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昌故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东40余公里的火焰山脚下,又叫“亦都护城”。故城西邻阿斯塔那(今三堡乡),北接哈拉和卓(今二堡乡)。公元前1世纪,西汉屯田部队在此设立高昌壁,以后迭经高昌郡、高昌王国、西州等变迁,曾是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城于元初毁于战火,使用了1 300余年。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一样,都是吐鲁番千年沧桑的历史见证。今天,仍可以从其高耸的城墙、深陷的护城河轮廓看出它往昔的雄风。现存的故城遗址,是高昌回鹘时期在唐代高昌城的基础上改建增筑的。登高展望,高昌故城全城呈不规则正方形,布局可分为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总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外城墙基厚12米,高达11.5米,周长约5.4公里,均为夯土筑成,夯层厚0.08~0.12米,间杂少量的土块,有极清晰的夹棍眼。城墙外有马面、瓮城等防御设施。西城墙有两门,北端一门保存较好。北、东两面城垣也有两个城门,但门址现已不存。南城墙有三个关口。内城居外城正中,城墙全为夯土筑成,西、南画面保存较好,周长约3公里,其建筑年代较外城为早。宫城为长方形,据全城最北部。外城的北墙就是宫城的北墙,内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南墙。宫城内尚存多座夯土筑成的三四米高的殿基,夯层厚度约0.35~0.48米,可看出是一座高达四层的宫殿建筑遗址。内城北部有一略呈方形的小堡垒,当地叫“可汗堡”。堡内土台上有高达15米的夯筑塔形建筑,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物。外城西南角有一大型寺院,占地近1万平方米。佛寺内据传为“唐僧讲经台”的建筑尤为引人注目。外城的东南角也有一所寺院,保存有一座多边形塔和一个礼拜窟(支提窟),是城内惟一保存有较好壁画的地方。城内遗物种类繁多,其中以回鹘时期摩尼教壁画、经典、文书、佛教壁画、塑像及不同文种的文书数量最多、最著名。回鹘时期以前的遗物,唐代的居多,但以北凉承平三年(445)沮渠安周造寺碑最负盛誉。据史书记载,高昌城当时有人口3万,僧侣3 000。街道纵横,房屋栉比,商肆骈列,来往贩客不断。那不同肤色,各异服装、语言的熙熙攘攘的人流,显示出高昌当时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景象。当地的维吾尔族群众至今仍有称高昌为“亦都护库特赛里”的,意思就是“王城”,足见其往昔的繁华、荣耀。13世纪以后,高昌故城空留下一片废墟,如今,一切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多人来过这里。1928年和1930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曾两次来故城调查。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也曾多次来这里考察。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昌故城在今吐鲁番东南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三重,为不同时代遗存。主要遗存为高昌回鹘时期。 高昌故城维吾尔族亦称都护城,汉称高昌壁、高昌垒。在新疆吐鲁番市东约40公里处的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东、哈拉和卓(汉名二堡)村南。两汉魏晋时期,戊已校尉屯驻于此。此后曾历为前凉高昌郡郡治、高昌王国国都、唐西州州治和回鹘高昌王都,至明初废败,前后约经历1500余年。总面积200万平方米,土夯城墙周长5公里,大部分残存至今。城分内城、外城和宫殿,布局类似唐朝长安城。城内当年的街道和建筑依稀可辨,城内西南部为建筑密集区。解放前沙俄、德、英、日等国的文化强盗以“探险”为名,偷挖窃走大批珍贵文物。解放后在这里出土的文物有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元代龙泉窑瓷盘、佛像、陶缸、以回鹘文和汉文书写的卖身为奴的契约等。为全国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 高昌故城中国古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南约40 km的南麓木头沟。高昌城奠基于公元前1世纪,是西汉王朝所建。现在高耸的城墙、深陷的护城河轮廓犹存,全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可以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3部分。外城墙基厚12 m,高11.5 m,周长约5.4 km,外围有保存完好凸出的马面,南面有城门3个,其余3面各2个。北部的宫城内留存下许多夯土筑成的殿基,一般高3.5~4 m,可以看出是1座4层的宫殿。外城西南角的1所寺院,占地约10000 m2,由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高昌故城与交河故城是1对风格不同的姊妹城。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前凉高昌郡、北朝至唐初高昌王、唐西州、晚唐至元初回鹘高昌国城。在新疆吐鲁番市城东约40公里的火焰山乡。呈不规则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周长约5.4公里,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墙垣大部残存。外城垣基厚12米,残高11.5米,周长约5.4公里。夯层厚8—12厘米,间筑少量土坯。有马面。南垣设三门,其余三垣各设二门,均有瓮城。内城位于外城中部,西、南垣保存较好,其建筑年代较外城为早。宫城位于最北面,外城北垣即宫城北垣,内城北垣为宫城南垣。外城西南隅存一寺院遗址,占地近万平方米,由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舍等组成,残存联珠纹图案壁画,属麴氏高昌中期。寺院附近残存“坊”、“市”遗址。外城东南角亦存一寺院遗址,有多边形塔和礼拜窟各一座,亦存壁画,属回鹘高昌时期。内城北部正中有一高台,上存一高15米的塔状建筑物,俗称可汗堡,似北凉时期佛寺遗址。解放前俄、德、英、日等国“探险者”多次来此盗掘,窃去大量珍贵文物。解放后又出土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回鹘文和汉文合写的卖身契等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七克台古城 交河故城 ☛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前凉高昌郡、北朝至唐初高昌王、唐西州、晚唐至元初回鹘高昌国城。在新疆吐鲁番市城东约40公里的火焰山乡。呈不规则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周长约5.4公里,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墙垣大部残存。外城垣基厚12米,残高11.5米,周长约5.4公里。夯层厚8—12厘米,间筑少量土坯。有马面。南垣设三门,其余三垣各设二门,均有瓮城。内城位于外城中部,西、南垣保存较好,其建筑年代较外城为早。宫城位于最北面,外城北垣即宫城北垣,内城北垣为宫城南垣。外城西南隅存一寺院遗址,占地近万平方米,由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舍等组成,残存联珠纹图案壁画,属麴氏高昌中期。寺院附近残存“坊”、“市”遗址。外城东南角亦存一寺院遗址,有多边形塔和礼拜窟各一座,亦存壁画,属回鹘高昌时期。内城北部正中有一高台,上存一高15米的塔状建筑物,俗称可汗堡,似北凉时期佛寺遗址。解放前俄、德、英、日等国“探险者”多次来此盗掘,窃去大量珍贵文物。解放后又出土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回鹘文和汉文合写的卖身契等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七克台古城 交河故城 ☛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东偏南46公里的哈拉和卓乡,维吾尔族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 ☚ 苏公塔 楼兰古城遗址 ☛ 高昌故城 281 高昌故城在新疆吐鲁番东。汉代称高昌壁、高昌垒。自西汉至明初,为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始废,经历1500余年,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筑和规模约在前凉至高昌鞠氏王朝所形成。总面积200万平方米,城垣夯土筑成,略呈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布局略似唐长安。出土大量文物,具较高历史价值。 ☚ 火焰山 交河故城 ☛ 高昌故城 025 高昌故城在新疆吐鲁番城东部。新疆著名的古城遗址。历史悠久,汉朝称高昌垒,在此屯田。魏晋时期戊己校尉屯驻于此。十六国时期; 前凉在此设高昌郡;北凉曾定都于此。从北魏到唐朝是高昌王国(麹氏政权)都城,并入唐朝后,为西州州治。后来成为回鹘高昌王国的都城。到明朝初期开始衰落。现在所称高昌故城指唐朝时期的高昌城。高昌故城分为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布局规化略似唐长安城。外城略为正方形,长宽各约1500米,总面积约200多万平方米,残存夯土筑城垣,有城门遗迹、瓮城。外城西南隅有一个寺院遗址保存较好。内城位于外城中间,现存有城垣残迹。内城中央偏北有一小城堡,内有高台,高台上有15米高的建筑物,俗称“可汗堡”。宫城遗址在全城的北部,略成长方形,宫城北墙就是外城北城垣,南墙是内城的北城垣。城中建筑多为夯土、土坯建造。建筑遗迹、出土文物较丰富。整个故城的建筑布局、坊市、居民区分布都与唐长安城相似。 ☚ 唐长安城 北庭故城 ☛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东约40公里阿斯塔那村东,哈拉和卓村南。汉魏时期为戊己校尉屯驻地,因地势高而昌庶,称高昌壁、高昌垒。后曾为前凉高昌郡治、麹氏高昌国都、唐西州州治、高昌县治、回鹘高昌王都,历时1400余年,元末明初毁于兵火。现存故城,是回鹘高昌时期在唐代高昌城基础上扩建的。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城垣大部分残存,为夯土筑成。有外城、内城和宫城。外城呈不规则正方形,高11.5米,基厚12米,周长5.4公里,有马面,四面各有两门,南面可能有三门。西面北边城门保存最完好,有曲折瓮城。北部有许多夯筑殿基,高3.5至4米,夯层原约35至40厘米。内城略呈南北长方形,建筑年代早于外城,西、南两面保存较好。宫城筑于外城之北,以外城之北垣为其南墙。城内建筑,仅存外城西南隅一所寺院遗迹,为麹氏高昌中期遗存,附近有手工作坊、市廛残迹。外城东南隅寺院遗迹中,有一多边形塔和一支提窟,有唯一保存较好的壁画,系回鹘高昌时期遗存。内城有一略呈方形小垒,当地称为“可汗堡”。其北部有一夯筑方形塔状建筑物,高达15米。其西侧有一双层建筑物,仅存地下一层。解放前,德国人曾在堡东南隅盗掘出“北凉承平三年(445)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俄、英、日人等也先后到高昌故城劫掠过文物。 ☚ 交河故城 火焰山 ☛ 高昌故城唐至元代古城址。位于新疆吐鲁番县城西。自汉魏时起至明初废,约历1400年。20世纪初一些外国人在此掠夺文物。1949年后得到保护和研究。现城垣犹存,周长约5公里。内城、外城等建筑遗存分布其间,并有回鹘时期摩尼教壁画、经典、文书,佛教壁画、塑像、经典等重要文物。城外发现西晋至唐代墓群。是研究吐鲁番地区历史的宝库。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县城东约40余公里的三堡村东、二堡村南。也叫都护城。汉时称高昌壁、高昌垒,两汉魏晋的戊己校尉屯驻于此。历为前凉高昌郡郡治,高昌王国国都、唐西州州治和回鹘高昌王都,至明初始废。前后经历约1500多年,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城垣大部分残存,为夯土筑,略成正方形,周长约5公里,全城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建筑遗址星罗棋布。有保存较好的寺院遗址,可汗堡建筑物等。故城西北不远的戈壁滩有一片古墓葬群,建国后经过多次发掘,发现了大批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 ☚ 坎儿井 楼兰古城遗址 ☛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为高昌王王城所在地。位于新疆吐鲁番县城东南约4公里阿斯塔那(汉名三堡)村东、哈拉和卓(汉名二堡)村南。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为西汉王朝车师前国境内屯田部队所筑,称“高昌壁”、“高昌垒”。汉、魏、晋戊己校尉均驻于此,故又称“戊己校尉城”。此后又历为前凉昌郡郡治、麹氏高昌王国国都、唐西州州治和回鹘高昌王都。至元末明初始废。前后经历约1500余年。城址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呈不规则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和宫城3部分,布局似唐代长安城。城废后,大部分地面建筑毁坏,唯外城西南隅一所寺院遗址,占地1万平方米,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尚历历可数。内城北部正中有一不规则方形小保垒,高约15米,当地称为“可汗之宫”,似为宫殿遗址。本世纪初德国勒柯克考察队曾在堡内东南角盗掘一方“北凉承平三年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据此推断,堡可能是北凉时期建筑。1928年和1930年黄文弼曾两次到故城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了文物保护管理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昌故城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东约三十公里处。汉晋时期此地曾先后受车师前王庭和戊己校尉统辖。自十六国前凉政权开始为高昌郡地。北朝中期以后又为麹氏高昌政权的王都。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后为唐西州,并一度为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至唐中期后又为回鹘高昌政权的统治中心。后为元代哈刺霍州所在地。此城略呈正方形,城周约五公里, 由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目前保存的遗迹为部分城垣及瓮城建筑,寺院和部分居住遗址以及街道等,其布局与唐代长安十分类似,而建筑的形制又和今天吐鲁番地区的建筑形式完全相同。据推测,此城的时代可能主要是在唐代西州或回鹘高昌时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考图306)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