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多极化
“世界格局” 指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结构,主要取决于各国和各种力量、特别是各大国和集团之间的综合国力对比和利益制衡的状况。分析世界格局的状况特点,研究世界格局发展变化,预测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是各国特别是各大国制定和调整内外政策的基本依据之一。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级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大趋势已为并正为国际形势的发展所证明,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认。
所谓 “多极化”,并不是说世界上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一 “极”。能成为 “极”的国家一般都应具备下列条件的某些要求: 一是具备有较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 三是领导集团较为得力,战略和政策运用比较得当,能得到国内多数人民的支持; 四是具有较强的国际作用力和凝聚力,能在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成为一个 “力量中心”,能在自己周围吸引住若干友好的支持国。各个极中心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既互相展开竞争,又合作对话。极或中心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区域性的。
“多极化” 的理论和实践渊源。世界格局 “多极化” 的进程并非自近日始,而有着深刻和长久的理论和实践渊源。主要是: 各国特别是各大国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综合国力对比经常处于你消我长的变动之中,各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作用力也处于有升有降的变化之中; 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中的 “均势论”,相互构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制约、合作和依存的关系与格局; 更重要的是,由于各国所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政经模式、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世界本来的面貌就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正是这种 “文明的差异” 使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形成以各种文明为中心的多“极” 或多个 “中心”。
实际上,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趋势早已起步。美国的相对衰落是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重要背景。与此同时,在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中不平衡规模作用下,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败国日本和德国,利用美国与前苏联展开全球争霸和进行全面军备竞赛的机会,大抓经济振兴、大搞科技开发,不仅逐步重建了被大战破坏了的国民经济,而且还将英国、法国等老牌发达国家甩在后面,逐渐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了有力挑战。不仅如此,更有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脱颖而出,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的迅猛崛起,对国际力量对比的重新排列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经济实力走向多极化和经济中心的多元化,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主要渊源。
“多极化” 的现状与前瞻。两级格局解体,给世界多极化以直接推动。大大加速多极化的进程。当前世界各国正处于一种竞争共处的阶段。国家不分大小,地区无论贫富,都更加意识到综合国力竞赛的重要性,都加入到这场决定各国在未来格局中的地位、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大角逐中来。与此同时,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正在进行大的调整,各国的内外政策特别是各大国的内外政策也在进行大的调整。
可以说,世界 “多极化” 新格局的基础已经奠定,雏型已经显现,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德国五个大国对于世界多极化新格局的关键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上所述,美国的国际地位仍处于相对削弱的过程中,但可预见,美国仍将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大国之一,其世界多极中的一极地位将得以维持。俄罗斯虽已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并仍为种种危机所困扰,但对于俄罗斯的潜力不可低估,俄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民族主义大国意识正重新抬头; 俄继承了前苏联大部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具有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经济上正在走出低谷; 军事上,无论是核武器还是常规兵力,俄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性军事强国。日本尽管近几年经济萧条,而且政局动荡,但日本的经济超级大国地位仍得以维持,并加快了争当世界政治大国的步伐,国际上对于日本将是世界多极中的一极似乎也无争议。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首富,正与日本遥相呼应,共同为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尽快跻身于世界政治大国之列而努力。中国如巨龙腾飞,在亚洲和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邓小平曾说: 世界格局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展望未来,多极化趋势将继续发展。由于这次世界格局的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不是一场世界大战的结果,不可能像过去两次大战后那样在较短时间内用惩治战败国的条约形式来完成,因此,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通过各国特别是各大国综合国力竞赛和国际关系的不断调整来逐步实现。这样就存在一个较长的国际关系的竞争共存时期。当世界各大国的综合国力对比趋于相对均衡、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新关系基本定位和趋于稳定之日,将是世界多极化新格局正式形成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