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 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阿英作。初载于1932年5月20日《北斗》第2卷第2期。本文评析了鸳鸯蝴蝶派作家在上海事变期间创作的“国难小说”的优劣,指出“国难小说”“充分的反映了封建余孽以及部分的小市民层对于这一伟大事变的认识,和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观点的全部。”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张恨水和徐卓呆。张恨水的《弯弓集》,典型的反映出他们愤恨军阀混战导致国力贫弱, “不能与日本帝国主义对抗”的情绪,表明在国难当头时,想“以语言文字,唤醒国人”、“鼓励民气”,又不愿放弃消遣的文学观的矛盾思想。作者不理解现实主义对于创作的意义,既没有生活经验,只好杜撰事实,因此作品缺乏真实性。虽披上了“国难”的外衣,精神上仍与过去的作品一体,多“滥调与空想”。技巧也粗劣, “大部分是连新闻通信都不如”。作品中所体现的阶级意识,大多是封建性和资产阶级的要素相掺杂,因而,也就“为封建余孽以及部分的小市民层所狂热欢迎”。徐卓呆的《往那里逃》,写熊生先一家逃难的经过,反映出小市民在上海事变中的生活及对事变的认识,是“国难小说”的代表作。手法也“简明易解”、“饶有兴趣”,颇能吸引小市民层的读者。其他如顾明道的《为谁牺牲》,是内容不真实的所谓哀情小说。程瞻庐的《疑云》,故事奇巧,描写呆笨。文章对上海事变期间鸳鸯蝴蝶派总体特征的评析,是有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的。 ☚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论武侠小说 ☛ 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现代评论文。阿英作。刊载于《现代中国文学论》,上海合众书店1933年6月出版。文章指出在“一·二八”上海事变期间,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创作非常努力。为封建余孽以及部分小市民层所欢迎的作家差不多全部在各大小报纸上大做其“国难小说”。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封建余孽以及部分小市民对这一伟大事变的认识和在这一时期的全部生活观点。张恨水的《弯弓集》只是没落的封建意识的反映,并杂有资产阶级思想,仍是披上困难外衣的鸳鸯蝴蝶,描写缺乏真实性,技术上连新闻通讯都不如。徐卓呆的《往哪里逃》是这一事变中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充分证明了封建余孽以及部分小市民的没落、悲哀以及到处碰壁的生活和情感。作者认为,他们的作品所以受到小市民的欢迎是因为文字简明有趣,而且人物事件是读者所熟悉的。本文反映了进入30年代后,新文学界对鸳鸯蝴蝶派的一种态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