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音乐
西方音乐史上的中世纪音乐,指公元500 ——1430年的欧洲音乐。欧洲的中世纪是封建制度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阶段。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不仅统治着中世纪欧洲人的思想、信仰,也控制着中世纪的文化、教育。据记载,米兰的主教圣·安布罗斯Saint Am-brose339—397首次把叙利亚的对唱圣歌引入西方,他主张用富于旋律的颂歌来魅惑人心。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戈里一世为了统一宗教仪式,用了十年的时间将当时所用的教仪歌曲收集、选择、整理成一册《唱经歌集》,这些圣咏被后人称为“格里戈里圣咏”。格里戈里圣咏是单音音乐,以拉丁文为词,男声演唱,不用乐器伴奏,追求静穆、超脱,排斥世俗情感,采用中世纪的教会调式(包括多里亚、弗里几亚、美索利底亚及它们派生出来的另外四种调式)。格里戈里圣咏在形成过程中吸收、汇集了古希腊、西亚和欧洲各民族的歌调,作为中世纪的主体音乐,它们在欧洲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公元9世纪,由于宗教音乐的兴盛,开始出现早期的复调音乐,僧侣音乐家尝试在格里戈里圣咏的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这种简单的复音形式就是初期的“奥尔加农”(Organum)。13世纪复调的宗教音乐在法国兴盛起来,巴黎圣母院的雷翁南编写了一本《奥尔加农大成》教会歌集,他在圣咏的上方创作一个附加声部,形成两个声部的音乐,另一位僧侣贝罗担则编写了三四个声部的奥尔加农。当时的奥尔加农已有华丽和笛斯康特(Discant-us)等不同风格,其中格里戈里圣咏的声部已逐渐从复调音乐的主要声部转为次要声部,而作曲家创作的声部则更为引人注目。复调的康都克特(Conductus)是一种三或四个声部的复调音乐形式,其中已不再引用圣咏,音乐的几个声部完全由作曲家创作。13世纪后期盛行的经文歌(motet)是圣咏和世俗音乐的结合。缓慢的圣咏作为持续调,以拉丁语歌唱教义,而上方的两个声部却以世俗的歌调演唱方言。
公元11世纪,欧洲各封建国家逐渐形成,出现了城市市民阶层扩大,世俗文化也得到发展。游吟诗人出现于12、13世纪的法国,他们多是贵族出身的歌手或骑士,既是诗人又是作曲家,他们自弹自唱云游四方。游吟诗人歌曲是单音歌曲,用方言演唱,由古提琴或竖琴伴奏。内容多是爱情、战争或世俗生活。音乐受世俗诗歌韵律影响,较之格里戈里圣咏清晰、明快和生动。法国游吟诗人以阿拉斯城的阿当(Adam 1240—1287)较为著名。他的戏剧性叙事歌曲《罗彬和玛丽昂》被认为是法国喜歌剧的先驱。12—14世纪在德国也出现了恋歌诗人,13世纪末,恋歌诗人的艺术逐渐越出贵族的圈子,成为越来越多中层市民的艺术。
中世纪末的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兴起了新艺术运动。“新艺术”是法籍意大利音乐理论家维特利(1291—1361)所著的一本书的书名,书中提及的新的记谱、作曲方法代表了当时欧洲兴起的新的音乐风格。新艺术的代表是法国的诗人兼音乐家玛受(Machaut 1300—1377)。他主张音乐应表达人的情感。在他的创作中,既运用宗教音乐的复调技巧,将单音的游吟歌调提高为多声的复调音乐;又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宗教体裁的作品中。在意大利,受新艺术的影响和人文主义诗歌的启发,牧歌、猎歌、叙事歌等世俗音乐体裁得到充分发展。意大利音乐的复调技巧虽然不如法国,但具有旋律流畅优美的特点。盲人音乐家兰地诺(Landino 1325—1397)是其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