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龙泉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龙泉山 龙泉山彝族山川传说。相传龙生对瞎眼妈妈心肠特好。他去挖野菜,听见岩下深洞中有一个被龙王锁了五百年的老奶奶在呻吟。他救了老人。老人使他的母亲的双眼复明,又送他一个宝瓶,可用来施雨,但只能喷一口,喷二口变虾,喷三口变成癞哈蟆,喷四口便见不着妈妈。他为了乡亲,毅然喷了四口,遍地降下甘霖。龙生也就化龙而去,见不到母亲了。龙生降雨化龙的那座山,后来就称为龙泉山。 ☚ 九头山的传说 乌龟山的传说 ☛ 龙泉山 位于武昌县城东20公里处,古称“灵泉山”。据《灵泉志》记载:“灵泉山,因山上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自古就是“山环水绕,湖水钟秀,林泉幽穆”之胜地。登山极目四望,但见群峰攒簇,云烟腾腾,湖水碧绿,风景甚是迷人。从汉代起,有不少隐逸之士结庐灵泉,先后建造了万卷书楼、含山楼、万寿台、玉虚楼、蓼莪堂、春风亭、秋风亭、大官桥、百花园、龙龟戏鱼池、晴雨井等名胜景点,留下了众多咏赞灵泉山的诗文。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朱桢被封为楚昭王,派卜工师勘察龙泉山,定这里为“五龙捧圣之吉地仙壤”。灵泉山遂改名龙泉山。朱桢在此修建陵寝,后来庄、宪、康、靖、端、愍、恭诸王均葬于此。每座王墓各建有独特的陵园,人称楚王墓群,简称楚王陵。以后陵区遭到破坏,现有迹可寻的有陵园5处,碑亭6座,其中天马峰下昭陵尚可窥见当年规模,四周垣墙及墓冢仍较完整。它周长1500余米,占地一百六十多亩。从正门入,是一条青石铺陈的走廊,依次可见拱桥、栏杆、玉屏、石龙、享殿石基、拜台等。整个陵园建筑,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如今,龙泉山古迹修葺一新,楚昭王墓开放迎宾,吸引着日益增多的游览者“共上灵泉绝顶望”,饱览佳景美色。 〔古诗文赏析〕 游 春
武汉市郊县有座美丽的龙泉山,犹如两条巨龙蟠卧在梁子湖之滨。这里三面环水,峰峦竞秀,林木葱茏,亭台玉立。北宋文学家张芸臾来此游览,留下了“共上灵泉绝顶望,苍烟绿水碧云天”的千古绝唱。明代诗人张添佑,畅游龙泉山后,描绘了此地如画春色。 诗的首句,写出远看龙泉山的景色,站在远处观望,龙泉山上树木葱翠茂盛,呈现云霞粉郁之景象。第二句,则写出了近看梁子湖的美景,绿水溶溶,清澈宽广。读此,不禁想起张云翥的诗句:“两峰云并起,万壑水齐流;入户扶松柏,升堂望鹤楼。”这不正是对龙泉山风景的勾画么!诗的三、四句,又着重描写了龙泉山上郁郁葱葱的林木。那正开白色梅花宛若玉洁冰清的梅树各具形态;那围在山脚湖边的株株翠柳,仿佛升腾起蓝烟云雾,妩媚动人。 这首诗有一大特点,对仗极为工整,是不可多得的描写山水的两幅较佳对联。第一幅中,一遥一近,一看一观,一青一碧,一山一水,一郁一溶;第二幅中,一吐一锁,一梅一柳,一白一苍,一玉一烟,一异一同。对仗得多么准确、整齐,把龙泉山,梁子湖的自然景色描绘得多么美丽,又恰到好处。 这首小诗还有一个特点,运用叠字较多,大大增添了诗句的气势,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全诗的28个字中有12个叠字,4句诗中有6个叠词。读起来毫无重复的感觉,相反,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山山”、“水水”、“郁郁”、“溶溶”、“树树”、“处处”,搭配得何等恰当,音节是何等的铿锵,韵律有何等的优美。朗诵此诗仿佛琴韵悠扬,弹唱出了龙泉山的美景。这也正体现出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山以诗传”。这些佳诗一定能提高龙泉山的知名度,招徕更多的游客观光览胜。 (曹祥本) 〔现代散文〕 龙泉山距武昌县城东20公里,古称灵泉山。 未识龙泉时,曾听人言,“山极幽,下有二妃古墓”,对这座名山便心存一游之念。 惊蛰第五天,趁春晖融融,驱车入龙泉山一游。车停“昭王寝”,下车仰望龙泉主峰天马峰,山势恰如咸阳之茂陵——一个馒头形的山包而已。游兴顿减一半,方悟“看景不如听景”,言之不谬也。 龙泉山的古貌已无缘相识,但从明进士董礼《龙泉水乐》中可窥一二:“今览灵泉胜概有峰有峦,有泉有流,有松有柏,有树有竹,有烟有云,有鹤有莺,有鹿有虎,有桂有兰,有花有卉,有溪有画,有轩有亭,有楼有阁……”如此藏奇纳胜,生前死后挤入这方宝地的历代皇亲国戚,达官显宦就少不了。最早的一位推西汉舞阳候樊哙。樊哙虽为汉高祖连襟,绝非帝王血脉,故而1400年后,其墓被龙生凤养的明楚昭王朱桢强占,棺椁被迁离200米外,朱桢系明太祖第六太子,赐封楚地为王。他看中了龙泉风水,定为仙壤,辟为墓地,死后筑“昭王寝”,继续消受龙泉山水之胜。其后274年间,其王子王孙又相继修造了“庄、宪、康、靖、端、愍、恭、贺”会同“昭”共9座王寝。这些壮观的寝宫使龙泉山的瑰丽风光更添异彩,名扬天下。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文化古迹,很多是从这类墓冢中发掘出来的。 九州之内,帝王陵寝何止万千!看来看去,大同小异,无甚值得留连之处,便邀伴去登天马峰远眺。春山已醒,途中常遇一树梨白,几瓣叶绿,更多的是挂满紫色野果的荆条和低矮油绿的马尾松。一顿饭功夫,登临山顶。山顶立一亭,重檐飞椽,碧瓦雕甍,曰:远眺亭。系仿古重建之物。原亭乃樊哙之孙樊建所筑,风雨浸蚀,早已消融到历史的长河中去了。据传北宋文学家张芸“共上灵泉绝顶望,苍烟绿水碧云天”的诗句即作于此亭之中。 依亭眺望,苍烟绿水碧云天外,龙泉山天马峰、玉屏峰两条山脉势如两条巨龙蟠卧于水平如镜的梁子湖之滨,逶迤于环山之中,7平方公里的盆地上,镶嵌着“三龟九寝十二景”,时下正大兴土木,一一予以修复或重建。 龙泉山之佳处,应数一棵树龄约有660年的菩提树。宝树已用一堵白墙围护,中间又砌一道开花窗的矮墙将树与庭院大门隔开。欲入内赏玩,须购五角钱门票。心中大惑:立于庭外既可望见菩提树粗壮的树干,枝干灰白质朴枝头尚未绽绿,何须购票入内再睹尊容?售票女子含笑曰:“妙在根部,入内方可目睹。” 遂购票入内,果然见奇观。树根裸露地面高一尺有余,占地方圆达几十步,盘根错节,恰似“九龙赴会”,龙头、龙身、龙爪、龙尾、龙鳞,金光万道,翻滚舞动,浑然天成,屏息静观,定入“菩提”之境。 龙泉之趣,趣在菩提。 (李家声) 〔民间文学〕 武昌县的龙泉山,流传着一个二龙戏珠的故事。 都说龙泉这个地方,早先没有山,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有一颗定海珠坐镇,所以海水总是风平浪静,渔人们从来都平平安安。谁知这一年出了祸事,原来是两条孽龙,发现了这颗定海珠,见它滚圆晶亮,华光四射,就直扑过来,都想把这颗宝珠吞到自己肚子里。两龙互不相让,你争我夺,上下翻腾,直搅得海水白浪滔天,打鱼的、驾船的淹死无数。这一来,把定海珠气坏了。它想,好端端一个清平世界,被这两个孽障闹得乌烟瘴气,自己身单力孤,制服不了他们,怎么办呢?它日里夜里苦思苦想,眼睁睁望着两条龙越闹越凶,弄得海水泛滥,岸边一向安居乐业的百姓,死的死,逃的逃,一派凄惨景象。后来,定海珠终于想出了一个对策。她轻轻盈盈浮出海面,只见水上珠光照眼,一片通亮,两条孽龙不知是计,就紧跟着她也冲了上来。这时,定海珠施出镇水的法力,转眼之间,海水退得一干二净,一片汪洋变成了沉沉陆地,把两条孽龙陷在泥巴地上,这孽龙离了海水,既不能飞升,又失去了搅动翻腾的本领。搁在那里一动也不能动。几个时辰一过,干死了,两条老长老长的骨架,就化成了山。那镇海珠呢,制服了孽龙,自己也变成了一座圆圆的山包。人们感念这颗舍己救人的仙珠,就给它起个名字叫“珠山”。 这个故事在龙泉世代相传,后人还在珠山顶上修了一座珍珠塔作为纪念。 (杨代晔 整理) 龙泉山盆西平原与盆中丘陵间界山。位于德阳一成都一乐山一线以东,北起中江县城西北,南抵乐山市区西南,长约200千米,最宽处13千米。中间高,最高峰1051.3米,向两端逐渐降低,北端海拔700米左右,南端500米左右。走向20°~25°。地质构造上为一背斜断块山,由两条平行的、断面彼此相对的断层活动造成,称为反冲隆起。背斜的横断面形态呈箱状,平面形态为线形。由侏罗系和白垩系沉积岩构成。开始形成于早更新世晚期。横穿此山的涪江、沱江和岷江为先成河。沱江金堂峡和岷江平羌峡,风光秀丽。东风渠贯穿龙泉山,山腰已建三岔湖和黑龙潭等大型水库。山上盛产水蜜桃、柑橘,是成都市水果生产基地之一。古镇龙泉驿位于主峰西麓。 龙泉山 龙泉山又名灵绪山、屿山。位于龙山公园内。因山腰有龙泉井,故名。据传宋高宗曾登山饮泉。南坡有中天阁,因明代王守仁(阳明)(1472—1528),曾在此讲学,故又称阳明书院,现为梨洲(黄宗羲)文献馆。山上还有朱舜水先生纪念碑和舜水亭。朱舜水(1600—1682)系明、清间学者,余姚人,曾寓居日本长崎,教授日本学生。碑和亭是1982年中日文化交流会为纪念朱舜水逝世300周年而建。 ☚ 河姆渡遗址 4. 慈溪市 ☛ 龙泉山 龙泉山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东缘。北起绵阳市,南至乐山市平羌峡,长约210公里,宽10~18公里。东北——西南走向,是四川盆地川西平原与川中丘陵的分界线,岷江与沱江的分水岭。东缓西陡,海拔200~1000米,最高峰老牛坡海拔1059米,在成都市东南。属背斜断块山。北段为沱江切割成金堂峡,南段为岷江切割成嘉定峡(即岷江“小三峡”)。 ☚ 邛崃山 剑门山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