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师

三师

官名合称。(1)指太师、太傅、太保。太师、太傅、太保古称三公,北魏以后称三师。官列正一品,但仅为荣衔,无实职。(2)指太子三师。太子师傅之官历代有之。西晋备设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太子三师; 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为太子三少。北魏北齐隋唐沿设。

☚ 三公   三孤 ☛

三师

(一) 北魏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见《通典·职官一》。《旧唐书·职官志二》:“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三师,训导之官,天子所师法,大抵无所统职。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本注:“并正一品。后汉初,太傅置府僚。至周、隋,三师不置府僚,初拜于尚书省上。隋炀帝废三师之官。武德复置,一如隋制。” (二) 佛家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戒和尚、羯和尚、教授师。唐道宣《四分律刚繁补阙行事钞》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 可准三师而请。”参见【三师七僧】。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一) > 三師
三師  sānshī

星宿名。共三星。屬紫微垣。在北斗魁第一星西。詳“三公”。

三师sān shī

周制诸侯大国王师有三军,泛指军队。《左传·隐公十年》:“郑伯围戴,癸亥克之,取~~焉。”

三师

北魏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后世均沿置,列为正一品,虽品级颇高,但无实权,只是给某些大臣的一种荣誉性的加衔。元代以后,改称“三公”。

三师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唐、宋皆置,元以后无三师。《魏书·官氏志》:“太师、太傅、太保,右 (前) 三师。” 《旧唐书·职官志二》: “太师、太傅、太保各1员。〔谓之三师,并正一品。后汉初,太傅置府僚。至周、隋,三师不置府僚,初拜于尚书省上。隋炀帝废三师之官。武德复置,一如隋制〕。三师,训导之官,天子所师法,大抵无所统职。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缺之。” 《宋史·职官志一》: “三师、三公: 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

☚ 三公   三命 ☛
三师

三师

❶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北魏始有此称,位极尊而无具体职掌。隋、唐以授元老重臣,唐末成为藩镇加官,所施冗滥。宋初为亲王、宰相等大臣的加官,徽宗时改称三公,处理政务,为宰相之任。辽、金复称三师,元、明、清称三公。参见“三公”条、“太师”条。
❷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旧唐书·职官志》: “三师三少之职,掌教谕太子。”

☚ 上公   太师 ☛

三师

❶商朝建立的王室军队。分右、中、左三师。
❷北魏以后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品级列正一品,但仅为虚衔,无实职。元代以后改称三公。

三师

❶商代的军队组织,分右、中、左三师。 《殷契粹编》五九七片释文: “丁酉贞,王作三师:右、中、左。”由王或大臣为其主帅。每师编制及拥有兵力不可考。
❷西晋设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为太子的师保,称作三师或三太。自北魏起,太师、太傅、太保例成大臣的荣誉衔,位为上公,正一品,无实职。历代沿袭。元代改称三公。明代因之。清代无。

三师

北魏、北齐以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以有勋德者充任,掌以美德劝导君主,无实际职务。与二大、三公、丞相、开府仪同三司并为诸公。隋唐、五代沿置,为掌训导之官,职无所统,不设府僚。宋初三师为亲王、使相加官,特别任命者亦不预政事,设座于尚书省。政和时诏改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罢太尉、司徒、司空,另设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辽南面官中亦置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不常置。金元袭其名号,无职掌,特示尊崇。参见“诸公”。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之总名。


职源与沿革

❶秦汉以前无“三师”官。“三师”之名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太和中,高祖诏群僚议定百官,著于令:……太师、太傅、太保右三师。”(《魏书·官氏志》)
❷北周改“三师”之名为“三公”,隋朝复置“三师”,唐宋沿用之(《大唐六典》卷1《三师》)。
❸北宋政和二年九月,以“古无三师官”为由,改“三师”为“三公”(《宋诏令》卷163《新定三公辅弼御笔手诏 政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官品”、“职掌”,分见于“太师”、“太傅”、“太保”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