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丧葬习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丧葬习俗 在人生众多的礼仪中,丧葬和结婚之礼最重要,也最繁琐,民间习惯合称为“红白喜事”。而在两者之间,丧葬之礼又繁于结婚之礼。这是因为,吴越地区人灵魂思想十分之重。他们认为,人死后还会像活人一样在冥间生活。自然,在送死人去阴间报到时,要准备得充裕些。 人死至入葬,其间要经历一系列的程序及礼仪。除做好各项丧事工作外,还要伴随着仪式哭唱一些仪式歌。人死后要由女儿或媳妇哭唱《断气经》,一表哀悼,二表悲痛,三祈祷死者能在赴冥府途中顺当平安。给死者剃头或梳头时,要唱《梳头经》。上海南汇有一只《梳头经》:“…第一木梳扎扎通,第二木梳梳得十条街路九条通,第三木梳梳得只只庙里走得通。…”在常熟市白茆乡一带,如死者是妇女,还有个“热香袋”习俗。香袋系死者生前至佛地烧香时带回的。热香袋时,香袋挂在唱《热香袋》歌的女儿(或侄女)头颈里,然后边唱边在黄表纸上绕红线,死者有几岁,红线就几圈。待全部“热”完,再将香袋挂在死者身上,以便让死者带到冥府,作为信佛烧香的见证。热香袋歌曰:“一个弥陀一支香,一盏红灯照亲亲,照得俉俚亲娘路上慢慢行,逢着茶馆就吃茶,逢着饭店就吃饭,逢着庙就烧香。”一般停尸二三天后入殓。尸体入棺时,南汇县要唱《寿材经》和《热材经》。尸体入棺时,须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子女托腰。盖棺后,钉上钉子。最后抬出去出葬。棺材抬出大门,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 入葬后,江南习俗要逢七做上坟仪式。一般要做七个礼拜,俗称断七。其中五七最隆重。 至于墓葬习俗,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战国以前,吴越地区流行土墩葬。秦以后,流行土葬和火葬,其中尤以土葬为基本。不仅农业民族行土葬,即海边渔民也行土葬制。火葬是舶来品,它来源于佛教习俗。佛教徒认为火神是死神的朋友,亦是他们的祭司,只有火神才能将他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佛教徒提倡火葬。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生根和广泛传播,约到五代时,火葬制便逐渐为民间所接受。民间最初行火葬者可能都是些佛教信徒,后来又有穷人来效法。宋代尚厚葬,认为丧葬是否隆重是孝与不孝的重要标志。以故,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不以丧事奢华为尚。那些无钱营穴者便选择了简便实惠的火葬。“其间无赀营葬者半,惑于释氏之说者半”,说的正是这两种情况。南宋时期火葬最盛行。当时的首都临安是火葬最盛行的地方。在西湖东北角的圆觉寺和钱塘门外的九曲城菩提院,有专门的“化人亭”。还有现代意义上的“殡仪馆”,设有专门存放骨灰盒罐的房舍。都城如此,民间更是仿效。吴县“合城愚民悉为所诱,亲死肉未寒而付之烈焰”。衢州人则习惯在西溪沙洲火化。火葬习俗,在宋以后又流行了很长时期。明末人张萱和茅瑞征都谈到三吴之民不论穷富,皆以火化为习。虽屡次禁戒,但收效不大。清人黄汝成在《日知录集释》中称杭州“至今犹沿其俗”。苏、松、太三府也盛行火化制。 火葬是一种比较科学、节省的葬制,但中国是一个儒家化国家,土葬法市场很大。尤其是在明清时代,政府竟也下令禁止火葬,推行土葬制,这使中国的土葬习俗更加根深蒂固。浙东、浙南人,建坟风气十分浓。这里的习俗,行夫妻合葬制。建坟必请风水先生看过。如果风水先生选定了,可以预先建造,称“寿坟”(即生圹)。反之,如果墓地未选定,或家贫无力营葬,则人死后,须暂将棺材停在空地上,上面盖瓦,下面搁石,旁边用砖砌上,称“殡坟”。如穷人用禾柴复盖,称“草夹坟”。一旦葬地选定,再行营葬,将棺材迁入坟里。合葬习俗,有时十分可笑,“乡村有母再醮,无可合葬者,或与继父之子争母尸,甚有购贫妇之骨以配死父者,往往涉讼”(民国《定海县志》)。土葬的费用是相当大的。 “中家以上,墓多崇闳碑碣坛,皆选坚石为之,费逾千金,次亦数百金”。土葬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它既浪费,又不科学。漫山遍野,累累皆墓,不仅占用土地,而且也有碍美观,大煞风景。早在乾隆时代,便有人提议政府“痛革此风”(乾隆《镇海县志》)。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推行火葬制,已经为人们所接受。(本节参考《吴越民间信仰民俗》等书) 丧葬习俗 福建和台湾都有一句旧时流传下来的话叫做“红白喜事”,结婚为红喜,死人叫白喜。死了老人俗称“百岁”,也叫“过后”。举办老人丧礼是很隆重的,台湾汉族同胞在这方面几乎全是按福建、广东的做法。老人死后即把尸体移到住房的正厅里,等候亲友瞻仰遗容和收殓。这是由过去的“寿终正寝”演变过来的。过去的做法是当老人病危时,即当进入弥留状态时,家里人便把病人从住房移到正厅,在那里等断气。如果病人是男的又是家主,那么应放在正厅的当中;如果病人是女人,即放在正厅旁边。被移到正厅的病人,知道自己死期将至,或写下遗嘱,或交待后事。 病人断气后,亲属用一盆干净的水替死人擦身,然后换穿死人的衣服(一般上七下五,多的上九下七,少的也上五下三),叫穿寿衣。这些事办完后,开始燃放鞭炮,全家人放声大哭,这哭既有发自内心的痛失亲人之情,也是一种迷信,即认为通、过亲人哭,使死者“知道”自己死了,以便灵魂“升天”。因此,台湾曾有过职业的哭婆,专为别人哭死的,哭时并不伤心,把死人的一生功德讲出来。这与其说是为死者哭,不如说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受教育。在台湾只有回教徒对死人是不哭的。 病人死后,家属在正厅安一临时灵位,两边放着纸糊的人,点燃蜡烛,烧香,焚化纸钱。在灵位前放一碗饭,在台湾有的放在死者的脚底下。这些做法台湾既同福建相同,但又不全一样。因要等亲友瞻仰遗容,所以老人死后一般不马上入殓或火化,这样便有所谓守灵之事。停尸守灵时,一般都要请人念经,或念佛经或念道经。亲属到齐后尸体即入殓(或火化)。当棺材入正厅时,一家亲属要跪拜,用供品祭祀,在棺材中放上草纸、冥纸、钱纸、食物、衣服和用具,据说是让死者带到“阴间”去享受。入殓由亲属进行,一般说,长子抱着死者头,次子以下抱着身和手脚,放进棺材内。在尸体放入棺材前,长子用自己的脚踩进棺材内试一试,表示里面没有什么问题,然后将尸体放进,这叫入棺,入棺前让死者在口中含一口饭,大户人家也有含一颗珍珠的,尸体安放好后,用长钉把棺钉上,叫盖棺。有些地方,在盖棺前先拿一条裤子放在棺内,然后当棺盖快合上时又赶快把裤子拖出来。这是广东带进台湾的风俗。在客家话里裤与库有关,又是富的近音,从棺里把富拖出来表示吉利,财富不会让死者带走(而高山族的平埔族,死人入殓后,棺材要直立,叫“立棺”,其用意不得而知)。 台湾北部至今还有请娘舅验尸的习俗,不论死了父亲还是死了母亲,都要请娘舅过目。这是验母尸的进一步发展。从前凡母亲死了,必须请舅父到家验尸,验后才能入殓。据说主要是看看是否受虐待致死的,后人不知其用意,连父亲死了也请舅父过目,虽显得有点多余,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台湾同胞对长辈的尊重。 死后一段时间里叫丧期,死者子女都要披麻带孝,男的叫孝男,女的叫孝女,其他亲属亦挂白或戴黑纱,表示丧事在身,有的地方在正门上贴白纸,有的挂红布条,表示志哀。富有人家或有地位的人家都在门首挂上素灯,灯上标明多少旬寿考(父)或寿妣(母),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等字样,以夸耀死者福寿双全,子孙满堂。这些全是从福建传入的做法。这期间死者子女要遵守丧期中的各种规定,子孙后代不兴娱乐活动,男的不刮胡子,不理发,女的不化装,不涂脂抹粉等等。丧期有七天,有四十九天,也有的定三年。在举丧期内,一般亲属每天三餐要为死者供饭菜,有钱人家这期间要为死者做功德,超度死者的亡灵,在福建以前都请道士或尼姑做,在台湾则多数请乌头司公(专为人家办丧事的道士)来做。 丧期结束,关闭灵堂,或运棺入土,或停棺于厅(等待以后择期安葬)。送棺入土之日,亲友披白戴孝,参加送葬,入土仪式也很隆重,吹吹打打,燃香点烛,鸣放鞭炮把丧事当喜事一般办。以上是对岁数大的死者的做法。如果死的是丈夫,而妻子年纪又不大者不可送棺上山,否则被人认为改嫁,台湾北部至今一直保留此俗。假如死的是妻子,丈夫年纪又不大,且想再娶,可在棺上行跳棺礼,跳棺的丈夫手拿雨伞和包袱,口中念道:“我转回唐山”。据说这样妻子的灵魂就不会再跟他了,他可以再娶新妇。以上这些,主要在台湾的农村和山区保留着,而在城镇居民中比较少一些,实行火葬的地方就更少了,台湾的葬礼也在改革中。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sɑnɡzɑnɡ xisu包括葬礼习俗和祭礼习俗两方面内容。流行于境内各地。葬礼方面有:送终、设灵、请阴阳、报丧、祭奠、请主、入殓、出殡、安葬、出殃、打怕怕、禳院。一般老人到六十岁左右,就购备老衣(硷衣)、棺木(寿材)。人一去世(俗称倒头),先蒸一碗小米饭(叫倒头饭),门上贴一张冥纸,然后将死人停放在堂屋中间,给死人脚蹬那边点一盏油灯,昼夜不灭,叫长明灯。全家穿白戴孝,烧倒头纸,并且布置灵堂,在灵桌前再放置一个陶器盆(纸盆),还将亲友送的挽帐、纸扎、花圈、纸灵堂、金童玉女等悬挂摆设在灵堂及灵桌两旁。男女孝子按辈分大小,分别跪于灵堂两边,谓之守灵。与此同时,要分路派人给亲友报丧。死者从去世这天算起,一般只停放三天;第一天请风水先生选择墓地(叫看穴),请人打墓,第二天成殓,第三天埋葬。发葬前一天请乐人,赁棺罩。下午,将棺罩撑放在街道正中,叫亮罩。晚上,孝男在乐工伴奏下,拄哭丧棒,穿孝衣,打着灯笼赴祖坟烧纸,称叫灵。女婿、外甥和出门的女子在晚上要点戏请乐工吹奏。有的为了扬名显祖,还在街上唱大、小戏。点完戏之后,至亲按辈分、长幼在死者灵堂轮流奠酒。形式多种多样,有三跪九叩,最多有三十六奠。祭礼方面主要习俗有:安葬后,丧家根据阴阳先生所开的期单每隔七天都要上坟烧纸,共七次。孝子穿白戴孝,出嫁的女儿要用纸糊衣服被褥,在坟上火化,谓之祭七。死后一百天,再烧纸化丧,举行祭奠仪式,表示子孙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亲朋相聚,告慰亡灵。每到死者去世的日子,还要举行祭奠仪式,表示纪念。共三次,分别叫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每逢周年,孝子都要请亲戚朋友、执客傧相,买酒杀牲,定作纸扎,动乐祭奠。三年之内,过节时孝子白孝缠头,白衣白鞋。行孝期满,除去孝服。清明、冬至、十月一、除夕、过年都要祭奠。过年门上贴白色或黄色对联。旧时丧葬礼仪繁琐而且隆重。建国后,1958年一度铲平旧坟。1966年至1976年,推行公墓制度,不穿白戴孝,不请乐举哀,用追悼会代替吊孝,用遗像代替牌位,用花圈代替金银斗,用佩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各地陆续建立火葬场,开始提倡火葬,但农村仍习用土葬。 ☚ 丧服 丧葬禁忌 ☛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俄罗斯族人死亡后,即需“净身”,由亲人对尸体进行沐浴,穿戴整齐,然后在尸身旁点燃蜡烛,让亲友们向死者告别。一般都要停灵三日,以防一时昏迷或假死(病理性假死,不久可复生)。三日后入殓,棺材暂时不钉棺盖,先用宽幅白布带系好,送往墓地。如果墓地很远,亲友较少,则用马车运送到离墓穴百十来米之地,再由年轻力壮的亲友扛在肩膀上,抬往墓地;如果墓地离住房不远,亲友较多,则不用马车,直接由年轻力壮的亲友扛往墓地。在墓地上解开布带,揭去棺盖,让亲友们向遗体作最后的告别,有教堂的地方,则请神甫主持,进行祈祷,祝愿死者安息,灵魂升入天堂。事后钉上棺盖,埋入墓穴,葬式为头东脚西,面对日出的方向。墓上大多树立木质十字架,上刻死者的姓名和生死年月,少数富翁或著名人物则树立墓碑和石像,墓碑上刻有简短的铭词。埋殡之后,子孙们都要穿丧服,守长孝,时间为49天,不能理发,修刮胡须,也不能唱歌跳舞。守孝期结束后,每逢死者的生死忌日,也对死者进行悼念活动,不少俄罗斯族还受汉族的影响,在清明节时前去扫墓、献花,甚至烧纸祭奠。 ☚ 俄罗斯族的色彩禁忌 俄罗斯族的人殓仪式 ☛ 一尸二墓/七七/入棺/大寒撮坟/土家族葬俗/上粮/上山/下圹/千年屋/亡人升天/子孙早立志/开路/开天门/开光魂见路/无棺土葬/分离阴阳饭/化地契/夭亡不哭/凶死者丧事/斗鬼农/引魂灯/打碗/打廪/印七/印七烧包/趴门槛、楼梯/边邻抬丧/出殡/扫魂/压丧/吊孝/吃烂肉/吃白豆腐/多面/买路钱/阴阳枕头/孝歌/孝帕/孝友会/孝子回揖/孝棍不打人/两次扫墓/扶山/折扁担/报丧炮/点兵/坐尸竖葬/钉子孙钉/忌铜铁/忌将在外地死亡的人抬进屋内/刺北斗/抹尸/抹眼/招死魂/抬丧酒/闹山歌/挂社/真葬/封灵/柳床/垫背/拜路/重丧日/复三/送火/炸井鸡/热坟/哭丧棍/请水/烧纸牛/烧床草/烧倒头纸/假葬/停丧/崖葬、悬棺葬/清蛮/喊车/游坟/登台炮/蒙脸布/暖坑/跳丧/跳流落/解结/撒金米/踏斗送终/辩死理/避灾/镰刀钩门 ☚ 麒麟送子 一尸二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