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叶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叶虫

节肢动物门动物。寒武纪动物群中最突出的是三叶虫,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早寒武纪后期(5.13亿年前),迅速发展,满布于世界各地海洋中,所以有人把寒武纪称之为“三叶虫时代”。中国是产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自寒武纪到二叠纪(2.5亿年前),都有发现。计有376属,1233个种,其中以寒武纪为最多。由于演化迅速,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种,故成为对古生代地层特别是对寒武纪各期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的标准化石。最早出现在澄江动物群(5.3亿年前),到晚寒武世(5亿年前)时,三叶虫趋于全盛时代。从奥陶纪(4.9亿年前)开始衰落,志留纪(4.38亿年前)时为数大减,泥盆纪时更少,石炭、二叠纪时,仅残留几个属类了,至古生代末(2.5亿年前)完全绝灭。虫体的外壳分为一个中轴和两个侧叶,由前至后又横分为头、胸、尾3部。海生。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节肢化石的三叶虫只有19个种。三叶虫成虫一般长3~10cm,宽1~3cm。小型的长度在6mm以下,已知最长的达70cm。三叶虫头盖的轴部隆起部分为头鞍与颈环。头鞍是区别属群的主要特征之一。头鞍上常具头鞍沟,头鞍沟有5对至1对或无,眼一般有1对,但有的无眼。三叶虫的胸部由胸节组成,成虫胸节数目最少为2节,最多40节以上。三叶虫的尾部由若干体节互相融合而成,节数自1节至30节以上不等。

三叶虫Trilobita

节肢动物门的一纲。背壳纵分为中轴和两侧的肋叶三部分,横分为头、胸、尾三部分。口头部主要由头鞍和颊部组成,胸部分节,尾部有尾刺,以寒武纪至奥陶纪最繁盛,古生代末灭绝。在陕西省境内已发现有49属65种,主要分布于陕南大巴山、洛南县、陇县及渭北等地的寒武、奥陶纪地层中,其中古莱得利基虫(Eoredlichia)、瘤肋虫(Hammatocnemis)、小达尔曼虫 (Dalmanitina)及浆肋虫 (Remopleurides)等是划分地层时代的重要分子。

三叶虫

三叶虫sanyechongTrilobita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早已绝灭,一般的化石是矿化坚硬的背壳和腹缘。海生,多营底栖生活,少数潜伏泥砂中或营漂游生活。背壳纵分为1个轴叶和2个侧叶3部分,横分为前、中、后3部分。前部为头,主要由头盖和颊部组成,头盖中间有突起的头鞍;中部为胸,分节,能弯曲,最少者2节,最多者40余节;后部为腹,中间为轴叶,两侧为侧叶,分节或不分节。腹面有口、触角、附肢和肛门。一般体长数厘米,最大型的长可达70厘米,小型的仅长数毫米。寒武纪初期已出现,奥陶纪时繁盛,志留纪以后逐渐衰亡,二叠纪末完全绝灭。


图150 三叶虫

☚ 节肢动物门   甲壳纲 ☛
三叶虫

三叶虫Sanyechong

节肢动物门已绝灭的一纲。身体分为头、胸、尾三部分。体表为含几丁质的外骨骼所覆。身体明显分为三个叶(中央轴部和两侧肋部),因而得名(见彩图)。头部主要由头盖和颊部组成;头盖中央有突起的头鞍。胸部分节,能弯曲,少者仅2节,多者达40余节。尾部分节或不分节,中间为中轴,两侧为肋叶。大小差异颇大,最大的60—70厘米,重达4.5公斤,最小的仅两毫米。海生,多数属底栖类,少数潜伏泥沙中或营漂游生活。在分类上属节肢动物甲壳类。虾、蟹等现代甲壳类,都是其远亲。当时居海洋的统治地位。主要出现在早期古生代,寒武纪为其极盛时代。世界上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主要依据其化石。志留纪以后逐渐衰亡,二迭纪末完全绝灭。种属繁多,全世界已发现的约1 500属以上,包括1万多种。我国约有1 000余种。三叶虫化石以其优点突出,长期以来引起古生物学家的关注,并对这个拥有上千个属的庞大化石类群的系统演化、分类和灭绝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在古生代地层、古地理和动物分布的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 鱼石螈   始祖鸟 ☛

三叶虫

主要生活在古生代寒武纪至志留纪的一类古节肢动物。个体一般长数厘米,最大的长达70厘米,小型的仅长几毫米。体分节,背部有几丁质背壳。化石多仅保存此背壳或其外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