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
生死乃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中,人从降生那天起,到生命完结,他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事件,都受着一定文化模式及信仰的影响。就生与死这两大事件来说,在体现人类的文化模式和信仰方面,似乎“死”要体现得更充分些。
我们知道,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因果报应。它不但讲一个人今生今世所做的一切会在今生今世得到报应,即现报。而且更将因果报应扩展为三世因果,并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建立起轮回学说,肯定了有一个可以主宰此生彼生的主体,即灵魂的存在。
佛教讲人生是苦,并认为已经挖出了苦的“根源”,找到了解决苦的“办法”,指明了乐的“目标”,这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所追求的最高目的是“灭”。所以佛教的一切理论与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这个“灭”,为了能解脱生死。
佛教的丧葬文化是佛教对“死”的态度的具体写照。它不仅受强大信仰支柱的支撑,同时还受民俗的影响。由于历史朝代不同、民族习惯不同、地区不同,佛教丧葬文化也显示出了它的灵活性。下面我们简单介绍汉族比较讲究一些的丧葬仪礼。
又放光明名见佛,彼光觉悟命终者。
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
见彼命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复劝令归依佛,因是得成明净光。
这是《华严经》中的一段话,也是僧人、居士在临终时应做的事情。
如果僧人病危,负责照顾他(她)的人便手执经卷,告诉病者经的名字,将佛像对着病者的眼睛,让他(她)观瞻,还给病者念经或称佛名号。佛教认为此时不可同病者闲谈日常琐事,否则会妨碍病危者往生佛国。
病僧圆寂后,不能马上料理后事,要等待燃尽一支香的时间方可进行,其遗物需封存交专人看管。要请首座来主理丧事。如果是一般僧人,可随宜而行,无劳僧众;如果亡者是位高僧大德,就要隆重荐悼(或遵遗嘱)。
在荐悼亡僧之后,需为其洗浴净发,穿上洗净的旧衣服,外面搭他生前的七衣,上面露顶,下面赤脚,把念珠挂在亡者的手上,坐具(即卧具)叠好放在脚前边。这些料理完毕以后,再做个简单的佛事后就可封棺了(这时的佛事可由主持或班首带领嗣法小辈跪做)。
封棺后,鸣钟集众,举佛事。维那念诵:“冥权妙密,示化迹于人天。至性圆明,契玄机于佛祖。恭惟:某某和尚皓然智月,光收万顷之波。允矣悲心,式副十方之感。瞻颜无地披志有归。是集真徒赞扬圣号,为如上缘。”念完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后,举腔《大悲咒》,回向。再举《楞严咒》,再回向。
入棺三日后即移于法堂。在法堂挂遗像、摆设供器。嗣法小师日夜守棺。棺停三七日,可以火化入塔。当然在停棺期内,亡僧的法眷、道友要来悼亡,其他僧还要举佛事活动。
在火葬亡僧的前一天下午,客堂要挂牌告知大众。次日(即火葬当日),早粥二声叫板后(叫板是召集僧众的法器),鸣大鼓三下,集众于棺前诵《弥陀经》一卷,乃至上供、说法毕、唱赞已,维那言道:“欲举灵棺赴荼毗(即火葬)之盛礼,仰凭大众诵弥陀之洪名,用表寸忱。上资觉路。大众念佛,送至化坛(即火葬地)。”说完,率众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一边念一边抬棺去化坛。到化坛后,在将要焚烧时,要请主持说法(如果亡者是主持,则要请名德来说法),说完法后方可投火。
火葬是佛教最常见的一种葬法。在印度,除此之外还有水葬、土葬、林葬等三种葬法,但主要是火葬。佛教传入我国后,火葬扩大到民间,甚至皇室成员也有火葬的。随着历代观念与风俗的演变,火葬在我国几兴几衰。迄今,由于人们充分认识到火葬的经济、卫生、节省占地等优点,所以越来越推广开来。
火葬完毕,第二天入塔。客堂在把灵骨入塔的前一天,先挂牌告知大众,第二天早饭后听板声集于塔前,送灵骨入塔。入塔还要做佛事,佛事内容同前。
入塔后,库房执事会同两序知事、监院和尚、维那、知客等,把亡者的遗物一一处理完毕。这时,后事基本上就算办完了。余下的事情就是五七送牌位入祖堂、逢七追荐等。这样的追荐直到七七日满为止。
丧葬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丧葬
伊斯兰教穆斯林行事完全遵守《古兰经》及《天方典礼》。他们的礼节不外“清”和“真”二字,丧葬也是如此。穆斯林在将要归真时,要请清真寺阿訇来念经,来不及请阿訇时,也要由家人或亲友念经。俟人归真后,要至清真寺请来阿訇,带来木床、木桶,为归真人用净水冲洗,洗净尸体后用白布缠裹放于活底的木棺里。伊斯兰教的归真人埋葬,一般都在当天,来不及时最晚在第二天一定要出殡埋葬。伊斯兰教的茔地是在坑中挖个洞,放入归真者,木棺取出,然后埋土,是为“土葬”。坟墓是用土打成个四方平台,一个坟内可葬几个归真者。埋葬一个,在平台上再打一个小长方土台,埋葬几个,上面就打几个小长土台。伊斯兰教为归真者送葬时,也很简单,清真寺备有送葬的棺罩和杠,由穆斯林群众抬棺。没有执事,只有用铜炉内放檀香,点燃,用人提着,这叫“引炉”。一般是“三对”、“四对”引炉。多者可用十几对。伊斯兰教是送葬后,再为归真者念经,有在第七日念“七日经”,富有人家可多念几天,没有统一规定。伊斯兰教这种对归真者先埋葬,后办事念经,很符合“清”。
丧葬 - 地域文化 - 可可诗词网 丧葬
云南历史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各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到本世纪50年代以前倘处在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各个发展形态中,加之滇云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所体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民族的丧葬习俗也是各具特色的。
(1) 葬式与葬法
云南各民族的葬式与葬法,从历史以来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火葬 在中国历史上,西部的氐羌族群普遍采用火葬,这与他们过游牧经济生活,因而对火特别崇拜有关。到近代,云南各民族中在族源上与古羌人有关的彝、藏、纳西、哈尼、拉祜、普米、怒、独龙、景颇等民族仍保留着火葬的习俗,而其具体实施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藏族中,由于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火葬被认为是最高尚的葬仪,只有活佛、大喇嘛、部落头人和僧俗有产阶级才能实行;彝族则出于“火化归祖”的观念;拉祜族则出于家族传统,如果某家祖上因凶死火葬,后人也就实行火葬;纳西、哈尼、普米、怒等族则是历史上普遍实行火葬的残余;独龙、拉祜则是凶死者实行火葬。另外,由于受南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傣、布朗族的佛爷,佤族的大头人及傣、布朗、景颇、德昂族中的凶死者实行火葬,麻栗坡、西畴、马关的瑶族也有实行火葬的。云南各民族在火葬的实施过程中,其葬式和葬法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渗进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生存环境及生活习惯的影响。
土葬 土葬是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历史上我国的汉族是实行土葬的。明清以来,中原的汉族大量迁入云南各民族地区,土葬作为先进的汉文化表现之一对云南各民族产生了影响。如丽江的纳西族就是在清庭明令禁止焚尸的规定下改火葬为土葬的,白、苗、壮、傈僳、阿昌、蒙古等民族都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接受了汉族“入土为安”的观念,推行土葬制度。而怒江流域的怒族则是在已实行土葬的傈僳族的影响下改为土葬的。到今天,除凶死和宗教信仰外,云南所有二十四个民族都实行土葬,而城镇的各民族则又在政府的推行下实行火葬,文化的变迁是因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异的。云南各民族土葬的葬仪有较大的区别,有的以村寨为单位有公共墓地,有的有家族的公共墓地。埋葬时有的用棺材,有的不用,有的用竹藤蔑编成的躺笆,历史上有的民族还用陶器盛尸。坟墓有垒起的,有不垒的,有的立碑,有的无任何标志等等,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天葬 也叫“鸟葬”,是藏族至今仍保留的一种普遍采用的一葬式。喇嘛教认为,天葬符合释迦牟尼传记中所说的“舍身喂虎”精神,人的灵魂可以随着啄尸的鹰升天,得到来世的幸福。云南藏族的人死后,就去寺庙卜卦,如果卦中决定天葬,就将死者从窗口运出,送往固定的葬场。然后由专司天葬者碎尸,并点上柏枝,烟缕升起,“通知”“神鹰”到来。藏族习惯认为群鹰将尸骨食尽为吉祥,如果有残余,送葬亲属会将其火化,骨灰洒向四方。
水葬 云南藏族、独龙族和傣族实行的一种葬式。水葬是藏族中一般俗民的葬仪,因葬区地处草原,缺乏燃料。人死后将尸体抬到江河急流处的葬场,请喇嘛念经祭奠,直系亲属将其尸体洗净,然后整尸抛入江河,任其漂流而去。有的地方是碎尸抛入江中,又有的地方是将尸体分解为八块抛入江中,俗称下八块。独龙族则是认为死于流疫和凶死者的亡魂很可怕,因此实行水葬。依江而居的傣族,对凶死者也多行水葬。
树葬 属“风葬”的一种,是以狩猎作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的民族的葬法。据传说和流传下来的歌舞唱词片断,树葬是彝族最古老的葬俗之一。据说汉代彝族先祖孟获的爱妾死了,孟获让人用帛缎裹尸,将其葬在青松的树叉上。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以示哀悼。歌舞唱词称孟获为青松,其妾为仙花,仙花要葬在青松上,“树葬”就这样开始了。传说彝族还实行过“桶葬”,因为树葬后骨殖会掉下来,于是将掉下的骨殖捡起,裹以帛缎,装在桶内放在树洞或灵房里,称为“鬼桶”。
崖葬 也属风葬即露天葬的一种,是将人的遗体放在崖穴或崖上的一种葬俗,我国古代的濮、越、巴、僚、汉等民族早已盛行。近代以来,部分壮、布依、苗、瑶及仡佬族中仍实行此俗,云南的彝族历史上也有实行崖葬的。崖葬有四种类型,即崖墩葬,将葬具放入山崖层理罅隙;崖洞葬,将葬具放入天然崖穴中;崖窟葬,将葬具放在开凿的山崖窟龛中及悬棺葬。云南富民的彝族大毕摩汪家的祖先是用陶器罐装骨灰放在崖洞里的,里面设上灵牌,周围摆上木制或铁制的小型生活用具及各类家畜。平时一般人不能进去,只有做大斋和打扫灰尘时可以念着“献祖经”进去。当地彝族曾认为他们的祖先居住在崖洞里,后人为了灵魂与祖先会合,所以实行崖葬。
悬棺葬 属崖葬的一种,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因为是在悬崖上凿孔,打上木钉,然后将棺木放在上面,或者是将棺木的一头放在崖穴中,另一头放在绝壁上所钉的木桩上,所以名“悬棺”。五代梁朝时期我国就有关于悬棺的记载,云南省滇东北的昭通、镇雄、盐津、威信等县市及相邻的四川珙县、兴文、筠连等地是悬棺葬的主要分布区。
(2) 葬仪
如同葬式葬法各不相同,云南各民族的葬仪也是不尽一致的,但大体上可以分为报丧、对尸体的处理、装殓、停灵祭奠、出殡、埋葬(或火化)、超度等几个部分。由于云南各民族丧葬礼俗的核心是灵魂不死观念,它的实质是一切为了生者,因此,其葬仪活动表面对象是死者尸体,实际却是死者的灵魂,一切活动都服从于为生者造福的目的。当有人去世时,各民族都要鸣枪(或大吼)报丧,然后派人通知直系亲属,家人将死者尸体洗净,为其换上新衣,回族则裹上白布,景颇、普米、阿昌、基诺等族则在死者口里含上碎银。各民族大都要为死者准备随葬品,行土葬的要准备棺材,将其入殓,这一切都是为死者在另一世界的生活作下较好的安排。停灵祭奠则是生者与死者灵魂的对话,各民族人民大多认为人死是灵魂回到祖先身边生活,因此要为其唱指路经,纳西族还要为死者洗马,以便起行。一切让死者满意,盼其魂安,祈求赐福与生者。出殡和埋葬则是基于入土为安的观念,墓地的选择更体现了一切为了生者的功利目的,得福祉,则子孙必大发,否则就是死者灵魂不满意,降祸病于家人,必须实行二次葬。云南各民族对于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是心怀恐惧的,必须对其进行超度,使亡灵回到他该去的地方,如纳西族举行的“大祭风仪式”,彝族举行的“诅咒凶死鬼,切断凶性路”大法事等。
云南各民族针对死者灵魂的葬仪将人们的感情趋向和功利要求融合在一起,达到了祖魂归宗,增强血缘家族和民族内聚力的理想目的。他们在对待死亡时,也有自己的一套辨证的观念。怒族的祭词说:“一代死了一代生,一辈老了一辈青,不死没有再生呀,不老没有再青呀。”哈尼族的祭词说:“大树死了一棵,许多小树长出来;世间的老人少了一个,留下一大群子孙。”积极地对待生与死,因此彝族将死亡称为“白喜事”,纳西族的丧礼“以醉为哀”,哈尼族、傈僳族举行葬礼时跳舞为乐。
云南各民族的丧葬礼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汉民族土葬及葬仪在各民族中所取得的统治地位;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在藏族、傣族、布朗、德昂等族中的影响,这是滇云文化的特色。
埋葬
埋葬
埋(埋窆;埋掩;埋藏;覆埋;毁埋;掩埋;深~) 葬(葬埋;没葬;安葬;棺~;野~;国~;改~;埋筋葬骨) 霾 殣(~之;掩殣) 瘗(瘗藏;瘗葬;瘗埋;瘗薶;埋瘗;封瘗) 茔 穸(窀穸) 窆(窆封) 墐 没地 殁地归土 掩盖 掩覆 掩攒 掩薶 坑填 从涂
埋葬英灵:埋魂
埋葬女子:埋玉
埋葬美女:埋香
埋葬年轻貌美的女子:葬玉埋香 玉葬香埋 玉碎香埋 瘗玉埋兰 瘗玉埋香
办理丧事,埋葬死人:丧葬 茔葬
埋葬尸骨:埋骨
埋葬暴露的尸骨:掩骼
埋葬暴露于野的尸骨:掩骼埋窆 掩骼埋胔
埋葬尸体:闭骨 收胔 葬身 投厝(~无所)
埋活人:坑(坑杀;坑戮;~儒) 阬(阬戮) 生埋 活埋
掩埋死者、出殡等:葬送
护送棺柩入葬:护葬 护丧
下葬时除去棺上的帷饰:除饰
归葬故乡:首丘 首邱
入殓埋葬:埋殓
埋入坟墓,安葬:入土(~为安) 进土
归土埋葬:依土
殓而未葬:停丧
暂时停柩待葬:厝(浮厝;权厝;暂厝;停厝;安厝;丘厝) 殡(停殡;暂殡;寄殡;藁殡;攒殡) 权闭寄灵
灵柩暂放外地待葬:旅殡
收殓入棺掩埋:收葬 收埋 收掩 收瘗收藏 敛殡 敛埋 敛葬 敛藏 敛瘗 瘗敛 埋敛
以棺木收殓死者:棺殓 棺敛
暗中埋葬:潜瘗
私下掩埋:私瘗
暂时埋葬:假葬 假瘗 槁葬
浮浅地埋葬:浅葬 浮瘗
匆促简单地埋葬:槁葬 蒿葬
不用衣衾棺椁埋葬:裸葬 亲土
不行礼仪埋葬:慢葬
葬后堆土:封土
墓的封土:魂楼
埋葬于外地:寓葬 客葬 客窆
客死葬于他乡:旅葬 旅瘗 旅窆
(掩埋尸体:埋葬)
另见:尸体 墓穴 墓地 坟 墓碑
☚ 埋葬 埋葬方式 ☛
治丧
治丧
发送 发散 发丧 行丧 理丧 营丧 营葬 营兆 津送 声钟给赙
处理人死后的事:办后事
办理丧事、埋葬死者等事:丧葬 茔葬
办理丧事,安葬死者:烧埋
丧家告诉亲友某人死去:讣(讣告;讣闻)报丧 告丧 告哀 赴闻
人死公告于众:发丧 发散
回家治丧:归宁
亲人从外地急忙赶回治丧:奔丧 奔讣赴哀
安排长辈亲属的丧事:送终 送老 掩土视含 送死
停放灵柩:菆(菆塗) 停柩 停灵
死者未入棺前,停尸床上:停床
发葬治丧:断送
把灵柩送到墓地或寄放点:出殡 启殡 出葬 送葬 出丧 引发 启攒
抬棺起行:起材 起发
送葬之辞:素车白马
出殡时陪送灵柩:送(送殡;送丧;送恤;遣送) 扶柩 负柩 请灵 鸣驴
祭送死者:送往
奠祭送丧:祖丧
为横死者送丧:送横
哀哭而送丧:送哭
拉丧车送丧:挽送 挽柩
宾客挽引灵车的绳索:执绋 执引 引绋 发引
俭朴地办理丧事:薄葬(厚养~) 俭葬 速朽 节丧 丧事从简
(办理丧事:治丧)
另见:办理 丧事 亲丧 棺材 丧葬具 风俗 吊唁
☚ 治丧 装殓 ☛
丧事
丧事
白(白事) 惨恤 惨悼 凶闵 大事 后事(料理~) 凶事 凶功凶丧
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丧纪;发~;治~)
丧葬事务:殡
办理丧事,埋葬死人等事情:丧葬
丧事与疾病:丧病
父母的丧事:私艰 家艰
父亲的丧事:父艰 父忧
母亲的丧事:母艰 母忧 内艰 内忧
帝后或国家元首的丧事:国丧
居丧的事:孝(守~;吊~;谢~)
忧患凶丧的事:闵凶
(人死后处置遗体、进行悼念活动等事:丧事)
另见:丧亲 治丧 哀悼
☚ 人生的各种遭遇和感受 案件 ☛
丧葬
丧葬
徽州人对死的重视,从婚嫁时置棺木做嫁妆到五六十岁即“办前程”(后事,谚称“六十不办前程,死倒别怪儿孙”。因此一般人到五六十岁,便开始为自己准备“前程”,备置棺材,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棺材一般都用杉木,普通棺才是“十二斗”(由十二块板做成),上等棺材为“十斗”,最差的“十八斗”。棺材叫“寿木”,寿木完工,至亲好友送礼庆贺,祝愿主人百年长寿。安葬之地要有“来龙”、有“下手”,朝山秀丽、望水来临的“牛眠大地”,地选好后建生坟,俗称“作风水”。旧时丧葬礼俗亦极为隆重以至过于繁琐,大致可分为“送终、报丧、入殓、请七、出丧、安葬”等等。
送终:老人病危,家人站立床前,听候交待后事,老人神情有变,即将咽气,已出嫁的女儿要回避,儿孙立病榻前,高声呼唤,直到咽气,全家人跪在床前号啕大哭,此为“送终”,远方的儿孙须在老人咽气前赶到家,否则就被认为没有能为之送终,或者说是没能尽孝,是一大憾事。
报丧:完成送终前后的种种程序后,便向亲友报告死讯,此为报丧。休宁县的报丧者,是执一伞进门,将伞尖向下竖置大门里侧,亲友一见便知。
入殓:将死者裹棉穿戴整齐入棺,谓之“入殓”。各地均有专事为死者入殓的人,有求必应。
请七:丧亡之日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共49天,逢七,儿孙们备香烛贡品,在灵前或坟上祭奠,俗称“请七”。
出殡:由于选择坟地或其他原因,停柩做丧,最短3天,最长经年,一般是49天,把灵柩送往墓地,谓之“出殡”。
安葬:出殡前,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坟地穴位,破土挖坑,坑内倾石灰。灵柩到达,坑内再烧一些豆萁麻拮,并留火种,然后才能陈棺摆正。还要宰雄鸡淋血于棺盖,放爆竹,烧纸钱,最后一次焚香跪拜。
☚ 寿庆 上九庙会 ☛
丧葬
丧葬
老人弥留之际,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将死未死时,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着鞋袜,戴帽。旧时人死后入殓,棺木不封,称小殓;3天后再大殓,全家举哀,大殓后即阖棺,钉上丧门钉,由漆匠在棺盖合缝处用生漆调和的石膏,填补缝隙。再在灵柩前设灵台。老人死后,子女即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或哀启,亲友即前往吊唁。出殡一般在三朝、五朝,少数在七朝、九朝。出殡之日先行祭奠,亲友邻里对着棺材跪拜。孝男、孝妇跪在棺旁,遇长辈祭奠行礼时要回拜。祭奠后灵柩起行,灵位由长孙捧持。出殡回来时,常由亲戚或族中年长而夫妇双全、儿孙满堂的人穿吉服先行进门,称红绿进门。此时在门外点燃芝麻萁、豆萁、朴树枝,取节节高、悠长之意。送殡回来的人都要跨火而过,称跨火。进门后吃糖圆子,取甜甜蜜蜜的意思。最后吃丧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棺木土葬逐步改为火化殡葬,繁文缛节的丧葬礼仪被简化。单位干部、职工去世后常开追悼会。
☚ 寿庆 饮食 ☛
丧葬
丧葬
丧葬风俗在本地土籍人中有着较长的历史。山区群众一律以土葬形式,主要是这里森林资源丰富,山中土地资源丰富。丧葬大致分为:奔丧、入殓、守灵、安葬等四个程序。
奔丧:俗叫“报丧”。老人死后,孝子身穿素服,头脚(鞋、帽)用白布挂号,表示有丧事,先报家庭(本村)来看守尸体(守夜);再到主要亲戚各家报丧。由主要亲戚和家庭长者商定封棺(入殓)、做“倒地饭”等有关事宜。
入殓:俗叫“封棺”。入殓前应备好棺、椁,棺是外甑,椁是内甑(俗叫逍遥床),椁是很少人准备的,棺木是不可少的。如果是女的,必须经过外婆家检查棺木和衣着等才能入殓。入殓前的衣着,一般称男单女双。在做“倒地饭”时,商定安葬时间等一切有关事宜。经济十分困难的家庭,则不做“倒地饭”。
守丧:也叫守灵。封棺后家族回去,孝子亲自守灵,寝苫枕块(仪礼、丧服),不能离开灵堂,有人来吊唁,随时跪拜答谢。
安葬:一般择期安葬。有些特殊情况,不择吉期,三日内安葬,叫做“三日无忌”。旧社会安葬,一般都要做道场。做道场时,道场程序、道法由道士自作主张,很少人知情。孝家只备灵屋、库箱等物烧给亡人。祭礼有大祭、小祭之分,大祭要三讲三读,请有知识的人士若干,俗称“礼生”。如果“点主”、“告东方”更须请有资望、有政治地位的人来主持,在本地有声望的族长公等才能举行。小祭只请二、三人即可,这种形式为普通人家所采纳,旧社会安葬后,孝子需守孝三年,谓之守丧,筑墓室而蜗居。
丧葬
早先盛行火葬。人死后,停棺于野外,经数年后火化,以其灰烬贮于瓶内深埋。后改土葬。参加葬礼的人必须是向祖先献过祭者。葬礼一般持续3天3夜。祭祖用的祖图悬挂于灵堂。葬礼中最重要的是做“功德”,由穿红衣着红裙俗称“红老鼠”的师公主持。师公唱“功德”歌。6人围着棺木跳圈圈舞,为首者手持木制大刀,次者拿盾对舞,后4者击木为鼓。舞跳12圈后接跳“白鹤舞”,继而“闹灶房”,儿女以歌代哭。再继为“背老伽”,即由师公选谥号“招”死者游魂归祠。土葬,没有陪葬物,女性死者戴“凤冠”。墓地多选择于山坡向阳处,挖一洞,推棺入洞,以石头封口,3年后把骨头移出重埋。父母死,儿媳49天内不梳妆,不集会,不赶歌会,不迎来送往。
丧葬sānɡ zànɡFuneral
哀乐 [āi yuè] funeral music
哀怨 [āi yuàn] sorrow; grieve
哀子 [āi zǐ] motherless child
安魂歌 [ān hún ɡē] requiem
安魂弥撒 [ān hún mí sɑ] requiem
安葬 [ān zànɡ] entombment
白寿布 [bái shòu bù] shroud
悲哀 [bēi āi] sorrow; grieve
悲伤 [bēi shānɡ] grief
奔丧 [bēn sānɡ] go and attend a funeral
殡仪馆 [bìn yí ɡuǎn ] funeral perlor/home; mortuary
殡仪员 [bìn yí yuán] funeral director; under-taker
殡葬 [bìn zànɡ] funeral and interment
殡殓 [bìn liàn] encoffin a corpse
参加葬礼 [cān jiā zànɡ lǐ] attend a funeral
藏骨堂 [cánɡ ɡǔ tánɡ] ossuary
藏骸所 [cánɡ hái suǒ] charnel (house)
出丧 [chū sānɡ] funeral procession; cortege
出土物 [chū tǔ wù] relics (from an archeological excavation)
出葬 [chū zànɡ] funeral procession; cortege
啜泣 [chuò qì] weep quietly
打针防腐 [dǎ zhēn fánɡ fǔ] embalm
大殓 [dà liàn] encoffining ceremony
戴孝 [dài xiào] be in mourning
戴重孝 [dài zhònɡ xiào] be in full mourning
悼词 [dào cí] funeral oration
道场 [dào chǎnɡ] Taoist rites
奠酒 [diàn jiǔ] libation
吊辞 [diào cí] oration
吊唁 [diào yàn] express condolence; condole
坟墓 [fén mù] tomb; grave; sepulcher
焚尸炉 [fén shī lú] crematorium; cinerator
佛事 [fó shì] Buddhist rites
扶柩者 [fú jiù zhě] family coffin attendants in procession
服丧 [fú sānɡ] be in mourning
复活 [fù huó] resurrection
讣告 [fù ɡào] obituary
讣闻 [fù wén] obituary; funeral announcement
赙仪 [fù yí] funeral gift
感伤的 [ɡǎn shānɡ de] pathetic; pitiable
公祭 [ɡōnɡ jì] mourn in public
公墓 [ɡōnɡ mù] (public) cemetery
孤子 [ɡū zǐ] fatherless child
古代石墓 [ɡǔ dài shí mù] dolmen
骨罐 [ɡǔ ɡuàn] ossuary (funeral) urn
骨灰 [ɡǔ huī] ashes of the dead
骨灰罐 [ɡǔ huī ɡuàn] (funeral) urn
骨灰盒 [ɡǔ huī hé] cinerary casket
骨灰瓮 [ɡǔ huī wènɡ] (funeral) urn
骨瓮 [ɡǔ wènɡ] ossuary; (funeral) urn
棺材 [ɡuān cái] coffin; casket
棺(材)盖 [ɡuān (cái) ɡài] coffin lid
棺架 [ɡuān jià] bier
棺罩 [ɡuān zhào] pall
国丧 [ɡuó sānɡ] national mourning
国葬 [ɡuó zànɡ] state funeral
裹尸蜡布 [ɡuǒ shī là bù] cerements; graveclothes
海葬 [hǎi zànɡ] sea burial
嚎哭 [háo kū] wail
黑边名片 [hēi biān mínɡ piàn] mourning name card
黑纱 [hēi shā] black crepe; mourning/arm band
花牌 [huā pái] floral board/wreath
花圈 [huā quān] wreath
花圈缎带 [huā quān duàn dài] ribbon
皇陵 [huánɡ línɡ] royal necropolis
火葬 [huǒ zànɡ] cremation
火葬柴堆 [huǒ zànɡ chái duī] pyre
火葬场 [huǒ zànɡ chǎnɡ] crematory
火葬堆 [huǒ zànɡ duī] pyre
极乐世界 [jí lè shì jiè] Pure Land; Paradise; Utopia; Elysian Fields
祭酒 [jì jiǔ] libation
祭品 [jì pǐn] sacrificial objects
祭幛 [jì zhànɡ] funeral cloth expressing condolence
忌辰 [jì chén] anniversary of day of death
继承遗产 [jì chénɡ yí chǎn] inherit a fortune
家奠 [jiā diàn] funeral attended by immediate family
家祭 [jiā jì] funeral attended by immediate family
假哭 [jiǎ kū] force oneself to cry
教葬 [jiào zànɡ] Christian burial
精美石棺 [jīnɡ měi shí ɡuān] sarcophagus
柩车 [jiù chē] hearse
柩衣 [jiù yī] pall
鞠躬 [jū ɡōnɡ] bow
巨灾大难 [jù zāi dà nàn] holocaust
掘墓 [jué mù] exhume
掘墓人 [jué mù rén] grave-digger
军葬礼 [jūn zànɡ lǐ] military honors
开追悼会 [kāi zhuī dào huì] hold a memorial ceremony
叩谢 [kòu xiè] offer hearty thanks
哭泣 [kū qì] weep; cry
泪汪汪的 [lèi wānɡ wānɡ de] moist-eyed
殓房 [liàn fánɡ] funeral parlor/home; mortuary
灵车 [línɡ chē] hearse
灵床 [línɡ chuánɡ] bier; hearse
灵魂 [línɡ hún] soul; spirit; specter; wraith; ghost
灵庙 [línɡ miào] mausoleum
陵(墓) [línɡ (mù)] mausoleum
陵园 [línɡ yuán] cemetery
路祭 [lù jì] roadside mourning
落葬 [luò zànɡ] interment
冥币 [mínɡ bì] false paper money burned as an offering to the dead
冥钞 [mínɡ chāo] paper money [for the dead]
冥器 [mínɡ qì] funeral objects
冥钱 [mínɡ qián] false paper money burned as an offering to the dead
默哀 [mò āi] silence tribute
默哀三分钟 [mò āi sān fēn zhōnɡ] three minutes’ silence
墓碑 [mù bēi] gravestone; tombstone; headstone
墓道 [mù dào] tomb passage
墓地 [mù dì] graveyard; cemetery; burial ground
墓室 [mù shì] coffin chamber
墓穴 [mù xué] plot; coffin pit
墓志 [mù zhì] inscription
墓志铭 [mù zhì mínɡ] epitaph
墓冢 [mù zhǒnɡ] burial mound
陪祭 [péi jì] funeral assistant
陪哭 [péi kū] mourn together
陪葬品 [péi zànɡ pǐn] mortuary objects
披麻戴孝 [pī má dài xiào] put on mourning apparel
祈祷 [qí dǎo] prayer
泣 [qì] sob
迁葬 [qiān zànɡ] reinter
入殓 [rù liàn] lay in the coffin
三鞠躬 [sān jū ɡōnɡ] bow three times
丧棒 [sānɡ bànɡ] mourning staff
丧服 [sānɡ fú] mourning attire
丧家 [sànɡ jiā] bereaved family
丧礼 [sānɡ lǐ] funeral service/rites
丧事 [sānɡ shì] funeral
丧葬费用 [sānɡ zànɡ fèi yònɡ] funeral expenses
丧章 [sānɡ zhānɡ] mourning band
丧钟 [sānɡ zhōnɡ] death knell; funeral bell
扫墓 [sǎo mù] tomb sweeping (rite)
尸台 [shī tái] bier
尸体安放 [shī tǐ ān fànɡ] be laid to rest
石棺 [shí ɡuān] sarcophagus
守灵 [shǒu línɡ] keep vigil beside the bier; deathwatch
守丧 [shǒu sānɡ] strictly observe rites for the dead
寿布 [shòu bù] shroud
寿衣 [shòu yī] shroud; graveclothes
水葬 [shuǐ zànɡ] water burial
死而复生 [sǐ ér fù shēnɡ] resurrection
死亡证明书 [sǐ wánɡ zhènɡ mínɡ shū] death certificate
死者家属 [sǐ zhě jiā shǔ] the bereaved
颂辞 [sònɡ cí] eulogy
送丧 [sònɡ sānɡ] attend a funeral
送葬 [sònɡ zànɡ] attend a funeral
送殡车 [sònɡ bìn chē] mourning coach
送殡者 [sònɡ bìn zhě] mourner
诵经 [sònɡ jīnɡ] chant sutras
素烛 [sù zhú] corpse/funerary candle
抬棺者 [tái ɡuān zhě] pall bearer
天堂 [tiān tánɡ] Pure Land; Paradise; Utopia; Elysian Fields
天葬 [tiān zànɡ] celestial burial
停尸室 [tínɡ shī shì] charnel (house)
停尸所 [tínɡ shī suǒ] morgue
痛哭 [tònɡ kū] lament
挽歌 [wǎn ɡē] dirge; elegy
挽联 [wǎn lián] funeral scroll; elegiac couplet
挽幛 [wǎn zhànɡ] elegiac scroll
万人冢 [wàn rén zhǒnɡ] mass burial ground
亡父 [wánɡ fù] my late father
亡母 [wánɡ mǔ] my late mother
未亡人 [wèi wánɡ rén] widow
慰藉 [wèi jí] consolation
锡箔 [xī bó] tinfoil
下半旗 [xià bàn qí] hang a flag at half-mast
献祭 [xiàn jì] sacrifice
香 [xiānɡ] incense; joss stick
箱型石墓 [xiānɡ xínɡ shí mù] cist
孝子 [xiào zǐ] filial son
唁电 [yàn diàn] message of condolence
验尸 [yàn shī] autopsy; postmortem examination
验尸官 [yàn shī ɡuān] coroner
遗骨 [yí ɡǔ] the remains
遗骨安置所 [yí ɡǔ ān zhì suǒ] columbarium
遗骸 [yí hái] the remains
遗体 [yí tǐ] corpse
遗像 [yí xiànɡ] portrait of the deceased
遗言 [yí yán] will; testament
遗嘱 [yí zhǔ] will; testament
遗嘱附录 [yí zhǔ fù lù] codicil
遗族 [yí zú] bereaved family
仪杖队 [yí zhànɡ duì] funeral escort/cortege
义冢 [yì zhǒnɡ] public burial ground
葬礼 [zànɡ lǐ] funeral
葬礼曲 [zànɡ lǐ qǔ] funeral/death march
瞻仰遗容 [zhān yǎnɡ yí rónɡ] final respects
瞻仰遗容时间 [zhān yǎnɡ yí rónɡ shí jiān] hours for paying respects
职业哭丧者 [zhí yè kū sànɡ zhě] professional/hired mourners
纸钱 [zhǐ qián] paper made to resemble money and burned as an offering to the dead
纸人 [zhǐ rén] paper mannikin
纸屋 [zhǐ wū] paper house (for the dead)
纸衣 [zhǐ yī] paper clothes (for the dead)
纸幡 [zhǐ fān] paper banner
志哀 [zhì āi] mourn; express one’s mourning for the dead
致敬 [zhì jìnɡ] pay homage; pay one’s respects
治丧 [zhì sānɡ] arrange funeral rites; make funeral arrangements
治丧委员会 [zhì sānɡ wěi yuán huì] funeral committee
主祭 [zhǔ jì] funeral officiant
追悼会 [zhuī dào huì] memorial service
追赠 [zhuī zènɡ] posthumous award
宗谱 [zōnɡ pǔ] family history/tree
坐夜守尸 [zuò yè shǒu shī] [Irish] 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