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光[汉]民歌 东光平,苍梧何不平?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 《东光》是汉乐府《相和歌辞·相和曲》。余冠英《乐府诗选》认为这首诗反映的是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征南越军人的哀怨之情。 “东光平,苍梧何不平?”问句突起,有先声夺人之力。两“平”字,原均作“乎”,或解为“东方亮了,苍梧为什么还不亮呢?”恐不确,因为事实上不会有已看到东方亮而此地未亮的情况。东光、苍梧都是地名,东光是今河北东光县,苍梧是今广西梧州。中华书局校点本《乐府诗集》据左克明《古乐府》和黄节《汉魏乐府风笺》改两“乎”为“平”。平是平定的意思。汉武帝元鼎五年春,南越国相吕嘉杀南越王和王太后及汉使者反,朝廷于这年秋, “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咸会番禺。”六年冬,攻破番禺,吕嘉等夜亡入海,南越平,分其地为南海、苍梧等九郡(见《资治通鉴》元鼎五、六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就是这首诗的具体背景。从这时再向上推,寻找与东光有关的战事: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匈奴入右北平等地,当时迎敌汉军有出渤海者。出渤海,必当途经南运河岸上之“东光”,而“苍梧何不平”之“苍梧”也是指地名;两地都是部队行经处。这样,这两句可理解为: “东光刚刚平定了,苍梧怎么又不平了?”表现战士的烦怨之情。 “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细玩诗意,可知二句是写行军前面就要到苍梧了。苍梧是个什么地方呢?那是瘴疠之乡,四季毒雾蒸腾,潮湿难耐。到苍梧后将是怎样的情形呢?战士们首先想到吃饭问题:在这样潮湿的地方,粮食多是腐烂的,诸军就食是绝对无益的。还是不要去吧!为什么一定要去苍梧呀?进一步表现了战士的畏惧感。 “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战士们如游荡子,四处征战,他们是反对去苍梧的,可长官却强迫他们前进,并且一大早就逼他们上路。他们被逼迫走向死地,不情感又无力反抗,唯有悲伤而已。 由对进兵苍梧的反感,到对苍梧的畏惧,再到不得不去苍梧的悲伤,战士们由烦怨到愤怨再到悲怨,就在这短短六句28字中,弹奏出远征战士的心理变奏曲。诗中战士的感情是沉弱哀伤的,但它引起的读者的感情则是昂奋的,是对战争发动者的强烈愤恨。 东光关于此诗的主旨和时代背景,余冠英 《乐府诗选》中写道: “这诗反映从征南越军人的悲怨之情。武帝征南越,当时臣民多不愿意,朝廷虽以关内侯的高爵来鼓励,也激不起从军的热情。元鼎五年的大出兵,所征发的多半是罪犯。行军所经多是南方卑湿之地,所谓 ‘瘴乡’,如不是土著,没有不以为苦的。”可见,这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 诗篇开端不凡,以反问的句式突兀而起。“东光乎?仓梧何不乎?”东光,即指东方亮了。仓梧,同 “苍梧”,地名,今广西梧州。汉武帝元鼎五年征南越的军队,其中有一路取道苍梧。这两句是写自然现象。意谓东方已经亮了罢?苍梧为什么还不亮呢?苍梧的清晨被浓厚的瘴气笼罩,因而看起来天还没亮。可见出征将士在天刚刚放亮,瘴气浓雾密布的时刻就要起程出发。其怨愤之情已表露出来。 接下的两句 “仓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进一步写出征士卒内心的悲慨。苍梧是一个 “瘴乡”,那里终年瘴雾蒸腾,不见阳光,由于空气过度的潮湿,致使粮仓里的粮食发霉腐烂,这怎么能有益于士卒的饮食需要呢?对此恶劣的环境、条件,士卒们不寒而栗。这两句虽是叙述之语,却将士卒的畏惧之感,烦怨之情,充分地描述出来。 最后“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两句,点出士卒悲伤的主旨,在封建社会,社会动荡,战争不止,士卒被迫南征北战,宛如那游荡子一样,没有安定之时,每天早早就被驱赶上路,士卒之苦自在不言之中。千言万语都囊括在 “悲伤” 二字之中。 全诗虽只有短短六句,却反映了一个重大的题材,那就是谴责了统治阶级无视士卒疾苦,以及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诗歌平铺直叙,可蕴藉的情感却愤慨悲怨,给人以深深的感染。 东光 东光汉代歌曲。其辞云:“东光乎,仓梧何不光。仓梧多腐粟, 无益诸军粮。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其意为东方已亮,苍梧何不亮(因苍梧有瘴气之故),是汉武帝伐南粤时军士厌战之歌。 ☚ 吟叹曲 乌生八九子 ☛ 东光汉代相和歌曲。此曲曲辞始载于《宋书·乐志》,题为“古词”,其辞为:“东光乎?苍梧何不乎?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此曲反映的史实是: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夏四月,南越王之相吕嘉反叛,杀掉汉朝廷使者及南越王和王后。该年秋天,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等率兵南征,其中下濑将军甲(南越族将领)所率多刑徒,他们“下苍梧”(今广西梧州)“江淮以南楼船十万人”(《汉书·武帝纪》)。《东光》一曲表现的就是南征军士们对于远行作战的悲怨之情。据南朝宋张永《元嘉正声技录》说:“相和有十五曲,一曰《气出唱》,二曰《精列》,三曰《江南》,四曰《度关山》,五曰《东山》……十五曰《陌上桑》。”可知此曲在汉代及以后曾广为传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著录此曲时标明为“魏、晋乐所奏”,也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南朝宋张永《元嘉正声技录》还说“《东光》旧但有弦无音”,西晋时宋识“造其歌声”,不知与沈约《宋书·乐志》所载因何不同,容再考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