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上位性效应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上位性效应epistatic effect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外不同位点的基因相互影响引起的效应。一般任何数量性状的基因型值(G)可表示为G=m+D+H+I,其中m为群体平均数,D为加性效应,H为显性效应,I表示上位性效应,环境影响未考虑。上位性效应本身,可分为三类: ❶不同位点的加性之间的互作,如d×d; 上位性效应计算
表中IBC=B与C上位性效应,Gc=C位点基因型值,GB=B位点基因型值 以离群体平均数的偏差表示的纯合和杂合完全显性的基因型值等于〔2q(d-ph)+d(q-p)+h(1-2pq)〕,简化2dq2,纯合隐性的为-2dp(1+q)(见显性效应,加性效应)。如是各基因型值为纯合和杂合的B的GB=0.84×0.09=0.0756,bb的GB=0.84×(-0.91)=-0.7644。纯合和杂合的C的GC=1.91×0.16=0.3056;cc的GC=1.91×(-0.84)=-1.6044。B与C的上位效应(IBC)=0.3956-0.3812=0.0144。 在有K个位点的非等位基因互作时,根据马瑟(K.Mather)的符号,以(d)代表基因的总加性效应,以(h)代表基因的总显性效应,以(i)、(j)和(I)分别代表上述三种总的互作效应。 当已取得 ![]() ![]() ![]() ![]() ![]() ![]() 在特殊配合力中,有一部分是由显性互作的上位性效应造成的。格里芬(B.Griffing )1956年指出,在人工选择的性状与自然选择有冲突时,能发生一种互相抵消的作用。上位效应也会起到类似自然选择所起的这种作用,使人工选择的效果降低。除了基因平均效应外,加性与加性的互作效应也是重要的。但如果遗传力是从选择进展的第一代、亲子或半同胞协方差所求得,则其中的上位效应不能忽视,因为它会使长期选择的预期值估计严重偏高。像粮食、牛奶产量和鸡的产卵数之类的复杂性状,无法运用这样的基因频率和效应来分析。一般认为,虽然这类复杂性状也是由有关基因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的总和所构成的,但上位性效应很小。 上位性效应epistatic effect又称异位显性效应。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效果之一。指影响同一性状的两个非等位基因在一起时,只有其中一个基因可以显示其表型效应,另一基因的作用受该基因的阻碍而不能表达。由显性上位基因,或隐性上位基因决定,有时也受非等位的一对杂合基因型作用的影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