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銅鐵錢部 > 西漢 > 三官錢 三官錢 sānguānqián 亦稱“三官五銖”。因其由上林三官專鑄,故名。始鑄於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4年)。形制精厚,輪廓峻深,文字規整,面穿之上或有一横劃。徑約二·五厘米,重三·五至四克。《史記·平準書》:“其後二歲,赤側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於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所前鑄錢皆廢銷之,輸其銅三官。”裴駰集解:“《漢書·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屬官有上林均輸、鍾官、辨銅令。’” 三官钱汉代货币。又称“五铢钱”、“上林钱”、“水衡钱”。始造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3年,汉武帝针对私铸泛滥,货币混乱的情况,下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销毁郡国旧币,由水衡都尉的钟官、技巧、辩铜负责,在上林苑铸造新的统一的货币。这种货币叫做“五铢”,重如其文,制作精巧,不易磨损,质量较高,很快通行全国。在交换领域沿用了700年之久,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官钱西汉币名。始铸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钱文曰“五铢”,重如其文。当时下令禁止郡国铸钱,专由中央政府水衡都尉所属的设在上林苑的钟官、技巧(或曰均输)、辨铜三个官署制造,故名“三官钱”。“三官”中,钟官掌铸造,技巧主刻范,辨铜负责原料供给和检验铜的成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