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棕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棕壤yellow-brown soil

北亚热带湿润区具有明显的淋溶粘化和弱富铝化特征的地带性土壤。中国的黄棕壤于1957年由马溶之定名。在此以前曾称棕壤、灰棕壤、灰棕色粘盘壤、棕色森林土、黄褐土等。1978年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黄棕壤(土类)下设黄棕壤、黄褐土和黄刚土三个亚类,其中把非石灰质基岩上发育的及长江下游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称黄棕壤; 长江中游鄂、豫丘岗阶地及汉中盆地黄土母质上发育的称黄褐土; 耕作熟化的黄棕壤称为黄刚土。有的把第四纪下蜀黄土发育的称为粘盘黄棕壤或黄褐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根据土壤水分状况把黄棕壤和黄褐土分为两个独立土类。按1975年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黄棕壤大致相当于湿润淋溶土及不饱和淡色始成土,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1988)中的淋溶土集合土类和不饱和始成土单元。黄棕壤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主要在苏、皖及鄂北丘岗山地,是棕壤与黄壤或红壤之间过渡带的土壤; 在苏、浙、皖、闽、湘、赣、鄂、陕南、川、滇、黔、桂及西藏山南的山地土壤垂直带中也有分布,山地黄棕壤分布在山地黄壤带之上,其上为山地棕壤或山地草甸土。
形成条件 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影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温和湿润,6月进入梅雨季节,连续阴雨; 夏季炎热,7月平均气温28℃左右,降雨集中,多暴雨; 秋季晴朗少雨; 冬季长达4个月,但寒冷时间较短。年均温14.5~16.4℃,≥10℃积温为4500~5000℃,无霜期220~250天,年降水量800~1300毫米,东部多于西部,干燥度0.5~1.0。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麻栎、栓皮栎、白栎、枫杨、槭属、水青冈、黄檀、茅栗等),杂生着常绿阔叶树(青冈栎、石楠、冬青、女贞、紫金楠、山胡椒等)及针叶树(马尾松、黑松、杉木等)。次生林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毛竹等,具有暖温带和中亚热带植被的过渡特点。地形多为丘陵岗地,中、低山地上为山地黄棕壤。成土母质为不同种类的岩石风化物,丘岗地一般为第四纪深厚的下蜀黄土,质地较粘重。地下水位深,不影响土壤形成。
成土过程 黄棕壤的形成受淋溶,粘化及弱富铝化作用的影响。水分和热量较充沛,土壤中原生铝硅酸盐矿物的风化转变较明显,产生大量粘土矿物,水云母较多,有的经脱钾变成蛭石,有的产生高岭石。粘粒和铁锰氧化物胶体向土体中、下部淋移淀积,产生粘化层(见图)。土壤中无游离碳酸盐,强烈的淋溶作用使大量盐基淋失,土壤呈酸性。部分硅酸淋失,具有铁、铝轻度富集的特征。铁、锰以胶膜或结核形式分布于土体的中、下部,土壤呈现黄棕色或棕色。在林下地表有薄层凋落物,有机质分解较快,土壤腐殖质积累不多。发育于下蜀黄土母质上的黄棕壤一般有母质残遗粘盘,更加重了土壤粘重、滞水、透气差的特征。


不同母质黄棕壤剖面的粘粒分布
1.花岗岩;2.安山岩;3.辉长岩;4.千枚岩;5.下蜀黄土


基本性状
剖面形态 林地黄棕壤的剖面构型为O—A—Bt—C。土表有不连续的薄层半分解残落物层,下为暗灰棕色腐殖质层,厚约10~20厘米,粒状至团粒结构,较疏松;粘化层是黄棕壤的诊断土层,棕色至红棕色,厚度40~80厘米,质地粘重,棱块状和块状结构,结构表面有棕色或暗棕色胶膜。可见铁锰结核,发育在下蜀黄土母质上的黄棕壤铁锰结核尤多;母质层为基岩风化物者仍保留岩石颜色;而黄土母质为黄棕至红棕色,大块状结构表面有大量暗棕至红棕色胶膜,或出现灰色网纹,有的存在残遗石灰结核。
理化性质 ❶表层腐殖质含量一般为20~30克/千克(林地更多),向下部明显减少。胡敏酸与富啡酸的比值林地小于1,耕地一般大于1。
❷质地为粘壤土至壤粘土,酸性岩发育的黄棕壤质地较轻(粉砂壤土至壤土)。
❸酸性至微酸性反应,pH4~6,由南往北逐渐升高;淮南地区下蜀黄土发育的黄棕壤下部呈中性反应,可超过pH7.0~7.3。黄棕壤的盐基饱和度一般在40%以上,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可达70%,由上部向下部增加。
❹土体中的游离铁、铝、锰及铁锰结核由北往南逐渐增多,分布部位加深,铁游离度也随之增加。
❺粘土矿物主要是水云母、蛭石和高岭石。粘化层粘粒含量超过30%,其粘粒含量与土层粘粒含量之比值≥1.2,粘粒的硅铁铝率为2.1~2.5,硅铝率为2.5~3.3,细土部分阳离子交换量与粘粒的比值≥0.40(表)。
❻黄棕壤水分状况随母质类型而不同,酸性岩及砂岩发育的土壤质地较粗,水分供应较好,粘质下蜀黄土发育的土壤透水不良,供水性较差。
亚类 黄棕壤按其成土过程的特点分成普通黄棕壤、粘盘黄棕壤。漂白黄棕壤及暗黄棕壤等亚类,其基本化学性质。
普通黄棕壤 分布于丘陵及低山的各种基岩残积物及坡积物上砂壤土。粒状-碎块状结构,较疏松;淀积层较紧实,壤土或粘壤土,核状-块状结构,有胶膜及铁锰结核。
粘盘黄棕壤 分布于下蜀黄土母质上,土层深厚,土质粘重。灰棕或黄棕色,粉砂壤土至粘壤土,有铁锰斑和结核。大约在1~2米以下有粘盘层,呈黄棕至褐棕色,粘紧的棱块状结构,结构面上多胶膜,多铁锰结核,厚度约2米。其下为灰白-黄棕杂色斑纹层,有时可见石灰质砂姜体。粘粒含量上部约230~360克/公斤,粘盘层可达430~540克/千克,粘土矿物除水云母,蛭石和高岭石以外,还有绿泥石及蒙脱石。
漂白黄棕壤 分布于安徽、鄂北及豫南的丘陵岗地,淀积层上部有漂白层,淀积层深度位于125厘米之下。无粘盘层,土壤盐基饱和度超过35%。
暗黄棕壤 分布在华东、华中及西南山地垂直带中,海拔1100~2700米,介于山地黄壤与山地棕壤或山地草甸土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残积物或坡积物母质,土体层厚度40~60厘米,表层暗灰黄至暗棕色,有机质可达60~140克/千克,C/N为13~15,质地较粗;淀积层为浅黄或黄棕色,砂壤土至壤土,粘粒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并有较多水云母、蛭石和绿泥石,少量针铁矿及蒙脱石。

黄棕壤的理化性质(江苏南京东善桥,玢岩母质)

深 度
(cm)
pH有机质
(g/kg)
阳离子交换量
[cmol(+)/kg]
粘粒分子率粘粒含量(%)
SiO2/Al2O3SiO2/R2O3<0.001mm<0.01mm
0~145.9122.727.2918.145.7
14~32
32~50
50~70
5.16
5.14
5.35
10.1
7.1
5.6
35.91
31.95
30.62
3.38
3.40
3.42
2.49
2.46
2.47
31.8
25.1
24.7
45.7
47.3
44.8

据徐礼煜、张俊民资料:《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探讨》,1992,160~170。
农业利用 黄棕壤肥力较高,地处中亚热带和暖温带之间,水热条件较好,适于发展农业及经济林木。目前,许多丘岗地区开辟水田种稻,成为水稻土;旱地种植麦类、油菜、棉花、大豆、甘薯等,也是茶、桑、桃等经济植物的重要产区。在丘陵山地则盛产杉木、黑松、马尾松、栓皮栎等。南部有毛竹、茶、柑橘、油桐,北部有板栗、苹果、梨等。因土壤较粘重,粘化层透水困难,雨后土壤滞水,影响林木果树根系伸展。甚至有烂根现象,壮龄树长势缓慢,故植树要深挖土。山区森林大量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尤以大别山、茅山丘陵为甚,土壤肥力下降。要注意造林、保持水土,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引种优质适生果树及经济作物。对农田要增施有机肥料,实行秸秆回田,种植绿肥,提高地力。丘岗地区夏季有旱害,都依靠塘坝提供水源,不少地区已建起大、中、小型水库,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发展了灌溉面积。

黄棕壤yellowbrown soil

北亚热带湿润地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弱度富铝化与黏化特征明显的黄棕色土壤。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低山丘陵地区,陕西南部、河南西南部以及南方和西南诸省区的山地垂直带中也有分布。其成土过程兼有残积黏化和淀积黏化的特征,脱钙淋溶、黏化和弱富铝化等作用交错进行。A层腐殖质含量较高,呈暗棕色;B层黄棕色,黏粒的硅铝率为2.5左右;C层颜色浅于B层,质地轻于B层,多含有较多石砾。土壤性状常因母质不同而呈现较大差异。由石质母岩发育的土壤以高岭石较多,水云母较少,质地轻,盐基饱和度和pH值均较低;而下蜀黄土发育的土壤,则以蒙脱石、水云母为主,仅含少量高岭石,交换性盐基以钙、镁为主,盐基饱和度一般为50%~70%,pH6.5左右。同是黄土母质和同一纬度分布,东、西部土壤性状的差异也较大,东部南京地区,表土pH5~6,硅铝率2.0~2.2;西部鄂北地区,表土pH6.5~7.0,硅铝率2.9~3.4。黄棕壤自然肥力中等,适宜种经济林和果、桑、茶等,但需加强水土保持。

黄棕壤

形成于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或针叶混交林下的土壤。剖面分4层:枯枝落叶层(A0)、腐殖质层(A)、淀积层(B)、母质层。一般有机质含量2%~3%,腐殖质层10~20 cm。盐基饱和度多在40%以上,pH值5~6.7。中国将黄棕壤分为6个亚类:黄棕壤、黏盘黄棕壤、黄褐土、暗黄棕壤、白浆黄棕壤、黄棕壤性土。

黄棕壤

棕壤和黄壤间过渡土壤类型。发育于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下。中国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抵沿海,西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广大地区。表土层呈灰棕色,心土呈黄棕色,有明显粘粒淀积,底土为紧实粘土层。全剖面呈微酸性到酸性反应。自然肥力较高,为中国重要农业基地。

黄棕壤

黄棕壤

属淋溶土纲。是在甘肃省南部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形成的山地土壤。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和康县南部海拔1400米以下的浅山、河谷地区。该区年平均气温15.5℃左右,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10℃的积温为3 200~ 4 900℃, 最冷月平均气温0.7~4.4℃,无霜期230~260天。全省共有209.66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0. 31%。其中,耕地面积47.38万亩。是甘肃土壤南北、垂直分布的起点土壤,也是省内唯一的亚热带土壤资源, 是经济林特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栽培的植物有油桐、乌柏、茶叶、桔柑、棕榈、杜仲等), 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土壤母质以变灰岩、花岗岩、片麻岩风化残积、坡积物和第四纪黄土为主,其次为泥质岩、灰岩等的风化物和河流冲积物。由于分布区内,气候温暖,有利于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转化,促进了植物养分的积累,土壤表层保肥性能良好, 土壤阳离子代换量一般在12~30毫克当量之间, PH值一般在5.5~6.5之间, 表层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03%, 质地较重, 粒状和粒块状结构。黄棕壤土类划分为黄棕壤和黄棕壤性土2个亚类和6个土属。对黄棕壤的改良利用:应坚持因地制宜,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兴修水平梯田,增加防旱抗旱能力。当土壤养分供不应求时,应降低复种指数,采取秸秆还田、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 增加土壤养分, 改变土壤的结构。

☚ 栗钙土   棕壤 ☛
黄棕壤

黄棕壤

土类名。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森林下发育而成的土壤。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干枚岩和砂页岩风化物。分布范围大致为:长江流域北半部,西起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到长江下游,北起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南至长江干流。表层灰棕色,富含腐殖质,心土层呈黄棕色,有明显的粘粒淀积。结构为棱块状,有暗棕色胶膜和雏形铁锰结核,底土为棕色粘土层,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自然肥力较高,所在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开发利用也较早,都已耕垦为农田和果园、茶园。

☚ 黄壤   紫色土 ☛
000008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