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 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常演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另有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及《我的电影生活》等。 本名:澜 乳名:裙子、群子 小名:群儿 学名:鹤呜 字:浣华、浣花、畹华 别号:缀玉轩主人 艺名:梅兰芳、兰芳、兰舫 影射名:林確华 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 杰出的京剧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浣华。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八岁开始习艺,攻旦角,十一岁登台演出,初露表演才艺。后从多位名演员学戏和同台演出,博采众长,演艺日臻成熟。辛亥革命后,立志改革京剧。1913年到上海演出,蜚声剧坛。编演时装戏、古装新戏,在全国开古装新戏之风。1919年和1924年,两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1930年赴美国访问演出,全美轰动。在旧金山受到数十万人的夹道欢迎,南加州大学和玻摩那大学分别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赴苏联访问演出。随后,又到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访问。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成为誉满中外的艺术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家。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香港等敌占区,蓄须明志,拒绝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剃须饰旦,演出昆曲。1949年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建国后,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年到朝鲜慰问演出。1956年率中国京剧团赴日本访问演出,盛况空前。1957年国际舞蹈协会授予荣誉奖章。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在北京病逝。他继承和发扬了京剧艺术的优良传统,推陈出新,其旦角表演艺术,出类拔萃,独具风格,世称《梅派》,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光辉财富。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游园惊梦》、《抗金兵》等。有彩色舞台艺术片《梅兰芳舞台艺术》,常演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著有《梅兰芳文集》、《舞台生活四十年》、《东游记》等。梅兰芳梅兰芳 梅兰芳 梅兰芳小传 | 凤笙阁主 梅社编 庄铸九等 | 梅社1918年编辑出版 上海中华书局1920年版158页 上海大中国印刷厂1926年印行,上海大东 书局1926年版 | 梅兰芳 舞台生活四十年(2册) | 庄铸九等 梅兰芳述许姬传 记 | 上海大东书局1927年版49页 平明出版社1952年5月版(第1册)、1954 年12月版(第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4月版 | 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 许姬传朱家溍 | 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中国戏剧 出版社1960年4月版186页、1961年 11月3版139页 | 东游记 我的电影生活 | 梅兰芳 梅兰芳 |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93页 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1月版157页、 1984年6月2版170页 | 齐如老与梅兰芳 梅兰芳之死及其他 | 陈纪滢 方 静 |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311页 (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6年版278 页 | 谈梅兰芳 | 齐 崧 |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6月版 221页 | 我的父亲梅兰芳 | 梅绍武 | (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1年7月版213 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6月版283 页 | 梅兰芳 梅兰芳游美记 梅兰芳的一生 梅兰芳、周信芳两位先生舞台生活五十年 |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 曲研究所 齐如山著任光亮 整理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 曲研究室 |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5月版141页 岳麓书社1985年9月版211页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光明日报1955年4月12日 | 访梅兰芳和欧阳予倩 梅兰芳与我 杰出的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 | 于民生李启 李湘芬 | 光明日报1956年8月8日 *中央日报1958年1月8—31日 安徽日报1958年3月1日 | 悼梅兰芳同志 梅兰芳同志病情和治疗经过 我国当代卓越戏曲艺术家梅兰芳逝世 | 周信芳 | 解放日报1961年8月9日 人民日报1961年8月9日 人民日报1961年8月9日 | 桃源忆故人——悼梅兰芳同志 再哭畹华兄 在梅兰芳同志长眠榻畔的一刹那 和梅兰芳同志最后几次见面 悼兰芳 安息吧,我的好同志! 痛悼梅兰芳同志 痛失良师益友 痛悼梅兰芳先生 梅兰芳同志小传 | 邓 拓 马连良 郭沫若 田 汉 荀慧生 周信芳 袁雪芬 俞振飞 丁是娥 | 光明日报1961年8月10日 光明日报1961年8月10日 人民日报1961年8月10日 人民日报1961年8月10日 北京日报1961年8月10日 文汇报1961年8月10日 文汇报1961年8月10日 文汇报1961年8月10日 解放日报1961年8月10日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61年B月11日 | 梅魂兰质永留芳 悼念梅兰芳 悼良师 梅兰芳同志二三事 忆梅兰芳先生二三事 痛悼梅兰劳同志 | 王昆仑 (苏)罗果夫 李玉茹 姜妙香 郑亦秋 常香玉 | 光明日报1961年8月12日 人民日报1961年8月12日 文汇报1961年8月12日 文汇报1961年8月15日 北京日报1961年8月17日 河南日报1961年8月17日 |
盖叫天追忆梅兰芳 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追怀往事——悼兰芳弟 | 司马三千 刘迺崇 姜妙香 | 解放日报1961年9月10日 人民日报1961年9月17日 人民日报1961年10月12日,戏剧报 1961年15、16期 | 梅兰芳艺术生活的道路 忆和畹华大哥相处的日子——为“梅兰芳舞台 艺术电影周”而作 | 晏 甬 尚小云 | 人民日报1961年11月2日 陕西日报1961年11月18日 | 梅兰芳在拍摄影片的日子里 梅兰芳与《霸王别姬》 梅兰芳的歌唱艺术 | 岑 范 徐兰沅 何 为 | 解放日报1961年11月20日 光明日报1962年3月6日 人民日报1962年3月7日,新华月报 1962年9期 | 忆兰芳兄 谈梅兰芳的《黛玉葬花》 光辉永存——访梅兰芳生前故交散记 念梅郎 初相见 永难忘——忆梅兰芳同志 关心艺术、关心人——忆梅兰芳同志两件事 以艺术为武器的战士——梅兰芳同志 梅兰芳绘画记 戏剧大师,也是优秀的美术家——谈梅兰芳的 画 | 于连泉 姜妙香 陈必智 万枚子 阳友鹤 刘仲秋 姜妙香 许姬传 徐 灵 | 光明日报1962年4月12日 光明日报1962年8月7日 文汇报1962年8月8日 光明日报1962年8月9日 四川日报1962年8月15日 光明日报1962年8月27日 天津日报1962年8月31日 光明日报1962年9月7日 人民日报1962年9月21日 | 回忆父亲 忆父亲的艺术生活 回忆党教育下的梅兰芳同志 可贵的谦虚 携手同栽友谊花——回忆父亲梅兰芳和日本歌 舞伎演员的友好往来 | 梅荷琛 梅绍武 福芝芳 俞振飞 梅绍武 | 光明日报1963年8月8日 文汇报1978年8月8日 人民日报1978年8月8日 文汇报1978年8月27日 文汇报1979年1月23日 | 故乡人忆梅兰芳 令人神往的“戏德” 做戏,做人——怀念爸爸梅兰芳 梅兰芳和泰戈尔 梅兰芳先生二三事 怀念梅兰芳老师 | 严宝根 余 时 梅葆玥 梅绍武 阿 生 新凤霞 | 新华日报1979年8月12日 人民日报1980年2月2日 解放日报1981年7月29日 文汇报1981年8月6日 南京日报1981年8月7日 羊城晚报1981年8月16日,新凤霞回忆 录第297页 | 梅兰芳和布莱希特 梅兰芳先生二三事 梅兰芳在美国 忆梅兰芳二件事 记梅先生——纪念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 继往开来的艺术 美的心灵,美的艺术——记梅兰芳先生到中央 民族学院演出 | 梅绍武 何佩森 梅绍武 黎 舟 冯亦代 黄 裳 迪 之 | 文汇报1981年8月16日 天津日报1981年8月19日 文汇报1981年8月23日 北京日报1981年8月23日 人民日报1981年8月27日 光明日报1981年8月30日 人民日报1981年9月2日 | 终生难忘的三件事——袁世海回忆梅兰芳先生 抗日编新剧,擂鼓忆旧仇——梅兰芳创作演出 《抗金兵》 | 舒 新 朱 衣 | 北京晚报1981年9月13日 长江日报1982年8月18日 | 梅兰芳在香港 艺术大师的美德——梅兰芳先生在汉二三事 中国戏剧史上的丰碑——纪念梅兰芳同志九十 诞辰 | 梅绍武 郭叔鹏 冯 牧 | 人民日报1984年5月28日—6月1日 湖北日报1984年8月1日 人民日报1984年10月23日 | 梅兰芳二三事的澄清 | 许姬传 | 文汇报1984年10月25日,新华文摘 1984年12期 | 京剧艺术一代宗师梅兰芳 梅魂菊影忆当年 | 郑逸梅 | 解放日报1984年10月27日 解放日报1984年10月28日 |
怀念梅兰芳先生——说说他的友情和谦虚 梅兰芳号 梅兰芳研究 | 吴祖光 西 原等 | 文汇报1984年11月1日 文学周报1929年8卷3期 万人杂志1931年2卷4、5期 | 梅兰芳游俄记 梅兰芳在苏联 梅兰芳论 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梅兰芳 庆祝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 | 翟关亮 戈公振宝权 张 庚 欧阳予倩 | 旅行杂志1935年9卷6期 国闻周报1935年12卷22期 新学识1937年1卷3期 戏剧报1955年4期 文艺报1955年7期 | 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梅兰芳电影活动年表 记梅兰芳二三事 永不知足的革新家 大家想念梅兰芳 在梅兰芳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与梅兰芳院长同在朝鲜的日子 忆梅师在香港的生活片断 难忘的印象——记梅兰芳同志在福建前线慰问 片断 | 许姬传 晏 夷 絮 萍 陶 雄 盖叫天 吕 复 乔英才 王颐春 张荣杰 | 大众电影1956年2期 电影艺术1961年4期 *畅流1961年24卷8期 上海戏剧1961年9期 上海戏剧1961年9期 上海戏剧1961年9期 上海戏剧1961年9期 上海戏剧1961年9期 上海戏剧1961年9期 | 怀梅兰芳先生 | 丰子恺 | 上海戏剧1961年9期,缘缘堂随笔集第 415页 | 伟大艺术家的情操——追忆梅兰芳先生在拍摄 “游园惊梦”中的几件事 | 陈方千 | 大众电影1961年9期 | 梅兰芳同志解放前的电影活动 忆梅师 不谢的花——忆记苏联朋友谈梅兰芳同志 忆梅先生 抗战八年中的梅兰芳 | 刘南枝 言慧珠 乌兰汗 欧阳山等 许源来 | 上海电影1961年12期 戏剧报1961年15、16期 戏剧报1961年15,16期 戏剧报1961年15,16期 戏剧报1961年21、22期,新华月报1962 年9期 | 忆梅兰芳先生 梅兰芳的银幕生活 梅兰芳拍摄的影片资料 梅兰芳唱片与录音资料统计 | 许姬传 刘 芳 | 人民文学1962年1期 电影艺术1962年4期 上海戏剧1962年8期 上海戏剧1962年8期 | 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革新——略记梅兰芳修改 《醉酒》和《宇宙锋》 | 何异旭 | 戏剧报1962年8期 | 父亲的教诲 记畹华的高尚品格 梅兰芳游美记 齐如老与梅兰芳 | 梅葆玥 萧长华 齐如山口述 陈纪滢 | 中国妇女1962年9期 戏剧报1962年9期 *传记文学1965年6卷6期—7卷4期 *传记文学1965年6卷6期—1966年8 卷5期 | 我学绘画的经过 | 梅兰芳 | *春秋1967年7卷2期,*中外杂志1983 年34卷2期 | 梅兰芳传稿 张謇、袁世凯、梅兰芳 梅兰芳与程砚秋 谈梅兰芳 梅兰芳上海之家 从旦角戏谈梅兰芳 齐白石和梅兰芳的交往 梅兰芳(1894—1961) | 恩 蕴 王培尧 张或驰 齐 崧 苇 窗 张象乾 王方宇 关志昌 | *中外杂志1968年3卷2期 *中外杂志1970年7卷1期 *中外杂志1971年10卷4期 *传记文学1973年23卷2—5期 *大成1974年2期 *中外杂志1976年20卷4—6期 *明报月刊1977年12卷11期 *传记文学1977年31卷3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3册第218页 | 梅兰芳二三事 艺术青春常在的奥妙——忆父亲梅兰芳锻炼身 体二三事 | 小 如 梅绍武 | 人民戏剧1979年6期 新体育1979年9期 |
梨园影坛两大师——忆父亲梅兰芳和卓别林的 友谊 | 梅绍武 | 大众电影1980年1期 | 梅兰芳 | 林 印 | 人物1980年2期,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 人物传记第7辑第63页,民国人物传第 4卷第361页 | 阳友鹤与梅兰芳 我与杨小楼合作 传播京剧艺术的使者——追述我父亲梅兰芳早 期介绍京剧艺术给国际友人的情况 | 杨 槐 梅兰芳口述 许姬 传等整理 梅绍武 | 戏剧与电影1980年2期 戏剧艺术论丛1980年2辑 长江1980年2期 | 梅兰芳二三事 《桃花扇》·四公子·梅兰芳 梅兰芳之艺术与人品 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和沈小梅 论梅兰芳的表演艺术 关于梅兰芳 回忆与梅兰芳合办国剧学会 梅兰芳如何对待现代戏 杰出的革新家梅兰芳 梅兰芳与绘画 梅兰芳传稿 艺如人品——忆我的老师梅兰芳 慈父·严师——忆从梅兰芳大师学艺 梅兰芳对戏剧艺术的探索与革新 纨扇挥毫传挚情——梅兰芳和印度诗人泰戈尔 的一段珍贵友谊 | 陈富年 许姬传 桂秉权 许姬传 夏 阳 (苏)梅耶荷德著 童道明译 丰子恺 张伯驹 林钟美 计文蔚 杜方文 唐德刚 童芷苓 陈正薇 许姬传等 石 真 | 戏剧与电影1980年4期 戏剧界1980年5期 戏剧界1980年5期 百科知识1980年7期 江苏戏剧1980年11期 春风译丛1981年3期 戏文1981年3期 戏文1981年3期 戏曲研究1981年4辑 戏文1981年4期 文化娱乐1981年4期 *传记文学1981年38卷4、5期 上海戏剧1981年5期 上海戏剧1981年5期 北京艺术1981年5期 影剧美术1981年6期 | 我的父亲梅兰芳和昆曲 梅兰芳轶事三则 | 梅绍武 刘晓伟 | 文汇月刊1981年8期 文艺生活1981年11期,陕西戏剧1981年 12期 | 梅兰芳与苏德剧坛四杰 我的父亲梅兰芳少年时代 绘画·修养·气节——梅兰芳先生绘画轶事 传播京剧艺术的使者——记父亲梅兰芳在国际 艺坛上的活动 | 童道明 梅绍武 邢 捷 梅绍武 | 戏剧界1981年14期 *大成1981年94期 戏坛1982年1期 百花洲1982年1期 | 梅兰芳的品格 梅兰芳游美访苏的一段佳话 人少照样能演好戏——忆梅兰芳访美演出二三 事 | 徐丛文 许姬传 许姬传 | 戏文1982年2期 戏剧界1982年5期 人民戏剧1982年7期 | 婷婷艺士、铮铮铁骨 访艺术大师梅兰芳和焦菊隐 临风遥企大风堂(记梅兰芳、张大千友谊) 梅兰芳的戏德 傲骨从来耐岁寒——抗日战争时期的梅兰芳 我的父亲梅兰芳 | 徐元珊 孙世恺 许姬传 宁殿弼 纪 恩 梅绍武 | 北京艺术1982年11期 新闻研究资料1982年总16辑 台声1983年3期 陕西戏剧1983年3.5期 湖南戏剧1983年6期 传记文学1984年创刊号,文艺论丛(5)第 219页 | 梅兰芳和高尔基 梅兰芳和肖伯纳 梅兰芳和爱森斯坦 梅兰芳先生的革新精神 梅兰芳与中国戏剧 梅兰芳年谱 | 梅绍武 梅绍武 梅绍武 张君秋 姜椿芳 朱家溍等 | 文艺报1984年1期 柳泉1984年2期 戏剧论丛1984年3辑 戏剧论丛1984年3辑 戏剧论丛1984年3辑 戏剧论丛1984年3辑 |
梅兰芳与泰州 关于梅兰芳 戏剧界的一面旗帜——关于梅兰芳同志二三事 齐白石与梅兰芳 忆梅兰芳大师二、三事 | 严宝根 刘静沅 齐建昌 龚产兴 黄达聪口述 黄柏 生整理 | 江苏戏剧丛刊1984年4期 戏曲艺术1984年4期 戏曲艺术1984年4期 新观察1984年6期 文化娱乐1984年6期 | 一个记者眼里的梅兰芳 梅兰芳与绘画艺术 梅兰芳是京剧艺术的革新家 梅兰芳 | 之 江 王染野 刘厚生 (美)斯达克·杨著 梅绍武译 | 上海戏剧1984年6期 上海戏剧1984年6期 戏剧报1984年10期 戏曲研究1984年11辑 | 梅兰芳三访日本 第一个把中国戏曲带到外国的人——纪念梅兰 芳九十诞辰 | 田家农 邵 芑 | 世界知识1984年20期 *中报月刊1984年55期 | 忆梅兰芳先生的日常生活——纪念梅师九十诞 辰 | 顾景梅 | *中报月刊1984年58期 | 平等待人的梅兰芳 梅兰芳与齐如山 梅兰芳的家庭生活 梅兰芳 要全面了解梅兰芳 梅兰芳 画家梅兰芳 我和梅兰芳、周信芳的交往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电影活动年表 《留芳记》与梅兰芳 梅兰芳传 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谈他的杰作 王瑶卿谈梅兰芳 记梅兰芳先生 梅兰芳 梅兰芳的艺术道路 《梅兰芳画选》序 梅兰芳、南铁生为汉口市图书馆演剧筹款 | 李和曾 江上行 郑逸梅 (挪威)诺·格里格 著 斯 文译 许国抗 戚再玉主编 黄蒙田 姜椿芳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马少波 张敏孝 今 一整理 郑逸梅 许姬传 庄 葳等 徐铸成 徐铸成 冯亦代 孙老乙主编 马少波 刘海粟 | 戏剧报1985年1期 艺谭1985年1期 现代家庭1985年1期 世界文学1985年3期 剧坛1985年4期 上海时人志第160页 *山水人物集第152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第1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9分册第6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244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86页 中国电影年鉴(1983)第530页 文苑花絮第99页 中国现代戏剧电影艺术家传第83页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346页 旧闻杂忆第29页 旧闻杂忆第32页 龙套集第42集 当代名伶传 戏曲艺术论集第366页 齐鲁谈艺录第174页 武汉文化史料(三)第164页 | 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博士 梅兰芳先生慰问志愿军活动片断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 人民政协代表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 | 编纂组 李元信 王忠瑜 鲁 迅 周末报编委会 | *环华百科全书第2册第429页 环球中国名人传略第162页 黑龙江文史资料第20辑第1页 鲁迅全集(5)第572,582页 *新中国人物志(下)第125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第756页 |
梅兰芳忆艺术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与二十世纪 | 许姬传 许源来 徐城北 |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368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287 页 | 梅兰芳年谱 梨园宗师:梅兰芳 怀念梅兰芳同志 学习梅兰芳先生不断进步的一生 一世嘉评百世听——《梅兰芳》《程砚秋》读后 戏剧大师与围棋巨匠——记梅兰芳与吴清源的 交往 | 王长发 刘华 李仲明 徐兰沆 厉慧敏 马少波 陈其兴 |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58页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78页 天律日报1961年12月3、5日 重庆日报1961年12月6日 人民日报1987年1月17日 人民日报1987年10月28日 | 梅兰芳和爱森斯坦 | (苏)谢·弗雷里赫 著 戴光晰译 | 文汇电影时报1989年5月6日 | 他爱人民,人民也爱他的艺术——写在梅兰芳 诞辰九十五周年之际 | 夏衍 | 文艺报1989年10月21日 | 回忆父亲梅兰芳(续) 再忆父亲梅兰芳 | 梅葆琛 梅葆琛 |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11月3—19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11月7—11、 14—18日 | 爱国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家 在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会上的 讲话 | 马少波 夏衍 | 新华月报1955年5期 戏剧报1955年5期 | 我的电影生活 | 梅兰芳 | 电影艺术1957年7期,1960年1、2、4、7、 8、12期 | 梅兰芳成功的原因和历史功绩 梅兰芳与舞台美术 梅兰芳与康巴尔汗在上海 梅边琐记 艺术大师与小学生态度——忆梅兰芳伯伯 梅兰芳与电影 梅兰芳1919、1924年来日公演的报告——纪念 梅兰芳诞辰九十周年 | 胡冬生 龚和德 何健安 叔子 许国抗 宁殿弼 吉田登志子著细 井尚子译 | 戏剧论丛1984年3辑 戏剧论丛1984年3辑 上海舞蹈艺术1986年1期 戏剧界1986年5期 戏坛1986年5期 电视与戏剧1986年9期 戏曲艺术1987年1—3期 | 马思聪忆故友——代艺人梅兰芳 梅兰芳与二十世纪 | 马瑞雪 徐城北 | 新观察1987年12期 艺术百家1988年1期、3—4期、1989年1 期 | 高风亮节,博大精深——浅谈艺术大师梅兰芳 的艺德 | 朱振华等 |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3期 |
论张彭春与梅兰芳的合作及其影响 梅兰芳与中国传统文化 父亲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梅兰芳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纪念梅 兰芳诞辰九十五周年 | 马明 徐城北 梅葆玖 马少波 | 戏剧艺术1988年3期 新观察1988年3期 中国戏剧1989年10期 中国戏剧1989年10期 | 梅兰芳的胆识 梅兰芳年表 梅兰芳同知识分子的结合 我父亲梅兰芳与工农兵观众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大名旦 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在日军占领下的香港 戏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诞辰95周年纪念 | 许姬传 王长发等 刘厚生 梅葆玖 孙晓芬 陈锦文 许源来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戏剧1989年10期 中国戏剧1989年10期 中国戏剧1989年10期 中国戏剧1989年10期 四川文物1990年2期 音像世界1990年12期 *传记文学1997年71卷4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332页 |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诞辰100周年 | 中国人物年鉴编委 会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5)第379页 |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其画作在京拍卖 | 李维民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8)第326页 | 20世纪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1894— 1961) | 李维民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27页 | 幼年学艺的过程 梅兰芳弦断柳毅传 承前启后的京剧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 | 杨里昂主编 陈正卿 林 印 李仲明 马洪武等编写 京声 溪泉 肖 黎等主编 | 艺术名人自述第58页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10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第453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509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252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男人第559页 |
梅兰芳 江苏泰州人。名澜,字畹华。出身京剧世家,长期寓居北京。八岁学戏,1904年(光绪三十年)登台。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并与王瑶卿合作,将三者融为一炉,创造“花衫”行当。艺术功底深厚,文武昆乱不挡,嗓音圆润,扮相俊丽。对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均有创造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列“四大名旦”之首。曾先后出访日、美、苏三国。1930年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九一八事变后,移居上海。抗日战争时期,蓄须明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代表剧目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园惊梦》、《抗金兵》等。建国后,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剧协副主席,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另有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梅兰芳1894—1961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京剧世家。四大名旦之一。其艺术流派世称“梅派”。解放前曾赴日、美、苏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抗战期间,在敌伪统治下畜须明志,拒绝演出,表现了民族气节。解放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梅兰芳文集》和《舞台生活四十年》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资料。其艺术伦理思想主要有:(一)互相协助,扶持后辈。在舞台上以暴露别人的弱点来显示自己的机灵,会“破坏观众的情绪,影响业务的发展,可以说是损人而不利己”(《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第169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版)。对后辈艺人要积极扶持,及时指出其缺点,不能让他胡涂一辈子。(二)学海无涯,勤学苦练。演技无止境,“要获得艺术上的成就,必须有奋斗的意志,和苦学的精神” (同上书,第159页),没有其他捷径可走。(三)不能满足现状。只有不断的苦学,艺术才会丰富起来。他提出的这些演员道德规范,是他生活实践的总结。 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1894年10月22日生。1961年8月8日病逝。原籍江苏省泰州县,生于北京。8岁学戏,10岁登台,19岁成名。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唱、念、舞、音乐、服装、化妆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独特风格,世称“梅派”。1915年起编、演古装新戏,一生上演剧目近400出。20世纪20年代起,陆续编创新腔,改革乐队。30至50年代间,多次赴日(1919、1924、1956)、美(1930)、苏联(1935)等国进行文化交流。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1次会议。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梅兰芳 主要责任者: 胡莲玉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字数: 190 千字 页码: 1-268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825.78 语种:中 定价:24.00 出版时间:2013-04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丛书责任者:宋林飞 丛书责任方式: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共收录64条词条。 被引频次:1梅兰芳 238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京剧世家,8岁学戏,从师朱霭云、吴菱仙、陈德霖、路三宝、乔蕙兰、王瑶卿。10岁登台,本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戏路宽广、文武昆乱皆精。早年排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一缕麻》等,还演出昆剧《思凡》、《春香闹学》以及古装戏《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曾先后赴日、美、苏等国进行访问演出,是把中国京剧传播到国外的第一位艺术家。抗日战争期间,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表现了民族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校校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等职。梅兰芳扮相清秀俊美,嗓音甜润响亮,善于刻画古代社会上层妇女雍容华贵的风神仪态。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游园惊梦》、《抗金兵》、《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是一位艺术革新家,把各行旦角(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的表演技术全面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行当——“花衫”,丰富了旦角的表现能力和艺术手段,使旦角的表演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了风行全国的家喻户晓的“梅派”。其风格特点是典雅大方,雍容华贵,妩媚俏丽。在京剧剧目、京剧音乐、舞蹈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均有突出的革新与创造。其艺术成就对中国现代戏曲艺术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合称为 “四大名旦”,梅列为首席。继谭鑫培之后被誉为“伶界大王”,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称之为“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梅派艺术标志着中国京剧艺术的高峰,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威望,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梅兰芳体系,与苏联的期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戏剧三大体系。弟子有李世芳、言慧珠、梅葆玖、杜近芳、魏莲芳、张君秋、沈小梅、丁至云等。 ☚ 余叔岩 周信芳 ☛ 梅兰芳1894—1961京剧演员。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0岁登台。继王瑶卿之后,完成了京剧旦脚演唱和表演上的重大革新,形成独具风格的“梅派”艺术,影响很广。功底深厚,文武昆乱兼长。曾先后赴日、美、苏等国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并获得国际盛誉的第一个戏曲表演艺术家。抗日战争时身居沦陷区,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表现了民族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论著编为《梅兰芳文集》。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京剧演员。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出身于北京梨园世家。八岁学戏,十一岁登台。擅长演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等角色。早年在上海演出时,受文明新戏之影响,开始排演了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其后又续排《邓霞姑》、《一缕麻》等时装戏,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继王瑶卿之后,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大。其唱腔妩媚高雅,音色明朗圆润; 塑造的虞姬、杨玉环、洛神等贵妇形象尤有光彩。人称其独特艺术风格为“梅派”,与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一起,有“京剧四大名旦”之誉,且居于四人之首位。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洛神》、《游园惊梦》、《抗金兵》。抗日战争期间留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表现了民族气节。为加强国际艺术交流和向世界介绍中国戏曲艺术,曾三次赴日本,两次赴苏联,一次赴美国访问演出,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均授以其名誉文学博士学位。结识的著名艺术家有市川猿之助、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萧伯纳、布莱希特、卓别林等。解放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常演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目选》,另有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 ☚ 排队论 梅西昂 ☛ 梅兰芳 梅兰芳梅兰芳 (1894—1961),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出身京剧世家。8岁开始学戏,11岁便登台。曾拜陈德霖为师,兼演刀马旦。在50余年的舞台实践中,他勇于创新,大胆巧妙地把各种旦角的表演艺术融合在一起,使旦角的演技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 “梅派”,为四大名旦之一。曾先后赴日、美、英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抗战期间留居香港、上海,曾蓄须明志,拒绝给日伪演出。建国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擅演剧目有 《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抗金兵》、《宇宙锋》等。所著论文编成 《梅兰芳文集》,常演剧目编为 《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另有自述传记 《舞台生活四十年》。 ☚ 周淑安 刘天华 ☛ 梅兰芳 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出身京剧世家。8岁开始学戏,11岁便登台。曾拜陈德霖为师,兼演刀马旦。在50余年的舞台实践中,他勇于创新,大胆巧妙地把各种旦角的表演艺术融合在一起,使旦角的演技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梅派”,为四大名旦之一。曾先后赴日、美、英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抗战期间留居香港、上海,曾蓄须明志,拒绝给日伪演出。建国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擅演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抗金兵》、《宇宙锋》等。所著论文编成《梅兰芳文集》,常演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另有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 ☚ 周淑安 刘天华 ☛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浣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8岁学艺,10岁登台,1908年正式搭班演出。之后,经常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同台演出,受到国内外注目。曾两次赴日演出,被誉为“梅舞”。1929年应邀赴美演出,轰动美国,在洛杉矶被授予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波莫纳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后来还应邀到苏联和西欧诸国演出。1949年由上海到北京,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班班主任、梅兰芳剧团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等职。195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届常务委员、全国人大一、二届代表。1961年8月在北京逝世。遗著有: 《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舞台生活四十年》、《我的电影生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