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岑参 ←上一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秋,岑参与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等五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今西安大雁塔),各有题咏。今薛诗失传,岑、杜、高、储诸作均存。关中,即今陕西中部地区。五陵,长陵(汉高祖墓)、安陵(汉惠帝墓)、阳陵(汉景帝墓)、茂陵(汉武帝墓)、平陵(汉昭帝墓),合称五陵,皆在今陕西咸阳市北原。这首和诗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了慈恩寺塔拔地凌空的雄姿和登临所见奇清壮丽的景象,并寄寓了一种历史盛衰之感和旷达超然之思。清人仇兆鳌盛赞岑参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 (《杜少陵集详注》卷2 )。 岑参一生强烈追求个人功名,前后两次出塞,都是要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但首次出塞,并不得意于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加上边地荒凉,生活艰苦,使他感到塞外也和长安一样“寂寞”。于是,他于天宝十年冬(751)返回长安,僻居终南,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天宝十一年 (752)秋,岑参和高适、杜甫、薛据、储光羲一起去登慈恩寺塔。五人先后都有纪游之作。其中除薛据一首已佚外,岑、杜二人所作最为杰出。岑参此诗笔力奇恣,“语奇体峻”(见《河岳英灵集》)。尤其“秋色从西来”四句,意境阔大,刻画工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最后四句由佛塔而归结到“净理可悟”,反映了消极出世的思想,且游离于诗境整体之外,难免落套。比之杜甫忧念时局,融情入景,浑涵汪茫,寄慨遥深,自是稍逊一筹。但此诗变化奇幻的笔法,已经预告了岑参后来边塞诗幻想丰富、光怪陆离特色的消息。贺贻孙“如风雨驰骤,鬼神出没,满眼空幻,满耳飘忽,突然而来,倏然而去”之评,最为得之。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岑参的五言古诗: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秋,岑参与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等五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今西安大雁塔),各有题咏。今薛诗失传,岑、杜、高、储诸作均存。关中,即今陕西中部地区。五陵,长陵(汉高祖墓)、安陵(汉惠帝墓)、阳陵(汉景帝墓)、茂陵(汉武帝墓)、平陵(汉昭帝墓),合称五陵,皆在今陕西咸阳市北原。这首和诗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了慈恩寺塔拔地凌空的雄姿和登临所见奇清壮丽的景象,并寄寓了一种历史盛衰之感和旷达超然之思。清人仇兆鳌盛赞岑参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 (《杜少陵集详注》卷2 )。 ☚ 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登总持阁 ☛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岑参的五言古诗: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秋,岑参与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等五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今西安大雁塔),各有题咏。今薛诗失传,岑、杜、高、储诸作均存。关中,即今陕西中部地区。五陵,长陵(汉高祖墓)、安陵(汉惠帝墓)、阳陵(汉景帝墓)、茂陵(汉武帝墓)、平陵(汉昭帝墓),合称五陵,皆在今陕西咸阳市北原。这首和诗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了慈恩寺塔拔地凌空的雄姿和登临所见奇清壮丽的景象,并寄寓了一种历史盛衰之感和旷达超然之思。清人仇兆鳌盛赞岑参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 (《杜少陵集详注》卷2 )。 ☚ 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登总持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