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自然资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自然资源

三 自然资源

合肥市属江淮丘陵地区,市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冲起伏,西部的大蜀山海拔282米,为市区最高点。大蜀山周围和西端三十岗一带海拔40~100米。东南方向的南淝河沿岸地带,海拔在20米以下。其余大部分地区属低矮垄岗地带,海拔20~40米。
合肥境内的山脉属于大别山余脉。肥东县境内有平顶山、白马山、龙泉山、浮槎山,长丰县境内有舜耕山,肥西县境内有紫蓬山(李陵山)、圆洞山、大潜山等。
合肥境内的河流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分水岭以北属淮河水系,有瓦埠湖、高塘湖、池河、沛河等。分水岭以南属长江水系,南淝河、派河等注入巢湖。
合肥市属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7℃,无霜期245天。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蒸发量1514.7毫米。年平均日照2218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气压1012.4毫巴。年平均风速2.6米/秒,风向以东北偏东风及南风为最多。暴雨以6~8月为最多,夏秋两季时有干旱。
合肥市耕地面积408.5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5%;水面114万亩,占10.5%;林地31.56万亩,占2.9%。
合肥水资源丰富,年平均径流量21亿立方米。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由淠史杭总干渠引水。董铺水库截南淝河建成,位于市区西北部,是合肥市最大的水库,面积4.56万亩,防洪库容量2.45亿立方米。3县1郊有中、小水库455座,总库容量9.2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82.47万亩。市区地下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老城区及河漫滩处的上层滞水和潜水;一级阶地及古南淝河二级阶地中的粉细沙层层间孔隙水;下覆岩孔隙性及裂隙性含水。
合肥生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主要有:猪、牛、羊、兔、鸡、鸭、鹅、鱼、虾、鳖、蜜蜂、蚕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黄鼠狼、野兔、野鸭、鸳鸯、斑鸠等。植物资源主要有:水稻、麦类、豆类、棉花、油菜籽、烟、芝麻、花生、蔬菜、西瓜、葡萄、桃、松、槐、桑、杉、楝、椿等。
合肥市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英石、石灰石、白云石、铁矿石、磷矿石、大理石、花岗石、石棉、石墨、瓷土等。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 ☛

三 自然资源

三 自然资源

蚌埠市属淮北中南部砂姜黑土平原亚区。可分为低山残丘和平原两大地貌单元。淮河以北为冲积平原,以南是丘陵边缘。整个地形呈南高北低,地面标高为海拔17.5—24米。我国第三大河流淮河流经境内147公里。五河县的沱湖为淮河以北安徽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泊。整个地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2℃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02毫米;无霜期200天左右。在全市总面积中,平原(含洼地和圩区)4,892平方公里,占84.2%;丘陵448平方公里,占7.57%;山地62平方公里,占1.04%。全市有耕地446万多亩。林地99.3万亩,水面55万亩,园地32万亩,草地近2万亩。适宜于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全市有农作物品种近500种,蔬菜80多个品种,林木400多种,水产品36种。盛产粮、油、棉、丝、果、烟、药、麻、猪、牛、羊、禽、蛋、蔬菜、鱼、鳖、蟹、虾等。其中淮河银鱼、怀远石榴、固镇黄牛和花生、五河螃蟹及芦笋、薄荷等享誉四方,驰名中外。
境内主要矿产资源有花岗岩、石灰岩、大理石、磷、铁、铅、锌、金、煤等,其中花岗岩、石灰岩、金等有着较高的开采价值。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四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 ☛

三 自然资源

三 自然资源

宜人的气候 芜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5.7—16.0℃,夏季各地平均极端最高温在37.3—37.9℃,冬季各地平均极端气温在-7至-9℃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000小时左右,无霜期为240天左右,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左右。
复杂的地貌 芜湖市处于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的过渡区,地貌形态复杂。平原、岗地、丘陵、低山、沟壑起伏相连,变化多端。平原圩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49.8%,岗地和丘陵占26.7%,低山占21.4%。境内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流经境内除浩淼的长江之外,还有青弋江、水阳江、漳河、获港河等河流,为本市提供了丰富的地表水资源。龙窝湖、黑沙湖、硅潭湖等湖泊如明珠镶嵌其中。河湖与圩田错落有致,构成了江南泽国鱼米之乡的秀丽风光。
丰富的资源 芜湖市所辖3县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其中曾为贡品的“奎湖糯”米质精良,优质米“南陵尖”、“小麻籼”闻名遐迩,近年来黑米类的“香血糯”、“紫血糯”大受青睐。境内可养水面1.9万公顷,主要鱼类有青、草、鲢、鲤、鳝、虾、鳖、蟹等。长江出产的鲥鱼和刀鱼属名贵鱼类。鸭、鹅家禽量大种优。各种经济作物蚕桑、烟叶、花生、苎麻、草莓、菱、藕、荠等产量颇甚。中药材资源1500余种,隶属312科,主要品种有丹皮、明党参、桔梗、延胡索、龟板、绞股兰等,其中南陵县丫山风丹驰名中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2%,经济林木松、枫、竹、杉等种类繁多。野生动物陆栖脊椎动物近300种,列为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的有扬子鳄、白鳍豚、白鲟、中华鲟、梅花鹿、华南虎、白鹤、白颈长尾雉等12种。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有近40种,主要有铁、铜、铅、锌、钾、锑、煤、硫、大理石、黄砂等,其中芜湖、南陵两县的优质黄砂开采量极大,供不应求。繁昌县的大理石以质地坚硬、色泽如墨而引起国内外建筑装饰业的注目。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 ☛

三 自然资源

三 自然资源

马鞍山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极为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铁、硫、磷、铜、金、高岭土、白云石、石灰石等20多种。其中铁矿石储量达16.5亿吨,远景储量超过30亿吨,占全省铁矿保有储量的60%;硫矿总储量2.62亿吨,约占全省总量的55%;磷矿储量1500万吨,占全省储量的一半以上。焦化副产品等再生资源每年有30万吨,综合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马鞍山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的腹地。全市现有耕地80万亩,水面50万亩,宜林山场24万亩。除盛产优质大米、棉花、油料等农副产品外,还有水产、畜禽、瓜果、蔬菜、林木等,是螃蟹、鲥鱼等名珍水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四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 ☛

三 自然资源

三 自然资源

辖境属沿江丘陵平原,北部为临江冲击平原,南部及东南部为被剥蚀的低山区,中部以剥蚀丘陵为主,低山及丘陵主要呈北东走向;境内天门山最高,海拔577米;市区南部的铜官山,海拔493.1米,连绵10余公里。境内水系均属长江水系,长江由西南而北再东折,流经辖境55公里;支流众多,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30天,日照2000—205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70毫米;年平均气温16.2℃;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铜陵资源丰富,素有“铜陵虽小,八宝俱全”美称。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可观,已发现的矿产地有115处。
铜陵素以产铜著称于世,已发现铜矿35处,其中有大型铜矿床1处,中型8处,累计探明储量360.4万吨,保有储量292.7万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70%以上。
硫铁矿也是该市主要优势矿产,已查明矿产地17处,其中大型硫铁矿床2处,中型3处,累计探明储量19484.6万吨,保有储量18987.2万吨,占全省总储量的50%左右。保有储量中,单独硫铁矿石占97%,伴生硫矿石占3%。
全市石灰岩矿分布范围广泛,蕴藏量极其丰富,品位高,已查明矿产地6处,其中大型2处,中型2处,储量约10亿吨;冶金、化工、建材等各种用途石灰岩均有,以生产水泥用石灰岩最多,质量最好,探明储量86898万吨,保有储量86859万吨。
黄金生产前景可观,已发现金矿产地12处,其中单金矿床3处,伴生金矿床9处;单金矿床中,有中型矿床2处;伴生金矿床中,有大型矿床2处,中型3处。
此外,还有铁、铜、锌、锰、白银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磷、硅灰石、膨润土、珍珠岩、玛瑙、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并伴生有钴、铋、镍、钒、镉、镓、钼、锗、硒等稀有金属和元素。
铜陵地形齐备,兼有洲圩平原、丘陵岗地和湖泊沙滩,适宜于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现有耕地面积37.15万亩,其中市区9.25万亩;有林地面积27.4万亩,其中市区4.2万亩;草场(地)34万亩;水面总面积25.7万亩,其中市区2.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6.52万亩,其中市区1.13万亩。
农业生产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山芋等。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其中苎麻、生姜、大蒜、汀豆等久负盛名。
水产资源丰富,凡长江中下游水域及内河、湖泊出产的鱼类品种应有尽有,其中鲥鱼、鲟鱼、鳗鱼、鳜鱼等最为名贵。此外,还盛产龟、鳖、螃蟹、虾、蚌等。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扬子鳄、江豚等,长江铜陵江段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白鳍豚繁衍生息的理想地段。
全市植物资源中,自然分布的有1233种,栽培植物553种,占全省植物3200种的54%。其中泡桐资源丰富,素有桐乡之称,1979年,中国林业科学院在此建成全国泡桐良种选育科研基地。
全市药材品种共有256科1668种,其中植物类197科1551种;国家提出普查的363种药材中,铜陵有208种,占57.3%。铜陵凤凰山出产的丹皮,通称“凤丹”,成为久负盛名的传统出口药材。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四 历史沿革 ☛

三 自然资源

三 自然资源

土地生物资源 全市总面积13328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5%,其中耕地623.5万亩,山坡草场372万亩,森林223万亩,水域184.8万亩,适宜农、林、牧、渔各业生产。栽培作物品种593种,树种334种,鱼类55种,水生植物43种。明光绿豆、凤阳烤烟、滁州菊花、来安花红、全椒酸枣、定远淮猪、天长三黄鸡等为传统名特产品。
气候资源 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梅雨季节明显,降水集中,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4.8℃—15.4℃,无霜期为210天至221天,降水量800毫米至1000毫米。
水资源 北依淮河,南临长江,已提引江淮之水入境。境内有池河、滁河、清流河等大小河流100余条,女山湖、七里湖、高邮湖、高塘湖、沂湖、猫耳湖等较大的湖泊7处。建有大中小型水库1034座,总库容量13.7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现已开采的琅琊山铜矿储量达12万吨,矿石中还伴生有锰、钼、银、金等金属矿体。凤阳、嘉山、全椒零星金矿业已开采,储量在3吨左右;非金属矿十分丰富,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石、膨润土、石膏、麦饭石、盐矿等30多种。大理石分布广、品种全、储量大。黄砂年开采量达数百万吨。凹凸棒土储量在7000万吨以上。石油的储量约为500万吨,正在进行小规模开采利用。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四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 ☛

三 自然资源

三 自然资源

全区境内有新汴河、奎河、濉河、浍河、沱河等大小河流70多条,分属于新汴河,濉河,崇潼河、安河、南泗湖和故黄河6个水系。最大的河流是新汴河,东西横穿全区3个县市,在本区境内长度为127公里,流域面积达6562平方公里。
宿县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26.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404.6小时,日照率为50—60%,年平均气温为14.30℃,极端最高气温41.6℃,极端最低气温—23.9℃。年平均无霜期201天至21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774—895毫米,夏季平均440—500毫米,冬季平均40—70毫米,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境内生物繁茂,种植业、养殖业等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到1992年底,全区土地总面积1467.91万亩,其中耕地777.7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97%,人均1.5亩,全区分三大土区,即低山残丘土壤,黄淮平原土壤,河南平原土壤。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很高,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大理石、石灰石、耐火粘土、瓷石、石英石、白云石等10多种,其中以煤、大理石、石灰石储量最大,分布最广。煤预测储量为112亿吨,工业储量达34亿吨。大理石有20多个花色品种,总储量为4427万立方米,居全省之首。矿产分布集中,易于开采。如煤炭、石灰石集中在宿州市和萧县,大理石集中在灵璧、宿州市;耐火粘土集中在萧县,白云石集中在宿州市。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区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417万立方米,每亩耕地占有185立方米。中、浅层地下水较多,水质较好,易于开采。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山芋、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绿豆等,棉花产量约占全省的1/3。用材林以杨、柳、泡桐、刺槐为主,共有53科270余种;经济林以苹果、梨、葡萄、桃为主,共有11科20属277种。萧县葡萄、砀山梨久已驰名,饮誉中外。目前,宿县地区水果产量已占全省61.83%。家畜家禽品类共有20多个。鱼类有49种,其他水生植物有9科21种。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 ☛

三 自然资源

三 自然资源

阜阳地区地势平缓,地形坦荡,河道纵横,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99.36%。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4.5~15.0℃,降水820~900毫米,适宜农作物种植。主要农作物品种有麦、豆、稻、薯、玉米、高梁、棉花、油菜、花生、芝麻、红麻、烟、药材、薄荷等;主要树种有杨、柳、泡桐、椿、苦棣、中槐、桑、榆、桃、杏、梨、柿、樱桃、核桃等;主要家畜家禽有牛、驴、猪、羊、兔、鸡、蜂等;主要鱼类有草、鲢、鳙、鳝等。特别是经济作物享誉海内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肉类、皮革、兔毛、桐木、名酒的生产基地。有全国最大的养牛基地县蒙城县,有全国四大药都之一的亳州市,有名酒古井贡酒故乡古井镇,有小上海之称的界首市,有联合国生态农业试验区颍上县的小张庄。全区年饲养生猪350万头,黄牛300万头,山羊350万只,家兔500万只。全区名优特稀资源达60多种,如亳芍、亳菊、亳桐、太和香椿、涡阳苔干、临泉等县脱水蔬菜、太和的薄荷油等。阜阳素有大蒜之乡、苔干之乡、麻油之乡、柳编之乡的美称。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量较丰,已发现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石灰石、大理石等,其中煤探明储量46.93亿吨,工业储量9.56亿吨。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四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 ☛

三 自然资源

三 自然资源

六安地区地处江淮之间,依山襟淮,天然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区域。地势由西南推向东北,呈梯形分布,西南部大别山区,山高坡陡,中部属江淮丘陵,岗峦起伏,北部系沿淮平原,东南为杭丰圩畈区。区内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4.6℃—15.6℃,年均降雨量866—1600毫米,适宜于各类动植物生长;境内土地肥沃,类型多样,耕地666.4万亩,林地930万亩,园地60万亩,还有水域面积351万亩,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全区拥有3800多种木本、草本植物,500多种水陆栖生脊椎动物,110多种名优特农副产品,1400多种中药材,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麻类、蚕茧、木材、林果、中药材、畜禽、水产等农副产品。山区水能资源得天独厚,水能总蕴藏量52万于瓦,已开发利用17.4万千瓦,加之与现有的7条主要河流、五大水库及淠史杭灌溉网的综合配套利用,使水及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境内矿产种类较多,已探明的有24类矿产,63处产地,铁、金、铅、锌、菱镁、石英石、花岗石、水泥灰岩、矿泉水等储量甚丰,尤其是霍邱周集铁矿属国内罕见的尚未开采的大型磁铁矿,储量达16.5亿吨,金矿、花岗石、矿泉水等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四 历史文化与名胜古迹 ☛

三 自然资源

三 自然资源

巢湖地区地形齐备,兼有平原、丘陵、岗地、湖泊和洼地。西北多为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东南系长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属水网地带。山场和水面各1300平方公里。区内气侯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5.7~15.9℃,降水1100毫米左右;土地类型多样,耕地445万多亩,以水稻土、黄棕壤为主,适宜于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农作物品种资源达1300多种,鱼类品种90多种,树种350多种。盛产稻米、油料、棉花、瓜菜、畜禽和水产品,特别是水禽、长江鲥鱼、巢湖银鱼、螃蟹、甲鱼、珍珠、白米虾等名优产品享誉省内外,素称鱼米之乡。
境内矿产种类较多,已发现的有煤、铁、铜、石灰岩、耐火粘土、石油等34种,其中铁、硫、明矾石、各类石灰岩在全省和上海经济区都占重要位置。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四 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 ☛

三 自然资源

三 自然资源

宣城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温同步,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6℃,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无霜期年均约230天。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南部山丘盆谷交错,北部平原河网密布。水阳江、青弋江两大水系以及丰水期面积达2万公顷的南漪湖,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农业盛产水稻、油菜、茶叶、蚕茧、烟叶、芝麻等;林业以木竹为大宗,木材、毛竹蓄积量分别超过1133万立方米和1.5亿根,年采伐量分别为34.3万立方米和1233万根。其中广德县毛竹蓄积量居全省首位,全国第7位。药用植物有著名的宣木瓜、太子参、名党参等。水产品中,有古为贡品的琴鱼、桐花鱼,南漪湖盛产银鱼、河蟹;区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其中萤石350万吨,石棉8700吨,珍珠岩339万吨,石墨50万吨,它们的储量均居全省首位。煤炭储量已探明1.9亿吨,已形成百万吨开采能力。高品位石灰石储量162亿吨,适合生产高标号水泥,省在宁国港口建有年产150万吨现代化的宁国水泥厂。大理石品种齐全,石质优良,储量达1.5亿立方米,现年开采量9873立方米。石英石、硅灰石以及铜、钼、铁、白钨矿储量都在省内占有较大的比重。境内盛产为数可观的名特稀优产品,文房四宝中的宣纸、宣笔、徽墨三宝出自这里。高档名茶遍产各县市,宣州市的敬亭绿雪,泾县的爱民特尖、涌溪火青,宁国的黄花云尖,郎溪的瑞草魁,广德的太极云毫,旌德的天山真香,绩溪的金山时雨等皆为香茗珍品。干鲜果品和山货久负盛名,水东蜜枣、广德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猕猴桃、青梅、香榧、笋干、香菇、木耳等,都是出口创汇的理想货源。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敬亭山素称“江南诗山”,太极洞自古即为“天下四绝”之一;有史前动物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和“中国鳄鱼湖”供游人观光揽胜;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系天然动、植物园。太平湖山光水色,风光旖旎,与桃花潭交相辉映;新四军军部旧址驰名中外。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气势恢宏。此外,唐开元塔、北宋双塔、胡氏宗祠、太平天国壁画、桃姑迷宫、龙泉洞、王稼祥故居、胡适故居等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

☚ 二 行政区划与人口   四 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
000049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