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魏吴江淮之战
东汉末年,北方的曹操和南方的孙权为争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江淮地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史称魏吴江淮之战。公元200年,曹操的势力达到江淮地区,占据江淮腹地的古城合肥,遂把扬州州治从历阳(今和县)迁到合肥,任命刘馥为刺史。在刘馥的精心治理下,周围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秩序稳定,合肥城得以修缮加固,为后来曹操抗击孙权,固守江淮打下了基础。
公元208年赤壁战后,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孙权见曹操新败,力图占据江淮,以为攻守之便,遂于同年12月亲率10万大军围攻合肥,拉开了魏吴江淮之争的序幕。由于曹军早有防备,城内屯集了大量的战备物资,孙权指挥大军围攻100多天,毫无进展。曹操又及时派出大批援军南下,孙权恐遭内外夹击,主动撤回江东。
公元212年,曹操亲率40万大军南下攻击孙权,连破孙权在江北的几个据点,直逼长江边。孙权在濡须口(今裕溪口)两岸建立坞壁,进可以上岸拒敌,退可以临江固守,双方相持一个多月不分胜负。曹操见孙权治军有方,军队、舟船、器杖非常整齐,训练有素,估计无取胜的把握,只得撤军北归。两年后的5月,孙权采纳吕蒙的建议,统军渡过长江,一举攻占曹军在江淮的军事重镇皖城(今潜山),俘获太守朱光及男女数万口。曹操闻讯震怒,率军抵合肥,意欲再次兴师问罪,终因孙权势力正盛,恐旷日持久难以取胜,而西南刘备已拥有荆、益二州,日见坐大,只好改变策略,令张辽、乐进、李典镇守合肥,暂取守势,集中兵力进攻汉中。
公元215年3月,曹操从张鲁手中夺取汉中,对刘备形成巨大威胁,刘备在诸葛亮的谋划下,重申与东吴联盟,许诺将湘水以东的半壁荆州送还东吴,若东吴能乘机进攻合肥,迫使曹操撤军,将归还荆州全境。孙权也认为这是扩展自己势力的大好时机,就亲率10万大军进围合肥。这时合肥城内仅7000曹军,两军力量悬殊。智勇双全的张辽决定主动出击,以攻为守,给敌人一个下马威。他募集800勇士直逼孙权营垒,在重重围困之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大大增强了曹军守城的勇气。吴军连续攻城十多天,毫无进展,孙权只好下令撤军,当孙权率军行至逍遥津北岸时,张辽、李典各率一军冲杀过来。孙权猝不及防,大惊失色,后在大将凌统的护卫下拼命突围。他纵马飞奔,想从小师桥(津桥)上通过,不料桥已断,而后面追兵将至。牙将谷利见情势紧急,大呼:“主公可约马退后,再纵马向前,跳过桥去。”孙权忙勒马退后三丈,然后加鞭纵马,一跃而过断桥,后被津南将士迎住,方才脱险。孙权损兵折将,狼狈而逃,很长时间不敢再犯合肥。这就是历史上被传为美谈的“张辽威震逍遥津”。
次年,曹操再次进军居巢(今巢县),孙权退保濡须口,双方僵持不下,各守险要,形成孙、曹南北对峙的局面。这时期,刘备在益州也站稳脚跟,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