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饷加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饷加派 三饷加派Sanxiang jiapai明末为筹集抵御后金入侵和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在田赋之外又增收三项赋税。三饷加派始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当时明政府因向辽东用兵,军饷骤增300万两,于是按万历六年《会计录》全国垦田700余万亩每亩加派“辽饷”三厘五毫;第二年每亩又加征三厘五毫;第三年,再加二厘。每亩共加征白银九厘。通过加派辽饷,每年政府“增赋五百二十万(两)”。(《明史食货志》)崇祯三年(1630),又在九厘之外每亩再加三厘。崇祯十年,为镇压农民起义,增兵12万,兵部尚书杨嗣昌请加派“剿饷”,得银280万两。崇祯十二年,明政府决定练兵23万,于是又加派“练饷” 730万两。三饷加派给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也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 萨尔浒之战 明代小说 ☛ 三饷加派 三饷加派明末在田赋上加征的辽饷、剿饷和练饷的总称。辽饷是用于辽东方面连年所耗的军费。万历四十六年( 1618 ),辽东军饷骤增,明政权便加征辽饷银200余万两。其后多次加征。崇祯末年,增到900万两。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加征的军饷。崇祯十年( 1637 )增派剿饷,先后加征,增赋银330万两。崇祯十二年,为增练军队,又加派练饷,每亩增征银一分,共加征赋银730万两。三饷合计,加征赋银约2 000万两。均系按亩摊派,因粮输饷。为明末人民极重负担。 ☚ 火耗 辽饷 ☛ 三饷加派 三饷加派三饷,指辽饷、剿饷、练饷。明末在正税之外的田赋加征。明代加派始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 为建造朝清宫而加赋100万两。而最重的加派为明末的三饷。辽饷,用于辽东所需的兵费。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 (1550年) 俺答 (明代鞑靼酋长) 犯京师。三十年,京边岁用至595万。户部尚书孙应奎乃议于南畿、浙江等州县增赋120万。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辽东军饷骤增300万两,宫内虽有积储,不肯拨发,于是援御倭例,每亩加派3厘5毫,共增赋银200多万两。四十七年又加3厘5毫。四十八年再加二厘。前后共加九厘,共增赋银520万两,遂为定额。只有畿内八府及贵州不加。清人称此为“九厘银”。明毅宗崇祯二年(1629年) 又以军饷不足,议于每亩加派9厘之外再加3厘。于是增赋165万两。除嘉靖加派外,总名辽饷。到崇祯末年,据御史郝晋说,辽饷增到900万两。剿饷,明末为镇压农民起义所用的军饷。崇祯十年 (1637年) 兵部尚书杨嗣昌拟议增征剿灭农民起义的兵饷。政府下令全国“因粮输饷”,即照旧粮额每亩加征6合,每石折征银八钱,又另加征银1分4厘9丝,以一年为期,名为剿饷,加派增赋333万两。一年以后,并未取消。练饷,明末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的军饷。崇祯十二年 (1639年),为平息内忧外患,增练边兵 (正规军) 73万,及加练乡兵,以“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加征银三四钱,稍抑兼并”为名,加征田赋每亩练饷银1分,共增赋730万两。三饷合计为2000万两,为明末人民的沉重负担。清初虽明令废除明末一切加派,但辽饷即9厘地亩银,仍被并入田赋正项征收。 ☚ 折变 徭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