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尤其经过毛泽东和郭沫若以诗歌唱和的形式探讨了它的主题和形象后,它更是不胫而走,名满天下。
论及它的艺术特色,人们往往着眼于它尖锐复杂的内外矛盾纠葛,纵横交错的多线索结构;称赞孙大圣明辨卓识、锄恶务尽、绝不讲费厄泼赖的斗争业绩。这些无疑都很精当。然而,似应看到,名段艺术上最精采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作者塑造了《西游记》全书中无与伦比的反面人物白骨夫人,渗透了对于高级骗术的深刻洞察和强烈否定,为现实生活中的唐僧、八戒们不致受骗上当,提供了生动的艺术标本。
为了深刻揭露白骨夫入巨大的欺骗性,作者精心地调动了内心独白、肖像描写、充满个性的语言和行动等多种手法,鞭辟入里地刻划了白骨精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而这种多角度多侧面的心理描写,贯串于名段三个情节层次,以第一个情节层次中的心理描写为最出色。且看作者是怎样运笔的:
一曰内心独白。白骨夫人初见唐僧时,不胜欢喜道: “造化,造化!……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看到唐僧有八戒、沙僧护持,不能贸然下手,白骨夫人又说: “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作者避免了冗长的心理分析,采取让人物向读者倾吐自己思想的方法。这种戏剧角色的内心独白,简捷明了,真实感强。读者从白骨夫人的“坦白交代”中,清楚地透视到她早就梦寐以求吞噬唐僧肉的夙愿和根据情势制定骗术的心理状态。
二曰肖像描写。白骨夫人“摇身一变,变做月貌花容的女儿”,伪装成斋僧的“信女”,开始了行骗。作者为她画了两幅肖像。
第一幅肖像,通过唐僧的眼睛远望斋僧的 “少妇”。只见她 “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虽然距离尚远,但已依稀可辨。服饰、手足、面貌、身姿、步态都给人一个朦胧美的初步印象。
第二幅肖像,通过猪八戒的眼睛近观斋僧的“少妇”。视点转换,距离拉近,看来又是别一番模样: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读者仿佛同八戒在一起端详着眼前美丽的“少妇”,听到她黄莺鸣啭般的话音,确确实实体味到了那一股逼人的女性美,犹如“半放海裳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睛。”令人目炫神移!
从技法上看,两幅肖像描写都属“工笔”。两段韵文,充分表明了作者对于比喻、对偶、摹状等修辞手段的运用自如。有的研究者对此有异议,认为它们流露了无聊、庸俗的趣味。其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巧运之笔。果戈理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作者如此敷设笔墨渲染白骨夫人幻变后极其俏丽的外形,正是为了引导读者探知她极其阴险的内心。她深知唐僧急于寻斋,乃变作斋僧的“信女”; 她熟察八戒好色贪吃,于是变做如花似玉的美妇。一切都观其所需,投其所好。这一着果然厉害,引逗得八戒“动了凡心”。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缺口首先从八戒处打开。须知,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并不比八戒高明者实繁有徒。作者倘若不把白骨夫人那最易挑逗人“动了凡心”的骗术绘形绘色地剥露出来,怎么能发人深省,促人反思呢?
三曰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白骨夫人幻化的 “少妇”同唐僧刚接触时的 “三问三答”是一段描写人物心理的绝妙文字。唐僧一见 “少妇”,立即“跳起身来”打招呼,询问她的住址、出身、为何斋僧? 白骨夫人见唐僧同八戒一样,都被自己的幻变所惑,立即从容应对,谎话连篇,特别强调“父母在堂,看经好善”,以佛教信徒的虔诚姿态、恳切情词,搔到唐僧的痒处,初步博得了这个高僧的好感。愚昧的唐僧关切地责问“少妇”为何孤身一人独来独往?白骨夫人“笑吟吟忙陪悄语”说,代年老的父母外出送饭。这一“孝女”的姿态,赢得唐僧“善哉! 善哉! ”赞不绝口。唐僧说出了不敢吃其斋饭,乃是怕其丈夫“罪坐”的疑虑。白骨夫人只要唐僧 “低头闻一闻”,就可掳走唐僧,急忙 “满面生春”地胡谄丈夫是个“修桥补路,爱老怜贫”的善人。唐僧再无任何疑虑,八戒 “一嘴把个罐子拱倒,就要动口。”作者精心描摹的“三问三答”,以唐僧之愚反衬白骨夫人之刁,具体细致地显示了她鉴貌辨色、巧舌如簧的本事,这是一个善于揣摩对方心理特点,随机应变地展开 “攻心战”,诱导着对方心甘情愿地上钩的高级骗子手。
利用“解尸法”来淆乱是非,从容地卷土重来。作者对这一行动的描写,更是昭示白骨夫人深层心理的重要文字。她在悟空阻拦唐僧、八戒吃斋饭时,目睹颟预昏庸的唐僧对悟空的训斥,立即感到有空子可钻。所以她做好了充分的应变准备。当金箍棒打来的一刹那,“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个假尸首,横陈在唐僧面前,自己“脱命升空”,在云端里,看着事情的演变。这是极其歹毒的心理战术,它以假乱真,利用唐僧的持戒心理、八戒的好色贪吃心理,挑拨他们对悟空的恶感,激化唐僧师徒的分歧,以便坐收渔利。这种把敌我矛盾化成对立面内部的矛盾,以便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当高明而又毒辣。“解尸”这一行动,体现了白骨夫人这一反面人物十分丰富的心理内涵。
以上是对于作者在情节第一层次中,描绘白骨夫人心理的多种艺术手法之分析。第二、第三层次,深化和完成了白骨夫人形象的塑造,但其心理描写的诸种手法同第一层次并无二致,只不过是在更深一个层次上的周而复始。如果要说明显的相异点,那只是肖像描写已变为“老妪” (第二层)或“老翁”(第三层),视点也有了新的转换。情节的结果告诉读者,白骨夫人虽然毙命在金箍棒下,但人妖不分的唐僧也终于按照她的心理指挥,干出了怒逐悟空的蠢事,酿成了一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剧。
总之,贯串于“三变”、“三打”、“三唆”、“三逐”全部情节中的多种心理描写手法的完美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内涵深沉的反面人物形象,艺术上独放异彩,其高度的审美价值将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