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镇
太湖边上有一个东山镇,三面临湖,岛上山峦起伏,四季温暖如春、花果飘香。一条一里长街贯通全镇,古老的石板桥街下是潺潺的流水,街两边是一进进、一幢幢古建筑民居宅院。
东山镇上有一处明代古建筑叫念劬堂,这一建筑很有特色。正厅是一个楠木厅,檐柱呈小八角形,柱础是八角形青石,山梁下设斗拱,并有荷叶饰件和镂空雕花板。在明间和次间的脊檩上还有一组彩绘的图案。整个建筑的基本构件还保留了明代原物。
椿桂堂也在东山镇,是一处类似厅堂住宅的公所建筑,该堂建造于明代,清代乾隆年间曾经重修。宅内现存一块刻于清乾隆五十五年的碑石《全宅总图》,上面勾画了椿桂堂在当年修造时的宏大规模:堂的东、北、南三面都用石墙围住,西和西南与敦仁堂相接,形成一座封闭式的住宅。该堂当时共有五进,包括门厅、茶厅、大厅、辉楼、辉屋,两侧有备弄、厢房、前路、后路、望楼、书房、花厅、水池、灶间、柴房等。现在大部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
东山镇松园弄还有一处雕花楼,这套楼宅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它在建筑格局和建筑风格上很有“古味”,是吴地古今相接时代民间住宅的典型,雕花楼尤以它的砖雕和木雕著称。东山雕花楼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东山,除了镇上拥有众多明清民居建筑外,各村落和小集镇上也分布着为数不少的古建筑。特别在东山杨湾镇上,集中了许多明清民居院落,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有怀荫堂、明善堂、熙庆堂3处。
怀荫堂是一所较有特色的小型明代建筑,它的布局、结构及梁架的做法体现了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门楼结构简洁,上有小巧的照壁,照壁下有一条砖雕,两端刻折枝灵芝花,砖刻红条流畅。门楼内还有住宅楼和左右对称的厢房,整个建筑布局小巧而紧凑,工艺十分工细。
明善堂是一处建筑艺术水平很高的住宅建筑,它的建筑年代相当于明末清初。该堂临街而建,四周砖墙包围,墙门外貌简朴。全宅分为两部分,主体建筑位于东部,有花厅、大厅、住楼、厢房和左右备弄等;西部有墙门、耳房、客堂、佛楼和花园。各栋房层之间都有院墙、天井相隔,由库门相连。现存大小天井15个,在9个天井内还有假山花木。明善堂的砖雕门楼、石刻、彩绘等都十分精巧,而且保存得也比较完好,这是很珍贵的。
熙庆堂也是一处明代住宅建筑,原有门厅、大厅、门楼、前楼、后楼和其他辅助建筑组成,现尚存前楼、砖雕门楼和后楼等。熙庆堂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后楼,该楼装修浑厚古朴,特别是带有琴面的梁和彩绘的檩等都保持了明代早期建筑的特点。
位于东山陆巷镇的遂高堂是明代隐士王铨的住宅,王铨是明代嘉靖年间武英殿大学士王鏊的弟弟,东山人。遂高堂原有东望楼、远宣堂、遂高堂多组建筑,现仅存门楼、大厅和后楼等主体建筑。遂高堂小巧精致,是一处有确切建造年代可查的明代中期建筑。
凝德堂位于东山翁巷殿新村,是以彩绘艺术见称的民居建筑。该堂原有墙门、大厅、住楼三进,两翼有厢房、备弄,右侧有花园、客厅,左侧还有小楼等建筑。凝德堂内共有彩绘88幅,其中大厅61幅、仪门18幅、门层9幅,大厅的梁、枋、桁、斗、山垫板等处都画有彩绘。梁桁中间还有包袱锦图案以及大小式样各异的花卉和曲线,组成一幅幅几何形彩绘图案,体现了鲜明的苏式锦袱图案的风格。彩绘的色调以紫色为主,兼用棕、黄、红、绿诸色,给人以明快、淡雅、秀丽的感觉。经古建筑专家鉴定。凝德堂的彩绘艺术是中国古建筑明代彩绘的典型。
绍德堂位于东山新义村,从它的建筑结构特点和木雕艺术可以断定为明代中后期的建筑。该堂原有墙门、茶厅、大厅、住楼、花园,两侧有厢房和附屋、备弄等,现仅存大厅和住楼二进。大厅正前方有一座雕刻精细的牌楼式木门楼,中楹为一幅双狮嬉球图,背面雕四幅花鸟图,中刻一个“福”字,意为“出门有福”,俗称福寿墙门。
在东山殿新村还有一处明代中后期的民居建筑,这就是瑞蔼堂。瑞蔼堂是东山望族席氏的私人住宅,原有墙门、大厅、住楼三进,两侧设备弄、厢房,各进房屋之间还有天井、库门、风火墙等,是一个中型的厅堂建筑。现存砖雕门楼上方为变形拱式砖结构,下面是青石门楣,有五鹤图案砖雕,左右角各饰垂莲柱,门楼的匾额上刻有四警句和款额年号,左右砖景刻有松树、灵芝、喜鹊等花鸟图案,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住楼前面有一座砖雕照墙,砖墙用水磨细砖菱形帖砌法,中间墙顶为两落水飞椽出昂斗拱装制,下面刻有梅花鹿奔跑、丹顶鹤展翅等鸟兽图案,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并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