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东方文化词典︱东方国家的国名原意及变化 东方国家的国名原意及变化 阿尔及利亚 国名来源于首都阿尔及尔。又意源于阿拉伯语,意为绿岛。古代阿拉伯人心目中,茫茫沙海中的绿洲就像海水环抱的岛屿一样神奇。故此阿尔及利亚有不是群岛的群岛国之称。古罗马人称其为努米底亚。 阿富汗 国名原意为阿富汗人的国土,推其语源系由梵文asvaka转来。古波斯语中为山上人之意,故有山人国之称。中国古代文献称其为大月氏或月支。 阿联酋 阿联酋的七个酋长国都很小,因盛产石油而有油海七珍之誉。 阿曼 阿拉伯语作国名。阿曼一词意为宁静的土地。原名马斯喀特和阿曼苏丹国。 埃及 阿拉伯语原意为辽阔的国家。一般认为源于希腊文。1958年2月埃及与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1971年9月1日改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巴基斯坦 源自乌尔都语或波斯语,意为清真之国,因其居民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一说其名称由一些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穆斯林学生于1933年酝酿提出,取自当时几个穆斯林省份的首字母,如旁遮普、信德等,加上俾路支的字尾组成。 巴勒斯坦 《圣经》称迦南。由在巴勒斯坦沿岸定居下来的巴莱斯特人(即腓力斯人)的名称演变而来。在阿拉伯人传说中,认为是由诺亚的长子巴勒斯坦或其幼子腓力欣的名字转讹而来。 巴林 阿拉伯语中意为两个海,故命名为两个海的海岸。还有两股水源之意,既有咸的海水,又有甘甜的泉水。并有万冢之岛之名。 不丹 不丹一名源于梵文,意即西藏的边陲。不丹人则称之为竺城,即不丹噶举派之乡。竺原意为龙,不丹意即神龙之国或雷龙之国。并有森林之国、花卉之国之称。 朝鲜 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 曦清亮之国。别称三千里江山。古称高丽。 菲律宾 曾被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命名为圣拉扎拉斯群岛。1953年西班牙人以当时西班牙王储,即后来的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命名。中国古文献称为吕宋。有千岛之国、椰子之国和太平洋的果盘之称。 柬埔寨 以民族名称命名,又称高棉。国名语源于高棉族始祖卡姆布之名。中国史籍称其为扶南、真腊等。 卡塔尔 由古代西方对此地称呼演变而来。原名卡塔尔酋长国。 科威特 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小城堡,国名由城市名而来。既是国名又是首都名,还是省名、省会名。有金色的国、石油之国的称号。 老挝 以民族名称命名,又称寮国。抗法战争期间,老挝爱国力量称自己国家为巴特寮,意为寮族的国土。老挝语中意即万象之邦。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 黎巴嫩 得名于黎巴嫩山。黎巴嫩一词在希伯来语中为白色山岭之意,作为国名意即白山之国。 利比亚 其名甚古,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有记载。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曾提及。源于希腊语,意为白色人居住的地方。成为国名之前泛指埃及以西的整个北非地区。古希腊地理学家将非洲称为利比亚。公元前曾建立统一的努比底亚王国。 马尔代夫 名称源于主岛马累岛,意为花环群岛或宫殿之岛。或源于马拉巴尔语maldiva,意为千岛之国。中国古籍中称为溜山国。 马来西亚 由马来亚、沙捞越、沙巴组成。因马来半岛盛产黄金而有黄金半岛之称。有橡胶和锡的王国称号。 毛里塔尼亚 得名于国内主要民族摩尔人。源于希腊文mauros,意思是黑色的,指黑皮肤的人。毛里和摩尔是同一名称的两种译法,译民族名为摩尔,译国家名为毛里。有帐篷国家之誉。 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来源于民族名称。1352年伊利亚达斯·沙在此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自称孟加拉苏丹。有水洋之乡、黄麻之国称号。 缅甸 缅甸国名来源于缅甸族族名,梵文之意为坚强、勇敢。中国古称蒲甘,亦称缅甸,即遥远的谷地。有稻米之国、万塔之国称号。 摩洛哥 一般认为得名于西部古城马拉喀什(Marrakech),现名是其名称欧化结果。1956年3月2日独立,定国名为谢里夫帝国。1957年8月14日改国名为摩洛哥王国。 尼泊尔 国名源于梵语喜马拉雅脚下的家园。藏语神圣的土地。尼瓦尔语中间的国家。旧名廓尔喀。有高原之国、百乌之国、寺庙之国称号。 日本 神武天皇时称为大和,原意为多山之地,是以地形命名的国家。古代中国和朝鲜则称其为倭国。日本一名则从日之国演变而来,意思是日出之国。有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之称。 沙特阿拉伯 沙特一词取自王国创始人伊本沙特的名字,沙特阿拉伯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幸福的沙漠。因盛产石油而有石油王国之称。 斯里兰卡 锡兰岛的僧伽罗古名,意为光明富饶的土地。曾称锡兰。梵文有狮子之义,中国古文献称其为狮子国。梵文佛教典籍称之为宝岛。有太平洋的珍珠、东方的十字路口、红茶之国称号。 苏丹 阿拉伯语中为黑人之国,是以地区名作国名。因盛产阿拉伯树胶而有树胶王国的称号,为其气候炎热亦有火炉国之称。 泰国 全称泰王国。历史上长期称暹罗。暹罗出自梵文Syam,有黄金、棕色之意。1856年拉玛四世与英国人签订条约时才正式用暹罗之名。1939年改为泰国,又称孟泰,意为自由之国。并有千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和东南亚米谷之称。 突尼斯 国名来自首都名。始见于公元前一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和提奥多罗的著作。一说此地原是当地古老村落,是腓尼基人命名而流行至今的唯一地名。另说古称得名于腓尼基人崇拜的女神塔尼斯,她象征光明。有橄榄之邦、世界的橄榄国之称。 土耳其 名称来源于国内土耳其人,土耳其一词由突厥意转变而来。在鞑靼语中,突厥有勇敢之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奥斯曼帝国。 文莱 文莱在马来语中意为植物,这里专指芒果。达鲁萨兰为伊斯兰宗教语词,源于阿拉伯文,意为和平之地、安乐世界。中国史籍称渤泥国。 锡金 旧译息琴。尼伯尔语为新地方。有山顶之国、稻米之谷之称。中国古籍称哲孟雄。 新加坡 来自梵文即狮子城,马来语为狮子岛之意,古称淡马锡,意为湖泊、海域。有东方的直布罗陀、美丽果园之称。因其国土小又被称为星洲、星岛。 叙利亚 古称苏里斯顿,意为玫瑰的土地。1958年—1961年曾与埃及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联)。 也门 由“尤姆尼”一词转化而来,意为“幸运的土地”或“阿拉伯乐园”。 伊朗 曾名波斯,源出波斯发祥地帕尔斯。在古波斯语中为光明之义。中国汉史称为安息。 印度 印度一名来源于印度河。在梵文中有月亮的含意,是美好事物的通称。在成立印度共和国之前,为莫卧儿帝国。有电影王国之称。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一词来自希腊文,由水和岛字组成,意为水中岛国。被誉为千岛之国,又有火山之国、长夏之国、希望之岛之称。 约旦 得名于约旦河。在希伯来语中有水流急下之意,希伯来人在渡约旦河时给自己起名为希伯来人,意为渡河之人。1950年约旦河西岸和东岸合称为约旦哈希姆王国,1988年约旦与西岸分离。 越南 史称安南或大越。1803年中国清政府改安南为越南,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1976年7月2日实现统一,统一前为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共和。
(附录部分除语言系属表为胡双宝整理外,均为魏丽娜收集整理) |
☚ 东方文化词典︱东方各国纪元及计算方法 东方文化词典︱东方国家语言系属表① ☛ 00000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