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主动作
不自主动作指病人意识清楚而不能控制某一部分肌肉的收缩。自大脑至周围神经凡与运动有关的神经组织或肌肉的病变均可引起不自主动作,包括舞蹈病、手足徐动、震颤、扭转痉挛、肌阵挛、肌纤维颤动、抽搐与联合运动等。舞蹈病、扭转痉挛与抽搐见有关专条。
手足徐动症 为一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肌强直和手足呈缓慢的强直性伸屈运动,尤以四肢远端肌肉为明显,于随意运动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加剧,睡眠时消失。手指缓慢地屈曲,伸直,内外旋转; 腕关节也可过度伸展与屈曲;前臂、上臂甚至肩部亦可有不同程度的内旋。下肢受累时足𧿹趾自发地背屈或其他足趾扇形散开, 踝关节亦可作各种扭转动作。面部肌肉受累时则表现为皱眉、弄舌,似扮“鬼脸”。活动时肌张力尤其是拮抗肌的张力明显增加,但静止时肌张力恢复正常。病久者肌肉可肥大。
引起小儿手足徐动之原因主要有
❶先天性及围生期因素: 亦为脑性瘫痪的一种表现。于出生后数月才出现症状,家长最先发现小儿之姿势特殊,尤其于动作时肌肉较为强直,动作发育延迟,以后手足徐动样动作转为明显,但于发育过程中不协调的动作可逐步改善,严重病例由于吞咽困难而造成营养不良。智能常常减退。
❷出生后的原因: 如传染性疾病(麻疹、乙型脑炎、百日咳等)后的脑炎、核黄疸的后遗症及药物 (如左旋多巴、苯噻嗪)中毒。
震颤 为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呈不自主的振幅不一的来回颤动。出现震颤的疾病,见于小儿者有:
❶原发性震颤或称遗传性震颤,有家族史,有的病例于5岁之内已有明显症状,尤其女孩,至青春发育期症状明显。震颤具有节律性。运动、情绪紧张或疲劳时震颤加剧,尤其将二手伸出时震颤更为明显,当肌肉放松时则震颤减轻。主要影响到手及手指,也可影响头及舌,下肢一般不受影响。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智能正常。病情进展缓慢,无特殊治疗。
❷小脑疾患引起者为意向震颤,静止时消失,常伴有其他小脑症状如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等。
❸巴金森综合征一般于静止状态时出现震颤,当疾病进展时出现运动性震颤,振幅小,但有节律,一般仅影响上下肢远端,严重者可有构音障碍。睡眠时震颤消失。见于小儿脑炎后及氯普吗嗪中毒等。
❹肝豆状核变性(参见“肝豆状核变性”条,98页)。
❺肝性脑病震颤,为肝硬变时体内氨类有毒物质对脑影响之结果。当患者处于某一姿势时出现震颤,但幅度不规则,无节律,呈鸟翼扑打状的特殊姿势,常为肝昏迷的早期症状。
❻甲状腺功能亢进。
❼中毒,如苯丙胺过量,汞、磷、一氧化碳等中毒。
肌阵挛 一块肌肉或肌群快速而短促地不自主的收缩为肌阵挛。常无节律性,可发生于急、慢性脑炎,脑膜炎,成神经细胞瘤,Kinsbourne综合征及代谢障碍性疾病等。肌阵挛为脑部弥漫性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为癫痫的一种类型。
肌纤维颤动和肌束颤动 肌纤维颤动指单个或一束肌纤维的收缩,而肌束颤动为一个下运动神经原所支配的一个肌束的收缩。肌纤维颤动(除舌肌外),由于皮肤的覆盖而不能观察到; 而肌束颤动则尚可察见。二者均为下运动神经原损害的重要征候,但当肌肉极度萎缩时,虽病变存在,肌束颤动可消失。有时健康人亦可于活动后或休息时在腓肠肌或手臂部见到肌束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