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内科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内科学

❶学科名。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所以在中医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内科范围很广,传统上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主要指伤寒、温病所论及的外感性热病,是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内伤病包括《金匮要略》及历代医著所总结的脏腑经络诸病,是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理变化指导辨证论治。外感和内伤,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错综复杂。中医内科学论述的内容,多以证候排列为主,以证统病;也有一部分中西医在概念上相同的疾病,则以病统证。两者都体现着辨证论治及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临床思路和方法论特色。
❷泛指同类同名科教书籍。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分支学科,以中医理论及方法研究内科范围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成都中医药大学该专业1981年在全国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有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 (老年病) 应用、肾与肾病、中医内科急症 (含血证、心脑血管疾病、高热)、脾胃及脾胃疾病等主要研究方向。在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外感高热、中医肾虚与细胞免疫、糖尿病等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多项。居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内容达到国际水平。学术带头人李明富教授为四川省学位委员会会员、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试题库中医内科学命题组组长。1992年以来出版专著12部。

中医内科学
主要责任者: 周仲瑛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1972 千字
页码: 1-1083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5
语种:中
定价:110.00
出版时间:2004-05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之一,共收录61条词条。
被引频次:4256
中医内科学
主要责任者: 吴勉华,周学平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1554 千字
页码: 1-1068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5
装帧: 简装
语种:中
定价:199.00
出版时间:2017-12
丛书多卷书否: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84条词条。
被引频次:27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发热/外感发热/内伤发热/潮热/恶寒/感冒/时行感冒/体虚感冒/伤寒/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阴证伤寒/漏底伤寒/夹阴伤寒/结胸/伤寒亡阳/合病、并病、两感/伤寒变证/伤寒兼证/阴阳毒/温病/风温/春温/湿温/暑温/伏暑/温毒/秋燥/冬温/斑/阳斑/阴斑/疹/白㾦/暑病/疰夏/暑秽/伤暑/中暑/痧证/寒痧/热痧/暑痧/番痧/瘟痧/中恶/疟疾/正疟/寒疟/瘅疟/疫疟/瘴疟/疟母/久疟/瘴气/哑瘴/中瘴/热瘴/冷瘴/疫病/寒疫/温(瘟)疫/大头瘟/鸬鹚瘟(发颐)/虾蟆瘟/软脚瘟/鼠疫/霍乱/干霍乱/湿霍乱/中风/真中风/类中风/中经络/中脏腑/瘫痪/面瘫/偏瘫/截瘫/痉病/风痉/虚痉/疫痉/刚痉/柔痉/热盛发痉/瘀血发痉/厥证/寒厥/热厥/气厥/血厥/食厥/痰厥/尸厥/闭证/脱证/咳嗽/风咳/寒咳/暑咳/燥咳/热咳/食咳/虚咳/五脏诸咳/干咳嗽/湿嗽/气嗽/痰嗽/时气嗽/瘀血嗽/失音/喘证/寒喘/热喘/虚喘/实喘/痰喘/短气/哮病/冷哮/热哮/食哮/痰哮/虚哮/痰证/饮证/肺痿/肺痈/劳瘵/蒸病/虚劳/五劳/六极/七伤/失血/衄血/咯血/吐血/呕血/便血/尿血/肌衄/头痛/风头痛/湿头痛/痰头痛/火头痛/虚头痛/厥头痛/真头痛/偏头痛/久头痛/瘀血头痛/三阳头痛/三阴头痛/雷头风/头摇/脑鸣/眩晕/风眩/湿晕/火眩/暑眩/痰眩/虚眩/耳鸣/耳聋/胸痛/外感胸痛/内伤胸痛/肝著/胸满/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暴心痛/心悸/虚损心悸/血瘀心悸/阴火心悸/痰饮心悸/惊悸/怔忡/胃脘痛/寒凝胃脘痛/食滞胃脘痛/气郁脘痛/火郁胃脘痛/瘀血胃脘痛/痰积脘痛/中虚胃脘痛/胁痛/外感胁痛/内伤胁痛/谷气/腹痛/外感腹痛/内伤腹痛/腹胀/外感腹胀/内伤腹胀/郁证/六郁/五脏郁证/梅核气/水肿/阳水/阴水/虚肿/实肿/鼓胀/气鼓/血鼓/水鼓/虫鼓/寒胀/热胀/实胀/虚胀/积聚/五积/癥瘕/痃癖/痞/寒痞/热痞/实痞/虚痞/黄疸/阳黄/阴黄/虚黄/萎黄/黄汗/呕吐/外感呕吐/内伤呕吐/呃逆/寒呃/热呃/实呃/虚呃/嗳气/吞酸吐酸/嘈杂/恶心/伤食/噎膈/反胃/走哺/泄泻/风泻/寒泻/暑泻/湿泻/热泻/食泻/肝泄/脾泄/五泄/五更泄/遗矢/痢疾/暴痢/久痢/噤口痢/便秘/实秘/虚秘/虫证/蛲虫证/蛔虫证/寸白虫证/沙虱/癫狂/癫证/花癫/狂证/百合病/痫证/阳痫/阴痫/食痫/惊痫/风痫/不寐/实证不寐/虚证不寐/嗜睡/健忘/魇/烦躁/昏迷/谵语/消渴/上消/中消/下消/口渴/暴渴/久渴/癃闭/实证癃闭/虚证癃闭/关格/小便不利/小便不禁/遗尿/遗精/早泄/阳强/阳痿/阴冷/疝/𤻊疝/寒疝/水疝/气疝/狐疝/淋证/热淋/气淋/血淋/石淋/劳淋/膏淋/浊证/精浊/白淫/溺浊/汗证/盗汗/自汗/局部汗/痿证/热痿/虚痿/拘挛/颤振/瘈疭/痹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痛风/脚气/湿脚气/干脚气/脚气冲心/腰痛/外感腰痛/内伤腰痛/腰背痛、腰脊痛/腰腿痛、腰胯痛/脚跟痛/中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蛊毒/溺水/尸病/鸡爪风/须发早白/劳复与食复/阴阳易/狐惑/解㑊/趺蹶

☚ 基因工程   中医内科学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各种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辨证施治以及预防保健措施等的一门临床学科。它能够系统地反映出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辨证施治内容,它和其他各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特点,任何病证都是整个机体的病理变化在局部的反映,所谓“有诸内,必形诸于外”。此外人体体表苗窍各部的病证,与有关脏腑多有内在联系,并与中医内科学的辨证施治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内科学也是中医各临床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
中医内科学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般可分为外感时病(包括伤寒、温病)和杂病两大类,二者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理。伤寒、温病主要系根据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分类; 杂病主要以脏腑的病因病理指导辨证施治。这样,就将伤寒、温病、杂病的病因、发病过程、病理变化、临床特点详细而明确地进行了分析,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伤寒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为外感病的统称。狭义伤寒的病因,为人体感受六淫中的寒邪病毒。入经的途径,系由皮毛肌腠而入,循经脉由表而里,传至脏腑。其病理变化,为六经所属脏腑受寒邪侵袭,由表入里,由阳转阴。故其临床特点,病初必见伤寒表证,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在伤寒日久不愈,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则多传肝、脾、肾三脏,出现腹满,自利,但欲寐,厥逆等一系列损阳伤正的病理反映。
温病的病因为温邪病毒。入侵人体的途径系由口鼻而入,循卫气营血而分属于上、中、下三焦之脏腑。其病理变化,主要由于温邪出入卫气营血,温为阳邪,最易化火,烁津消液,耗血动血。故其临床特点是化热最速,极易产生一系列火炽伤阴等病理反映。且心主血,肝藏血,若热入血分,即易出现内伤心包,神识昏迷,横窜厥阴,动风痉厥以及迫血妄行等危急证候。
杂病的病因较为复杂,虽然多属内伤,有时亦兼外感。就内伤而言,既有七情、劳伤、起居饮食等不同类别,又有彼此的夹杂参合,因此其病理变化也较为复杂。不过以脏腑为辨证总纲,就能执简驭繁,纲举目张,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以病因与脏腑的病理关系而言,如由于七情、劳伤致病,必耗气伤阴,多先伤心、肝、肾三脏。出现抑郁不快,心烦不安,失眠梦遗,倦怠无力,饮食减少,心悸气短等症。由于饮食失节致病,或为食滞,或为湿热,或为虚寒,多先损伤脾胃,出现胃纳呆滞,脘腹痞满或便溏泄泻等证。若起居无常,寒暖失调,则外邪易乘之而入,因皮毛肌腠为一身之外卫,肺系为气体出入之孔道,故一旦外邪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或感于肺,或为皮毛所受,即出现鼻塞咳嗽,恶风发热等表证。因为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经脉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用脏腑的病因病理来指导临床辨证,也就能将经络的病理变化同时反映出来。如肝经的主要见证为巅顶疼痛,两胁痛,目赤,面青等,以五脏病机分析,则可概括为肝气化火和肝阳上亢的实热证。因肝气郁而化火上冲,故证见巅顶疼痛,目赤,面青;胁为肝之分野,肝气郁阻必引胁而痛。如以经脉病机分析,因肝之经脉布胁肋,连目系,下颊环喉,会于巅,故上述诸证之出现,均与经脉循行的部位有密切关系。因此,各种内科杂病,就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在临床上的证候分类。所以掌握脏腑生理病理的基本理论,结合四诊八纲,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提高医疗效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血证论》所说:“脏腑各有主气,各有经脉,……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中医内科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殷墟发掘的甲骨文里,已有“疟”、“蛊”之类的内科病名。相传作为内科主要疗法“汤液”,也于这一时期已被伊尹发明而应用于临床。古代医学巨著《内经》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是二千年以前我国医学家在医疗实践经验基础上所总结出来的医学理论,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等等,对疟疾、痹症、痿证、厥证、咳嗽等内科疾病,都有详细的描述。全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着重说明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施治原则,强调整体观念,这些重要论述,迄今仍为中医学家所沿用。成书于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治疗各种内科疾病的记载。例如黄连治疗“肠澼腹痛下痢”;麻黄“止咳逆上气”;茵陈消退“黄疸”;海藻“主瘿瘤气、颈下核”;常山截止“温疟”等等。这些药物至今用于临床治疗痢疾、哮喘、黄疸、瘿瘤、疟疾,确有一定的疗效。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更对内科学术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张氏在《内经》热病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六经”为纲的辨证规律,并以各个病症为篇名,对发病机制、证候、治则、预后等作了精辟的讨论。《伤寒杂病论》所形成的一套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学术思想成为历代医家所遵循的内科临床理论的基础。
从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产生了一系列的医学名著,例如以五脏六腑虚实论证为主的《中藏经》,巢元方所著研究诸病之源,九候之要的病理专书——《诸病源候论》,孙思邈所著以脏腑寒热虚实概括各种杂证而为立方遣药总则的《备急千金要方》等。这些著作都反映了当时医学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加以系统总结,从而促进了内科学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及至金元时代,学术流派纷起,以刘完素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属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善用汗、吐、下三法,属攻下派; 李东垣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擅长于温补脾胃,属脾胃派; 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病多用滋阴降火法,属养阴派。以他们四人为代表的被后世誉为“金元四大家”。明清以后,在继承前人温热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以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辨证规律,形成了系统的温病学说,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在内科疾病的防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中国医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新中国诞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内科学术也有很大进展。全国各省市先后建立了中医学院以及中医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中医内科人才,注释和整理了许多古典医籍,出现了一大批内科科学研究成果。各省市中医学会也相继成立了中医内科学分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内科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中医内科学术的研究归纳起来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
❶文献研究: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渊源流长,医学文献浩似烟海,这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长期以来,各地对部分医学文献作了搜集、整理、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医学典籍,促进了中医内科学术的继承和发扬。并先后召开了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对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作了全面规划。全国中医学会在医学家张仲景的故乡河南南阳,召开了“仲景学说”学术讨论会,检阅了近年来有关仲景学术经验的研究成果,并筹备成立仲景学说研究会。
❷临床研究:中医内科学术的研究重点立足于临床,各地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中医研究机构及医疗单位都设置了各种内科临床研究专题,充分发扬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在对乙脑、冠心病、疟疾、肾病、肝病、脾胃病、肿瘤等的治疗研究中,获得了可喜的进展。近年来对中医内科急症的治疗研究,正逐步为中医界所重视,对高热、厥脱、出血、急腹痛等急症的处理方面,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探索,肯定了通里攻下、活血化瘀等治疗原则对急症治疗的效果。对给药途径以及治疗剂型进行了改革,研制出一批行之有效的急救中成药。此外,总结整理各地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❸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对中医内科学理论及疾病防治进行研究:各门自然科学之间从来都是互相渗透的,采取多种学科协同研究中医内科学术是近年来发展的新路子。较为突出的有对脾和肾实质的研究,对阴阳物质基础的探讨等,初步取得成果;对“证”的研究,将有助于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化;用现代药理实验手段,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如青蒿素的制取),促进了疗效的提高;运用电子计算机整理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一种新的尝试,实践证明这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上回顾揭示了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内科疾病的经验。然而,历史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内科学亟待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中医内科学作为一个临床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于疗效,而疗效的提高又取决于理论的指导、辨证施治的准确、方药的恰到好处。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医理论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力求有新的突破,四诊八纲应该纳入现代化的轨道,证候应该逐步规范化,剂型必须进一步改革,有效的药物有待通过实践筛选;另外,应切实加强与其他现代自然科学的合作,借以开拓思路、发扬光大。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必将面临新的广阔前景。

☚ 中医内科学   发热 ☛
000088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