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南亚国家联盟六国农业经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南亚国家联盟六国农业经济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e six countries of ASEAN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六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两侧。土地面积305万平方公里,按国土面积大小依次为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新加坡。1985年,人口2.74亿。除新加坡、文莱外,长期以热带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十余种农产品的出口居世界前列。
主要农业资源 六国共有耕地5 435.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7.8%,草场1 337.1万公顷,占4.4%,天然及人工林1.72亿公顷,占56.2%。气候高温多雨,除极少数山地外,无霜冻,植物可终年生长。年平均降水量1 000~3 000毫米。台风对农业生产影响大,既可摧毁作物,也可解除干旱。六国农业劳动人口共计5 686万。六国土地与人口结构如下表。

1984~1985年东盟国家土地与人口结构

项目
国别
土地面积
(万公顷)
耕地占
%
草地占
%
林地占
%
总人口
(万人)
农业劳
动人口
(万人)
印度尼西亚
泰 国
马来西亚
菲 律 宾
文 莱
新 加 坡
18 116
5 140
3 296
2 981
57.7
6.2
10.3
35.7
13.1
40.7
2.3
11.3
6.2
0.6
0.08
3.5
1.0
64.0
29.7
67.2
40.3
72.0
4.9
16 640
5 141
1 520
5 450
22
256
3 352
1 804
231
978
1.4
1.2

生产发展概况 东盟大多数国家重视农业。马来西亚明确提出“继续以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泰国把农业列为历次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菲律宾70年代开始把经济建设重点从城市工业化转为强调农业生产;印度尼西亚70年代初提出“优先发展农业”。这些国家不同程度地开展农业科技工作,注意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多数国家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因气候湿热,缺少牧草,还因宗教禁忌,畜牧业历来不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变殖民主义推行的单一作物制,农业生产向多种经营发展。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不同程度地做到粮食自给。传统的作物如橡胶、椰子、水稻、胡椒等继续发展。同时增加油棕、木薯、菠萝、花卉的生产。新加坡、文莱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仅种植蔬菜、花卉与果树。同时发展畜禽业与水产业。
泰国 在六国中农业发展最快。1981年作物种植面积比1951年(640万公顷)扩大86%。自50年代末期以来,水稻占种植总面积的一半左右。1981年生产大米1 750万吨,蔗糖166万吨,木薯1 774万吨,玉米400万吨。1985年橡胶产量67.5万吨,为历史上的最高记录。香蕉产量居世界第四位。80年代中期,大米、木薯粉、蓖麻籽油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橡胶、冻虾、菠萝罐头居世界第二,玉米出口量居世界第四,蔗糖居世界第五位。除大米、橡胶外,其他农产品都是60年代以后发展的。
马来西亚 素有“橡胶王国”之称。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继续发展橡胶和水稻生产的同时,油棕、可可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1985年,作物种植面积484万多公顷,比1981年扩大11.7%;橡胶、油棕、水稻分别占种植总面积的40.7%、30.3%和15.9%。同年五大作物的产量为:橡胶146万吨,棕油413万吨,大米137.9万吨,椰子6.9万吨,可可豆11.5万吨。橡胶、棕油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可可豆产量居世界第六,胡椒产量居世界第四。1985年棕油出口占出口总收入的12.6%,仅次于石油和天然气。
菲律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农作物为椰子、甘蔗、蕉麻、烟草、水稻和玉米,稻米和玉米产量不足自给。战后,在优先解决粮食自给的同时,恢复和发展经济作物。1976年起实现稻米自给。1981年耕地面积1 220万公顷,水稻、玉米、椰子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28.2%、27.5%、25.9%,甘蔗占3.5%,蕉麻占1.9%,烟草占0.3%,其余为水果、咖啡、可可、橡胶等。1981/82年度产量:稻谷812.2万吨,玉米329万吨,椰子产品462.9万吨,香蕉407.3万吨,蔗糖319.3万吨,菠萝129.3万吨,蕉麻17.2万吨,橡胶7.2万吨,烟草2.1万吨。椰子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占世界椰子出口量的75%。
印度尼西亚 耕地、草场、林地面积分别占六国有关总面积的37.4%、89.4%和70.9%。农业劳动人口占六国农业劳动人口总数的53.1%。除种植粮食作物外,种植的经济作物有40余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产各种经济作物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为:胡椒占92%,奎宁占91%,木棉占77%,橡胶占40%,椰干占31%,剑麻、棕油、蔗糖均占25%。粮食生产完全供国内需要。1980年粮食作物占种植总面积的59.3%,其中水稻占46%,玉米、木薯、豆类等杂粮占13.3%;经济作物占种植总面积的40.7%,其中橡胶占11.8%,椰子占11.3%。1970~1982年,稻谷产量由1913.6万吨增至3410.4万吨。1980~1985年,橡胶产量由102万吨增至113万吨,棕油由72.1万吨增至90.2万吨。胡椒产量居世界首位,香蕉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农业经济结构 六国农业经营形式主要有三:即小农、垦殖农、种植园和农场。❶小农。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人数最多。每户使用农地面积,稻农一般小于2公顷,经济作物农户由4~5公顷至10~40公顷。六国稻米生产,除曼谷附近的农场外皆由小农经营。泰国湄南河中下游平原、印度尼西亚、爪哇和巴厘两岛的火山盆地等是水稻种植专业区。在经济作物种植方面, 印度尼西亚3/4、马来西亚3/5的橡胶种植面积为小农经营,泰国南部95%以上的胶园为小农所有。马来西亚半数以上的椰子园、菲律宾几乎全部椰子园属于小农。马来西亚1/4的油棕园也由小农经营。上述经济作物的小型种植园又称小农园。有的地区的小农除种植经济作物外, 兼种粮食以自给。
❷垦殖农。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独立后, 组织移民垦殖, 政府拨给每户垦殖农2~4公顷土地, 提供种苗、肥料、农药和贷款, 修建房屋道路,开办商业和卫生服务网点,设立技术指导机构, 辅导农民经营。按政府规定, 垦殖农以一定的面积种植指定的经济作物, 其余土地自由种植粮食、果树、蔬菜等。20世纪80年代初, 马来西亚已垦殖86.6万公顷土地, 印度尼西亚垦殖约20万公顷。
❸种植园和农场。从事商品生产, 产品大部分出口。种植园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农场为数不多, 分布于泰国、新加坡和文莱。种植园农业是殖民主义的产物, 初建时, 所种作物从国外引进, 绝大部分劳力也来自国外, 其产品市场也在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外国资本经营的大种植园或收归国有、或分售给当地私人企业。种植园一般拥有大片土地,大型种植园的面积由数百公顷至2 000多公顷, 种植单一的或少数几种作物, 生产技术比较先进。多数种植园能对产品进行初加工, 少数大型种植园实行产销联合直至运输出口。曼谷周围的农场主要种植水稻。新加坡的农场大多数饲养畜禽或鱼虾, 或种植蔬菜、果树和花卉, 采取集约经营, 产品除本国消费外, 大多销往国外。除上述三种经营形式外, 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的少数民族地区, 尚残存少量游耕的居民, 以采集狩猎为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