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苏1918—1981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 三苏 三苏北宋散文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之合称。三人俱为“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员,洵称老苏、轼称大苏、辙称小苏。其中苏轼更兼擅诗、词、书、画,对后世俱有甚大影响,在三人之中成就最高。 ☚ 苏梅 苏黄 ☛ 三苏 三苏是指苏洵(1009—1066),字明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别号东 坡居士;苏辙(1039—1112),字子由,同叔。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三人同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人称“三苏”。三苏是宋代眉州眉山 人。
苏洵自幼聪明过人,又能勤奋读书,因而很有才华。苏洵自认“视同列者皆不胜 己,以为遇时得位当不鲁莽。”然而现实却与他作对。苏洵首次参加科举就落榜了,结 果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以后又两次入京谋求官职,但都没有成功。这并非由于苏 洵缺乏真才实学,而是苏洵的才能难于被人认识。苏洵的文章就受到文学家欧家修的 推荐,流传于京都。此后,只授予了文安县主簿,令与项城县令姚闢同修孔书。苏洵文 才过人,终生都未得到重用。目前保存的苏洵作品,有诗40余篇,散文近百篇。苏洵 的诗,并无造诣,往往缺乏诗味。而散文却是光彩夺目,独具特色,颇有创新立异的风 格。人们经常以苏洵散文作为典范。 苏洵的文学理论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于后世都有重大的影响。苏洵的文学理论 认为,文章既要有思想性,也应当有独立的艺术性。但文章最重要的是应用价值。所 以,苏洵的文章往往具有独特的思想性。他不但继承了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 且对利和义、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长和短、大和小之间的辩证关系都有独到的见 解,并能巧妙地用于实践之中,增强了文章的价值和风格。苏洵的文学理论还强调,文 章要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不能因袭前人,死搬硬套。另外苏洵也强调,文章要有真实 的感情和独立的风格,因而在行文之前要有兴到神来的意境,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文 学素养。苏洵的这些文学理论,虽然今天已经是一般写作常识,但在当时却有重要的 意义。 苏轼,号东坡,是苏洵的长子。苏轼7岁读书,8岁入乡学。12岁前因父亲游学四 方,由母亲教读诗书。苏轼十分聪明,领会甚快,每次都能复述要点。12岁后,父亲因 奔丧返家,又接受了父亲的教育。20岁时,苏轼、苏辙双双参加礼部会试,一起中了进 士。22岁时,父子三人则离蜀去汴京谋取官职。苏轼任过多种官职。但由于苏轼“赋 性刚拙,议论不随,”“不善俯仰”,所以屡受打击。苏轼不仅曾被捕下狱,而且多次派出 任地方官,最后被流放到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年)才被大赦。第二年即病死于常 州。 苏轼一生写诗2700多首,写词340多首。苏轼不仅是诗人、词人、散文家,而且也 是书法家、画家。苏轼的文学创作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是宋代 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之一。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是赋的代表 作,而他作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把词的题材扩大到新的领域,开创了新的意 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的许多句子,至今尚被人们使用。苏轼的记事文《蜀盐说》则是四川井盐发 展史中的重要资料之一。苏轼的书法也堪称一绝。苏轼既是唐宋四大家之一,也是北 宋四大书法名家的代表。苏轼善写草书,他写的《赤壁赋》是当今名帖之一。苏轼也是 有名的画家,善画墨竹,是湖洲竹派的中坚人物。苏轼也喜画枯木怪石。在我国历史 上,像苏轼这样多才多艺的人物也是不多的。 苏辙是苏轼之弟。苏辙少年时,以父兄为师,学得不少知识。苏辙博览群书,知识 广泛,也颇具才华。嘉祐六年(1061年)在参加制科举考试时,苏辙偶染小病。韩琦就 向仁宗奏请说:“今岁制科,惟苏轼、苏辙最有声望。惟辙偶病,望欲展限。”经仁宗批 准,这次制科考试比常例(八月中旬)晚了二十日。并且从此以后,宋代的制科考试都 改在九月。由此可知苏辙的才气与名声。但苏辙在性格上不像苏轼那样锋芒毕露,所 以能从中书舍人逐渐做到尚书右丞,其职位比其兄苏轼还高。但在封建社会中,苏辙 也受到父兄的牵连,屡被削官流放。58岁时被流放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县),第二年又 被移往广西境内。直到61岁时,才遇大赦回到中原。于公元1104年定居于河南颖昌 (今河南许昌),直到逝世。 苏辙与苏轼的关系极为密切。《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 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自古罕见。”虽然苏辙的文学成就远不及苏轼, 但在散文写作上仍颇有特色。苏轼在评论时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 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人,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 气,终不可没。”但在苏轼多才多艺的光芒之下,终究难于显现出来。 苏过(1072—1123),字叔党。苏过是苏轼的幼子。在父亲的教养下,苏过不仅诗 词赋文样样擅长,而且书法、绘画颇有造诣,深见其父的才气。但苏过却失去了发挥这 些才能的环境。他自幼就随父亲过着游宦生活。7岁时,苏轼入狱,苏过母子失去生活 来源。苏过又过着贫困而被人歧视的生活。这些艰苦的生活磨练了苏过的志向。此 后,苏过就一直跟随父亲过着流放生活,在海南岛生活了较长时间。苏过一生写有大 量的诗词赋文,文章的才气、见解都不同凡响。这些作品收集在《斜川集》中。据《宋 史》记载,该文集共有20卷。现今只保存了6卷。苏轼去世时,苏过已经29岁了,大 好的青春年华都在随父的漂泊中度过。其后,又被蔡京所作的元祐旧臣子弟不得在京 为官的禁令断绝了仕途。其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苏过在历史上的记载就 较少。有人认为,如果苏过不是生不逢时,其名气也不在其父之下。 苏氏之家,三代之中就有四位著名文学家,并且留下了大量的诗词赋文,其中一 些作品已成为千古传诵之佳作,可见苏氏家学的严谨。苏氏文章不仅文学理论一脉相 承,而且在风格上也有众多的共同之点,从而成为苏氏家学的特征。这为巴蜀文化写 下了壮丽的一笔。目前,眉山县苏氏故居已建成“三苏祠”,以纪念宋代的著名文学家 苏氏父子。 三苏 三苏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的合称。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并称,盖指其散文而言。在北宋古文运动中,他们俱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崇尚自然流畅、气势纵放的文风,并取得了卓越的创作成就,故皆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的贡献尤大,他才华超群,又转益多师,其文章评史论政、叙事记游、书札序跋,无不染指,均达到“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俊辩痛快,无复滞碍”(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东坡文”)的境地。苏轼、苏辙都有赋作流传于今,而以轼赋为优。轼赋的基本特色是骈散参错,散文气势浓烈,“笔力矫变,有意摆脱隋唐五季蹊径。以四六观之,则独辟异境;以古文观之,则故是本色。”(孙梅《四六丛话》)压卷之作系《前赤壁赋》。苏洵有《嘉祐集》、苏轼有《苏东坡集》等、苏辙有《栾城集》。 ☚ 几社 三张 ☛ 三苏 366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祐年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三人声名大振。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的称号由此而来。他们积极参加并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三苏”当中尤以苏轼成就为最大,不仅在散文上造诣颇高,而且在诗、词、书法、绘画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和地位。 ☚ 唐宋八大家 江西诗派 ☛ 三苏 三苏宋书法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的合称。苏洵工书法,气韵有余;苏辙善书,瘦劲可喜;苏轼有“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人”之誉。父子三人造诣均深,时人称为三苏。 ☚ 二王 书法四大家 ☛ 三苏 三苏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的并称。仁宗嘉祐初年,苏洵带着儿子苏轼、苏辙来到东京(今河南开封),把儿子作品呈于欧阳修。欧阳修看后大为赞赏,于是他们的文章很快流传于世。三人同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之中。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条记载: “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之名由此而来。苏氏父子都积极参加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散文创作上有很高成就。但三苏各有所长,苏洵长于议论,苏辙长于记叙,苏轼则众体兼备,成就最高,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均有重要地位。“三苏” 的散文在文学上影响很大。 ☚ 三王 三曹 ☛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子苏轼、苏辙。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条:“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 三苏即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皆工散文,雄健流畅是共同风格。苏洵以议论擅长,苏辙以记叙取胜,苏轼在诗、词、文方面俱以明白畅达著称。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日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 欧苏 苏门六君子 ☛ 三苏san suThree Sus (men of letters Su Xun and his two sons Su Shi,Su Zhe of the Song Dynast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