内障/胎患内障/惊振内障/白内障手术疗法/神珠自胀/目晕/五风变内障/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黑风内障/乌风内障/雷头风/左右偏头风/眉棱骨痛/视瞻昏渺/睛黄视渺/干涩昏花/坐起生花/萤星满目/云雾移睛/妄见/视直如曲/视小为大、视大为小/视正反斜/视瞻有色/视物易色/视定若动/视物颠倒/神光自见/黑夜睛明/视一为二/暴盲/青盲/小儿青盲/肝虚雀目/高风雀目/能近怯远/能远怯近/目偏视/神珠将反/小儿通睛/坠睛/目仰视/辘轳转关/鹘眼凝睛/突起睛高/珠突出眶/膏伤珠陷/眯目飞扬/振胞瘀痛/物损真睛/惊振外障/电光性眼炎/目闭不开/逆经赤肿/行经目痛/妊娠目病/产后目病/痘疹入眼/痘疹余毒/疳眼证/时复证/因他证/亡血目病/蜡目

☚ 骨骺炎   中医眼科学 ☛

中医眼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医眼科学是整个中医学的一部分,它是研究人体重要器官眼和眼的附属器官的医学科学,它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基础,来研究眼的发生、形成、解剖、生理、病理、病因、病机,以及诊断,防治眼病的一门学科。公元1078~1085年北宋元丰间,太医局设九科,眼科从此独立为专科,当时学生三千人,专业眼科者二十人,《龙树眼论》为当时讲授的主要课程之一。
中医眼科学是以阴阳五行,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中有关矛盾对立统一和事物相互关联的学说,来说明眼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的一些部位和变化,并以此指导诊断、分析病因病机,治疗疾病。《灵枢·大惑论》中“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的论述,初步说明了眼的主要解剖部位,分别与脏腑相应,并将脏腑、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眼密切结合起来,并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为眼科“五轮”学说打下基础。刘完素《济生方》谓:“眼通五脏,气贯五轮。”认为五脏与五轮有表里关系,因此脏腑盛衰,气血乖违,都会反应于眼,阴阳五行之相生相剋,乘侮制化等学说,亦贯串其中。如《审视瑶函》谓:“夫目之有轮,各应乎脏,脏有所病,必现于轮,……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之不平所致,未有标现证,而本不病者。”又谓:“间有知轮脏标本,而不知其中生此剋此,自病传病,或并或合之不同,则乘侮制化变通之妙,又不能知……”,此已成为中医眼科辨证论治的基础理论。经络学说亦是中医眼科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络散布于全身,外达体表,内贯脏腑,连于脑,聚于目,通行气血,涵养眼窍,故眼的生理病理都每与经络有关。
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又认为眼之所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调,正邪斗争,阴阳偏胜等所致,并有具体的临床表现,这些临床体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加以综合分析。眼科的“四诊”,尚有其专科的特点,如望诊,《银海精微》载有“凡看眼法,先审瞳人神光,次看风轮,再察白仁,四辨胞睑二眦,此四者眼科之大要。看眼之时,令其平身正立,缓缓举手,轻撑开眼皮,……”另尚载有“察翳法”等,汇集四诊所见,通过辨证,确定治则,列出方药。
在防治眼病方面,中医眼科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如《千金要方》中提到,预防眼病,应予避免的事项,如生食五辛,饮酒不已,数看日月,月下看书,久处烟火,冒涉风霜等,在治疗方面强调缓则治本,急则治标,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等,还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有宜表、宜清、宜泻、宜补等立法处方。疗法方面,内容更为丰富,内服有汤液、丸、散、膏、丹等,外用有点、洗、熏、搽、涂、敷、㗜鼻、摩顶、药枕等。 手法开导有钩、割、针、烙、熨、 镰洗等。手术有针拨内障,针拨瞳神反背等。另外尚有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
目前中医眼科大多数在临证四诊中,同时运用现代化光电等检查仪器来协助诊察眼病,提高了耳目鼻手的感官作用,扩大了“四诊”的精度和深度,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提高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疗法方面,于中医眼科理论的指导下,对内服外用的方药,在提高疗效的前提下,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剂型进行逐渐改进,更好地发挥中医中药的特长,手法治疗上本着上述原则,以期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目的。这种趋势已在日渐发展,提高了医疗、科研、教学的质量,今后终将为中医眼科做出新的贡献,将丰富和提高中医眼科学的内容。

☚ 中医眼科学   中医眼科发展史 ☛
0001966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