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脏同病病机
五脏六腑之间彼此联系,构成整体,共同完成气血津精的摄纳、生化、输布和排泄的全部功能活动。古典医籍用相生相克以阐述五脏间的关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建立于气血津精的相互生成、转化和输布等关系之上的。凭借这些物质基础以反映五脏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故两脏同病,是指两脏功能发生病变时的内在联系。
部分疾病的病位,并不限于一脏或两脏同病,但是,通过两脏同病病机的研讨,即可将五脏联系起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疾病的传变,有由表入里,由腑入脏; 自上而下,自气而血; 五脏之间,相乘相侮此三种传变规律。仲景《伤寒论》的六经传变,邪由太阳而少阳,由少阳而阳明,由三阳而三阴。揭示了外邪侵袭,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脏的传变规律。(但亦有不循此例,寒邪直中三阴者。)叶氏《外感温热篇》的卫气营血辨证,由肺卫而心营,由心营而肝肾; 吴瑭《温病条辨》的三焦辨证,由上焦而中焦而下焦,揭示了温邪上受,自上而下,逐步深入的病变规律。五脏之间的相乘相侮,则反映了五脏间彼此相通的密切关系。《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仅说明五脏彼此相联,彼此相通,并说明某脏发生病变,可以传其所胜的脏而成两脏同病。上述三种传变规律,比较完整地把表里、上下和五脏联系起来,说明疾病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和动态观。
肺脾同病 后天之气的来源有二: 肺司呼吸,清气摄取于肺; 脾主运化,谷气化生于脾。脾主运化水湿,肺主敷布津液,通调水道,两脏与水液的关系亦甚密切。因而气与津液发生病变,多为肺脾同病的见症。
肺脾气虚 肺主气,《素问·五脏生成篇》说: “诸气者皆属于肺”。气的来源除肺呼吸的清气以外,还有水谷化生之气。谷气来源于脾胃。故《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肺的清气与脾的谷气注于心脉以行于五脏六腑,成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肺脾两脏同为后天之气的源泉。两气之中的清气,一般而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气虚多因脾的功能衰弱,生化之源不足使然。由于气虚有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等肺气虚损见症,而产生上述见症的原因又每源于脾虚,故将此种病变,称为“土不生金”。
肺胃津虚 肺为水之上源,胃为水谷之海,故风热在两脏气分,则热盛津伤,多呈肺胃津虚。两脏又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肺阴受损,可由肺及胃。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热伤津; 或久晴无雨,燥邪犯肺,肺阴受劫,均属于肺津受损。但因肺津实源于胃,势必导致胃阴亦虚。相反,胃阴被劫又可由胃及肺。如伤寒邪传阳明,由寒化热,热盛伤津,胃阴被劫,不能正常输津于肺,肺津的来源匮乏,势必导致肺阴亦损。故口燥唇焦,舌燥乏津常是肺胃津虚的共有症状。
水液停聚 水液停聚涉及肺脾两脏同病的甚多。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指出寒饮内伤,可由胃及肺而成肺寒液聚。又如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一语,亦指出脾不运湿,湿聚成痰,痰浊犯肺,可呈两脏同病。此外,中上两焦湿热,尤为常见。
心肺同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在正常情况下,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心血上朝于肺,肺气下注于脉;气与血、营与卫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关系密切。故周学海《读医随笔》谓:“营卫之生也,各具其体而不可相离也; 各成其用而不可相胜也; 各行其道而不可相干也”。发生病变,有以下几种见症:
❶卫外不密,营阻外泄则自汗。
❷营阴亏损,阴虚阳凑则盗汗。
❸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则发热、自汗、恶风。
❹气虚,则血无所摄而外溢。
❺血虚,则气无所依而浮越。
营卫不和《灵枢·营卫生会》说: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为阴,卫为阳,营阴之所以能循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有赖卫气的固护和统摄;卫阳之所以能运行脉外不致漫无所依,又借营血以为依附,阴阳相恋,气血相依,营卫谐和,不能相失。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若外感风邪,郁遏卫气的运行,阳邪与卫阳相合,则形成卫强而发热; 营阴失去卫阳的正常护卫,则阴津外泄而自汗,即成营卫不和。
气营两燔 温邪犯肺,由气分传入心营,若气分热邪犹盛,营阴热势已张,即呈气营两燔见症。气热易伤津液,里热蒸腾,迫津外泄,热盛津伤,引水自救,故有高热、汗出、口渴等症。营热易扰心神,热入营阴,每呈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若热盛动血而发斑、吐衄、如狂发狂; 耗血伤阴,筋脉失濡而痉挛抽搐,即为气血两燔见症。
气血两虚 常以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头目昏眩,心悸怔仲,面色无华为主症。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是肺脾气虚证象; 头昏目眩,心悸怔忡是心肝血虚象征,故气血两虚病变,实与心肝脾肺四脏有关。此证多由久病不愈,或用药过于克削,损伤正气,由气虚而致血的生化之源不足,导致血虚。
心肺阴虚 肺主敷布津液,心为血运主宰,两脏与津血密切相关。若素体阴虚,或年老津血渐亏,或热病耗伤阴液,均会形成心肺阴虚。心阴虚则心体失养,心神不宁而心悸、烦躁,肺阴受损,无津可布,气失宣降则口舌干燥,短气气逆。此外,症见“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的百合病,若“见于阳”,亦属心肺阴虚。
肺肾同病 肾为水脏,肺为水源;肺司呼吸,肾主纳气,是以两脏功能皆关乎气与津液。肺肾同病,常见肺肾阴虚,水液失调,肾不纳气等病变。
肺肾阴虚 金水失调,则虚火犯肺。常以颧红颊赤,潮热盗汗,痰中带血为主症。肾主水,肺为水之上源。水源足则肾阴的来源不乏; 肾阴足,则“火不刑金”而肺阴亦充。这种相互滋济的关系,称为“金水相生”。一旦发生病理变化,水源不足,则肺病可以及肾;阴虚火炎,则肾病可以及肺,两脏互为影响,于是形成肺肾阴虚。
水液为患 肺气宜宣发肃降以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若邪犯肺卫,宣降失常,水液停滞,则肺病可以影响肾脏亦病。《金匮要略》用宣肺行水,开源导流的越婢汤治“风水”;越婢加术汤治“里水”,均属肺病及肾实例。相反,水液之所以能正常运行,有赖肾阳的蒸腾气化。若肾的气化失常,水泛高源而为痰饮,如《伤寒论》用温阳化气的真武汤证治,即是实例。
肾不纳气 见“肾脏病机”条。
脾肾同病 脾肾两脏,有以下四层关系。
❶谷气之本,元气之根: 脾为谷气之本,肾为元气之根。脾化生的谷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生发的元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两脏均与气的生化有关。
❷血的生化,关于脾肾: 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化为血的原料,而水谷精微之所以能转化为血,又需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将谷气变化为精髓,由精髓化生为血液。故两脏对血的生化休戚相关。
❸水液运行,关于两脏: 脾主运化水湿,肾为主水之脏。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赖肾阳的气化和脾气的健运,是以两脏又与水液代谢相关。
❹脾肾两脏,相互滋济: 脾须借肾阳的温煦,才能正常运行; 肾亦赖脾的健运,精气的来源才不匮乏,故脾肾有相互资生的关系。由此可知,两脏功能关系到气血津精的生化与输布,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发生病理变化,常呈阳气不足与水液失调。
脾肾阳虚 脾肾有相互资生的关系。发生病变,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 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均可导致脾肾阳虚而呈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症。
阳虚水泛 脾主运化,肾主气化。脾阳虚不能胜湿,肾阳虚气化不行,水液的运行代谢失调,从而导致痰饮水湿各种病变。所反映的病状,可见于全身各个部分。所以脾肾阳虚,水邪为患证候,临床最为多见。
肝肾同病 肝肾两脏有如下关系:
❶“乙癸同源”: 肝为藏血之脏,肾脏藏精主髓。肝所藏的血,实由肾的精髓化生,古籍将这种血源于精的密切关系,称为乙癸同源。
❷水能涵木:肝主筋膜,肾主水液。肝所主的筋膜,赖肾所主的阴津濡润,才能活动自如,此种关系,谓之水能涵木。此外,肝阳易于上亢,须藉肾阴以为涵养,此种肝阳须藉肾阴滋济的关系,亦寓水能涵木之意。
❸同司相火: 肝为阴中阳脏,中寄胆火,职司疏泄; 肾脏藏精主水,内舍真阳,宜于闭藏。两脏同司相火而相火宜潜。此火能够潜藏,全赖肾阴以为约制,才能控制肝的疏泄,以免相火妄动。上述三层关系,均与肾阴有关,故肝肾同病,由于阴津不足而致阳亢者为多。此外,肝肾虚寒或水液失调亦较常见。
肝肾阴虚 肾阴虚损常累及肝脏,导致肝肾阴虚,此一病理转归,古籍谓之水不涵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血从精化。两脏又同司相火而相火宜潜,此火能秘藏而不妄动,则赖阴精充足。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筋膜失养; 水不生木则阴血亏虚; 阴不制阳则相火亢盛。故肝肾同病多呈阴虚火旺,头晕目眩,耳鸣眼花,筋脉挛痛,月经量少等症。
下焦湿热 见“肾脏病机”条。
肝肾虚寒 肝肾同居下焦,同具相火,如其阳气亏虚,则称为下焦虚寒。如男子的寒疝、缩阴等证,病变部位均在肾脏,就其病机而言,则因寒滞肝脉引起。又如妇女月经不调,经冷腹痛,或胞寒不孕等证,病位亦在肾脏,但病机却涉及肝藏血、司疏泄的功能,所以也属两脏虚寒的证候。
肝肺同病 可见金不制木和肝火犯肺两类病变。
❶金不制木: 见“肺脏病机”条。
❷肝火犯肺: 常以咳血,急躁易怒,颊赤心烦,舌赤脉弦为主症。在正常情况下,肺气肃降,以制约肝气的升发,免其太过。若肝火过旺,则金不制木,反而木火刑金见以上诸症。
心肝同病 心主身之血脉,肝为藏血之脏。心所运行的血,有赖肝的疏泄调节。故两脏功能协调,血脉才能正常运行。若血分发生病变,又往往影响心和肝。两脏都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故于神志变化时,亦常同病。
肝病及心 肝藏血,司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不仅本脏自病,且可影响及心。如肝郁常反映情志抑郁,甚致精神异常,成为癫疾。亦可导致血运不利而四肢欠温,心悸不宁等症。如《伤寒论》:“少阴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四逆散主之”一证,即属肝失条达,阳郁于里,心阳失宣使然。
心病及肝 血液运行于脉,全凭心气的推动。若心气虚衰,血运无力,可致肝血瘀阻而成癥积疝痛等症。
心肾同病 常见阴阳、精血、神志三方面的病变。
心肾阴虚 常以盗汗、失眠、咽干舌痛为主症。肾中真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肾阴虚,阴不制阳,心阳独亢,加之寐则阳入于阴。致使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蒸液而为盗汗。阴虚不能涵阳则失眠,即《临证指南》所说:“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的失眠机理。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阴虚火炎,故咽干舌痛,所以多有上述见症。
心肾阳虚 心阳以肾阳为根本,故肾阳衰惫,会影响心阳亦虚; 心阳虚衰,会影响肾阳亦损,于是导致心肾阳虚。《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即指的此种病变。
精血亏损 肾精亏损与心血不足常互为因果。如肾精亏损,无以转化为血,则心血随之亦虚; 大量失血,不能正常输送精微供肾转化为精,则精亦随之不足。《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发为血之余,精不足则发失荣,证明了精血之间病变的相互影响。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而由精髓组成。故肾精与心血亏损,又可见到失眠、健忘、多梦等神志方面的病症。
心肾不交 心居上焦,肾居下焦。在正常情况下,心阳宜下交于肾阴,肾阴宜上济于心阳,阴阳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旦气机不畅,痰湿阻滞少阳三焦阴阳升降之路,即可形成心肾不交而见心悸、失眠、遗精等症。所以,心肾不交,实即气血津精的升降失调所反映出来的心肾同病。
心脾同病 心主营血,脾主气津。所以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均可出现心脾同病。临床以心脾两虚与痰饮凌心较为多见。
痰饮凌心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为湿困,湿聚成痰,痰随气升,上凌于心,可见惊悸、失眠;蔽阻胸阳,可见胸中憋闷疼痛,或心区绞痛; 阻于心窍,可见神志异常的癫、狂、痫; 或舌强难言,或神昏不语。上述证象的病位虽然在心,病机却因脾湿生痰,痰饮凌心所致。
心脾两虚 血生于脾而统于脾,脾虚则血之化源不足,致血虚心神失养而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脾气虚则血无所摄而引起月经量多,皮下出血等症。
肝脾同病 常见的有木不疏土; 胆气犯胃;肝木克脾;土不荣木,气血两虚。
木不疏土 肝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注于肠,参与消化,若忧愁思虑,情志不畅,木失条达,疏泄失常,影响脾的正常运化,即成胸胁脘腹胀闷不舒,食欲不振的肝脾郁结证。
胆气犯胃 肝胆病变,常影响胃气的正常下行而上逆作呕。黄元御“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一语,可谓言简意赅。惟应包括肝木,如《伤寒论》吴茱萸汤证的“干呕,吐涎沫……”就是肝气犯胃的实例.
肝木乘脾 常以腹痛,腹泻为主症。寒热虚实均可形成此一病机。如《伤寒论》说:“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鞭,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即是肝胆实热引起肝木克土的腹痛腹泻。《金匮要略》说:“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则属于虚寒型肝木克土的腹痛。
土不荣木 肝脏贮藏的血,由脾供给的水谷精微所化,此种关系,谓之土能荣木。若脾虚不运,无以生血,可呈气血两虚; 吐泻亡津,“土不荣木”,筋膜失濡,又可导致虚风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