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祝家庄 三打祝家庄三幕平剧。任桂林、魏晨旭、李纶编剧。作于1944年。次年2月下旬延安平剧研究院首演。有1949年新华书店刊本。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同时对昆剧传统戏《扈家庄》《探庄射灯》有所吸收。全剧演述梁山义军三次攻打祝家庄的经过。它一方面分别反映了相对独立的三次战斗场面,斗争的重点,出场的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另一方面由一个统帅领导的三个战役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表现梁山义军与强敌作战的策略思想:依靠群众,调查研究,里应外合,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孤立主要敌人,从而有力地对广大观众进行战略战术教育。 ☚ 血泪仇 梁山伯与祝英台 ☛ 三打祝家庄 三打祝家庄平心而论,“三打祝家庄”虽然堪称为 《水浒》 中最优秀的段落之一,但它却也是最难写的段落之一。这不仅因为它全凭虚构,无复依傍,而且就双方力量对比来看,祝家庄虽有铁枪将栾廷玉、祝氏三杰,但能征善战者也不过这几人而已。而梁山好汉却人多势众,战将骁勇,作者既要写出打庄绝非易事,又要写出梁山好汉非等闲可比,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不遇盘根错节,不足以见利器,夫不遇难题,亦不足以见奇笔也” (金圣叹语) 。面对着这样一个特殊的题材,施耐庵 “以墨为兵,以笔为马,以纸为疆场,以心为将令” (同上) ,充分展开其 “写事”的技巧,不仅出色地描写了 “三打祝家庄”的战斗,而且还塑造出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 “纵横神变”的为文之道,确实令人拍案叫绝! 本来,攻打祝家庄,“亦寻常战斗之事耳” (金圣叹语) ,可作者却能很轻松地化平淡为奇险,以便来施展他胸中 “写事”的经纬。他先在祝家庄以东,设立了李家庄; 又在祝家庄之西,设立了一扈家庄,遂使 “三庄相连,势如翼虎。打东则中帅西救; 打西则中帅东救;打中则东西合救……遂如六马乱驰,非一缰所鞚; 伏箭乱发,非一牌所隔,野火乱起,非一手所扑也。” (同上) 不仅如此,作者还精心设计了所谓的 “盘陀路”,平地设置了许多陷坑、险阻,这正如那钟离老人说的: “好个祝家庄,尽是盘陀路,容易入得来,只是出不去。”正因为作者在处理祝家庄的地理环境上巧用了心思,所以祝家庄虽然将不过四、五人,地不过如弹丸之大,却仍能挫败宋江的大队人马,抓了镇三山黄信,杀得宋江连声叫苦。这种写事之法,金圣叹名之曰“制题”,确实,“题”制的好,也即事情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写得充足,不仅能平地生奇,而且也能使下文的“事”发生得更为合情合理。 “题”既已制好,作者还特别注意在具体的描写中化平淡为奇险,把三打祝家庄的“寻常战斗之事”写得如千军万马奔腾厮杀,不容读者有一丝喘息的机会。宋江误陷盘陀路的惊险自不必说了,就是在“两打祝家庄”——宋江已经摸清了祝家庄的地形,与祝家庄人马正面交手的战斗中,作者也是处处出奇弄险,不肯有半点儿放松。如战斗一开始,宋江本来只是从 “独龙冈后面来看祝家庄”,却不想扈三娘斜刺里杀来,捉了王矮虎,欧鹏 “也敌不得那女将半点便宜”。战斗正进行得激烈紧张的时候,作者平地里又生出一段 “波澜”:祝龙开了庄门,亲引三百余人,直奔梁山主帅宋江而来! 偏偏宋江的副将马麟又斗祝龙不过,正在着慌,秦明赶到,才算平缓了危机,紧接着,欧鹏被栾廷玉打伤,秦明被绊马索套走,栾廷玉、祝龙、一丈青都杀向宋江,又产生了第三次“危机”!宋江看看没路,正待受缚,穆弘、杨雄、石秀、花荣又赶到,才又化险为夷。本来,天色将晚,战斗也进行得够惊心动魄的了,可作者还是不肯罢手,偏让宋江“拍马到处寻了看”,遇上一丈青拍马赶来,把宋江逼到了“深村处”,平地又生了第四次“危机”:一丈青正要下手,恰巧李逵又轮两把板斧赶到;他还没有跟一丈青交手,豹子头林冲又赶到,轻舒猿臂,“把一丈青只一拽,活挟过马来”。直到这里,这一场“山摇海啸” (金圣叹语)的血战才算结束。在这场血战之中,祝家庄不过只出了三、四员将,然而,由于作者善为险情,却好似有千军万马在读者眼前翻动,“奇情奇文,不知其先构局,后下笔,先下笔,后变局也。” (同上)同样,在第三次打祝家庄时,作者也是极尽曲折之笔,极尽奇险之笔,把攻打祝家庄的战斗描绘得千变万化,有声有色。 假如说,写事曲折、平处见奇,这还是人们对“写事”的一般要求的话,那么,写事见人——也即在写事中充分地展现人物性格则是对“写事”的更高要求。关于这一点,《水浒》的作者在三打祝家庄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如王矮虎是好色之徒,作者甚至让他在你死我活的厮杀中也忘不了向扈三娘调情,“枪法便都乱了,不是两个性命相扑时,王矮虎却要做光起来”,最后叫扈三娘活捉了去。如在紧张激烈的血战当儿,宋江还忘不了给王矮虎做媒,表现出他做为梁山寨主的周密和体恤下情。在三打祝家庄中,“事中见人”的写法在“石秀探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石秀是个精细人,所以在“探路”中,作者处处围绕着他的基本性格特征做文章。如他来到祝家庄的酒店前,便寻了个“年老的人,唱个诺,拜揖道: ‘丈人,请问此间是何风俗,为甚都把刀枪插在当门’?”他之所以寻老人,是因为年长者厚道;他之所以唱喏、拜揖,一方面是为了尊重老人,一方面也显出他外地人的身份;他之所以要问“刀枪插在当门”的“风俗”,是为了引出老者祝家庄要与梁山“大厮杀”的话头来。难怪金圣叹在这里连连批道: “是石秀”、“问得好,又精细”。袁无涯和李卓吾也批道: “精细,有智识。”“石秀此人的是用得。”紧接着,当老人介绍这里的路“容易入得来,只是出不去”时,石秀听罢,便哭起来,扑翻身便拜,说出一段“是石秀方说得出,能令老人下泪”的话来。总之,这正如金圣叹在回首总批里写的一样,“石秀探路一段,描出全副一个精细人,读之益想耐庵七窍中,真乃无奇不备。” ☚ 智杀裴如海 时迁盗甲 ☛ 《三打祝家庄》京剧新编剧目。1944年任桂林、魏晨旭、李纶根据《水浒传》46至50回内容编剧。1945年2月由延安平剧研究院演出。剧中讲述了梁山农民起义军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依靠群众,调查研究,最终打下地主武装的据点祝家庄的故事。毛泽东看戏后,曾写信高度赞扬。 三打祝家庄 098 三打祝家庄京剧作品。任桂林、魏晨旭、李纶于1944年创作,1945年2月由延安平剧研究院首演。作品取材于《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删除了原小说时迁偷鸡、李逵洗劫扈家庄及吴用计赚李应上梁山等情节,描写梁山农民起义军第1次和第2次进兵祝家庄遭到失败。后联络孙立、孙新、乐和等进入祝家庄作为内应,里应外合,第3次进兵,终于攻克祝家庄。该剧与《逼上梁山》一道,推动了解放区京剧改革运动的进程。 ☚ 逼上梁山 白蛇传 ☛ 三打祝家庄新编历史京剧。1945年由延安平剧院集体创作并演出。该剧取材于《水浒传》。梁山起义军攻打祝家庄,经过两次失败,第三次终获全胜。用艺术形式形象地表现出依靠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利用敌人的矛盾,集中打击主要敌人,攻城夺地,战而胜之的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