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民族 民族族(汉~;藏~;满~;回~;彝~;苗~;白~;侗~) 另见:家族 国家 社会 家庭 ☚ 族、性 性别 ☛ 东夷dōng yí指东方少数民族。《孟子·离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之人也。” 东夷中国古代东部各族的泛称。亦称“夷”,《礼制·王制》:“东方曰夷”。“夷”字从大从弓,系猎人形象。分布于东北至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传说,舜出东夷,殷商的远祖也属东夷。夏、商、周时代,又称“九夷”。据《竹书纪年》和《后汉书·东夷传》,九夷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但其具体方位无考。当包括东北诸夷,如孤竹、屠何、俞人、周头、青丘、高夷等。往南还有莱夷、嵎夷,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淮夷、徐夷,分布于淮河中下游;岛夷,则分布于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战国以后,随着秦汉的统一,汉族的形成和扩大,“东夷”的内涵有了变化,《后汉书》、《三国志》等的《东夷传》,即列举夫余、挹娄、高句丽、沃沮、秽、韩、倭等为东夷。有的注疏家还称东北诸族为 “东北夷”。 东夷❶中国古代对东方非华夏诸族的总称。包括莱夷、任、宿、须句、颛臾、邾、莒、小邾、杞、介、郯、根牟等。多在今山东、江苏境内。曾一度联合反周,为周公旦所平定。 东夷 东夷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其聚居范围约在今山东、苏北及淮北地区。传说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即曾命羲仲治理东夷。继尧之后任部落联盟首领的舜即出自东夷。夏、商、周时期,东夷与中原王朝交往非常密切。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开始反叛。少康时中兴,此后夷人世代朝贡。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诸夷内侵。商朝统治时期,其甲骨卜辞中所称的人方与尸方即为东夷。商汤灭夏,伐定东夷。至仲丁即位,蓝夷作寇,自是或服或叛,三百余年。武乙时商朝国势衰敝,东夷乘强盛之势,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周武王伐纣灭商不久,管叔、蔡叔谋反,招诱夷人入侵,周公统兵征伐,遂定东夷。此后徐夷强大,率九夷以伐宗周,直至黄河沿岸。周穆王惧怕东夷之强盛,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方得稳定。徐偃王仁而无权,周穆王乘其不备,联楚夹击,杀偃王,大破徐夷。周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直至周宣王时才由召公伐而平之。西周末年,幽王淫乱,四夷交侵。直至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管仲为相,尊王攘夷,才制服东夷,保住了东周王室。秦并六国,淮、泗夷皆散为民户。汉武帝时,东夷始通上京。自中兴以后,四夷来朝。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在文献中明确以华夏居中,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配合四方的记述,约出现于战国。战国及其以前的东夷,专指今山东及淮河以北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秦汉以后的东夷,则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的东北夷,并将倭人列于其中,即泛指东方的民族和国家。 ☚ 汉族 肃慎 ☛ 东夷東夷dōng yí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灵枢经·序》:“此书久经兵火,亡失几尽,偶存于东夷,今此来献,篇帙俱存,不可不宣。” 东夷 东夷我国东部地区古代民族的统称,又称“夷”。夏商周时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和淮河中下游一带。传说创造八卦的太昊氏,发明历法的少昊氏,创立刑法的皋陶等都是夷族中的著名人物。商时的蒲姑(今博兴)、奄(今曲阜)、莱(今龙口市)等,都是东夷族建立的最早政权。周朝在其创立不久,即多次东征,先后灭奄、蒲姑等,并建立齐、鲁诸侯政权,进行镇抚。从此夷族势力渐衰。春秋时有“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来分别被齐、鲁等国吞并,逐渐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 马传启班 左宝贵 ☛ 东夷古代夏族及后来的汉族对东方诸民族的泛称。“夷”原是夏商周时期对周边各族的泛称,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夷蛮戎狄配四方,因有是称。《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许慎《说文解字》也说,“夷”为“东方之人也”。实际上,这一划分并非十分严格,《孟子·梁惠王下》有“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后汉书》中有《西南夷传》,《宋史》也有《西南诸夷传》,即至宋代仍把西南方诸民族称为“夷”。它所包括的具体族国,因时间和朝代不同,指称的对象皆有变化和扩大。先秦时期,指居住今山东半岛和淮河中下游的莱夷、徐夷、淮夷等(有说徐夷、淮夷不属东夷,徐夷为诸夏之一)。因《礼记·明堂位》、《尔雅·释地》,言夏商周时期东方有“九夷”,后世史书往往以我国东北方或东方沿海的九种民族(或部落)来足“九夷”之数,《后汉书·东夷传·序》列举的古“九夷”为: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秦汉以后的东夷,是指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以及今日本国等地的族国,如《后汉书》、《三国志》、《南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东夷传》中列举的族国虽不尽相同,但皆不出下列族国:夫余、挹娄、靺鞨、渤海、高句骊(高丽)、沃沮、、三韩、新罗、百济、倭(日本)、流鬼(在今堪察加半岛,一说为阿拉斯加半岛)等。《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等《四裔考》中所举“东夷”,大体与上述相同。先秦的东夷,与华夏族(汉族)融合,《孟子·离娄下》有舜为“东夷之人也”;秦汉以后的东夷,变化复杂,详见有关条目。 东夷民族名。大致是指今鲁南、苏北沿海地区的小国、部族,如郯、莒、徐等,因位于诸夏之东而得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东夷,子辛死之,则雍子之为也。”或以为在今浙江宁波一带。 东夷❶中国古代对东方非华夏诸族的总称。包括莱夷、任、宿、须句、颛臾、邾、莒、小邾、杞、介、郯、根牟等。多在今山东、江苏境内。曾一度联合反周,为周公旦所平定。东夷一称又用来指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始见于《礼记》、《左传》等,《史记》等历代史书中亦常出现。 东夷见“夷”。(参考图218—230)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