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恒动观
中医学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从自然现象开始的,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验证,逐步认识到宇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从而建立了认识和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恒动观念”。
关于宇宙自然界的运动,古人已经认识到大地是循着一定的规律在不停顿地运行着,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动静何如? ……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地之为下否乎? ……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曰:冯(凭)乎? ……曰:大气举之也。”这就明确地指出了宇宙自然界是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大地,也不是固定不动的,它是凭借大气 (可理解为太阳系的宇宙引力) 的升举而运行于太虚(即宇宙)之中。天体右旋,自东而西,大地左转,自西而东,左右旋转而周行于太阳系之中,四时万物的变化,均因之而产生。
例如,正是由于天体有规律的运动,自然界气候便发生节律性的周期变化。如《天元纪大论》所说:“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动与静,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动固然是运动,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运动。天体属阳,故以五行之气运行于上,由土运而金运,而水运,而木运、而火运,一年一更替,有规律地运行无已,故谓之“五岁右迁”、“动而不息”。地体(即地球本身)属阴,故以风、火、热、湿、燥、寒六气运行于下,每年以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为序,毫无错乱地运行着,这就是“六气环会,静而守位”,天之运,地之气,永恒地有规律地运动,就成为自然界无穷变化的根源。
关于物质的运动形式,中医学概括为“升降出入”,也就是内在活动和内外交换两个方面,如《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就说明生、长、壮、老、已及生、长、化、收、藏等所有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均是由于升降出入的运动而形成。《读医随笔·升降出入》云:“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所出入升降之道,升降者,里气与里气回旋之道也;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里气者,身气也;外气者,空气也。鼻息一呼,而周身毛孔皆为之一张,一吸而周身毛孔皆为之一翕,出入如此,升降亦然,无一瞬或停者也。”这是前人对人这个有机体生理机能升降出入运动的科学论述,认为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内外气体交换无一瞬可以停止,这是非常正确的。人这个物质体是如此,推之于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物质体亦莫不如此。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即说明升降出入乃是物质运动的普遍形式。凡是具有形体的物质,虽然由于不同的情况,其变化范围有大小,其运动时限亦有长短,而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总是具备的。如果不具备这种运动,其物质体便不可能存在。因此《六微旨大论》又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器,就是指的物质体。因此,事物的运动是连续的,不断的,无限期的,永恒的。《六微旨大论》又指出:“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有期乎? 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就是说唯有永恒的运动,才能使物质变化及其发展无有终时,假使绝对的静止不动,则不生不化,生命便因之而毁灭,物质体本身也就因之而不可能存在。
永恒运动的物质世界,其发展变化虽然是极其复杂的,但中医学已明确地指出了下面两点: 一是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可以认识的,所以《灵枢·五音五味》既提出了“孰能明万物之精?”《逆顺肥瘦》则又认为“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二是指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物化之常”,“常”,即是规律。而人通过认识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可以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