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原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原县

咸阳市辖县。位于市区东北部35公里处。东临富平县和临潼县,南接高陵县,北连耀县,西与淳化县和泾阳县毗邻。面积5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3.77万亩。处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是冲击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占全县面积的50%;北部是黄土台原,占全县面积的38%,海拔一般在500至800米之间;西北部的嵯峨山最高,海拔1409米;东南部的陂西乡最低,海拔362米。县城海拔423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2℃,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20.8℃。无霜期204天,年降水量537.6毫米,多集中在8、9、10月份。冬季干冷,常有冬旱。初夏常有干热风出现。境内有清峪河、浊峪河和赵氏河3条河流。清峪河从境内西部由北向南,到县城以西折向东流,境内流程68.6公里,常流量0.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790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88.4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3。浊峪河从境内中部自北向南,境内流程32.8公里,常流量0.1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62.1平方公里。赵氏河沿东部县境与富平县交界处自北向南,常流量0.2立方米/秒,境内流程15公里,流域面积54.9平方公里。全县常住人口36万,其中农业人口31万。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维吾尔、藏、苗、壮等13个少数民族300多人。辖城关、鲁桥、西阳、大程4镇和高渠、渠岸、安乐、独立、陂西、新庄、徐木、陵前、马额、新兴、张家坳、嵯峨13个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三原,故名三原县。春秋战国时期,此地为秦国治地,归雍州所辖。秦始皇设汤社县,隶北地郡。汉至晋为池阳县的一部分。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正式以 “三原”名置县。永安元年(528)移县治到今县城西北31华里的清水谷。唐武德四年(621)移县治于清水谷之南故任城,更名池阳县。后又迁回原地,更名华池县,同时分境内之地另置三原县。唐贞观元年(627)废分置的三原县,改华池县为三原县。宋开宝中迁县治到今县城东北38华里唐高祖献陵附近。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移县治到龙桥镇(即今县城)。民国元年(1912)属关中道。1935~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渭北根据地的一部分。1949年5月解放,属三原分区。1950年改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专区。1956年10月由省直辖。1958年12月,将高陵、泾阳、淳化三县并入三原县。1961年9月,恢复三原县原建制,属咸阳地区。1983年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遂属市辖。境内名胜古迹以陵墓为多,有唐高祖李渊献陵,唐武宗李炎端陵,唐敬宗李湛庄陵,还有唐国公李虎的墓地。城隍庙是陕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庙宇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明永乐、正统、成化、嘉靖和清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庙内有木牌坊、石牌坊、戏楼、钟楼、鼓楼、大殿和抱亭等建设,门前有水磨砖大型照壁一座和重约2万斤的铁旗杆一对。文峰木塔在县城东南5.3公里的木塔寺内,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所建。
境内植物资源有280多种,其中栽培植物203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大麦、红薯、大豆等20余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大麻、西瓜、白菜等60种,林木以泡桐、油松、杨、槐、椿树为主,苹果和各种杂果全境都有栽培。人工栽培的中药材有50多种,还有以药材为主的野生植物80多种。家畜主要有牛、马、驴、猪、鸡等。石灰岩资源丰富,且含镁量低于2‰,是发展建材工业的重要原料。水资源相对不足,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1822万立方米,地下水蕴藏量5074万立方米,人均及亩均占有水资源各低于黄河流域平均水平的51.5%和56.9%。主要靠兴修水利设施引进水,年平均引流10301万立方米。该县是秦汉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白渠的受益地区,为关中重要农业县之一。1949年以后,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修建和扩建干、支渠24条,排碱渠42条,有效灌溉面积36.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1%。全县有大、中、小型拖拉机3978台,机井3625眼,抽水站222处,农业机械总动力11.42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3.6万千瓦,为农业稳步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1990年粮食总产16.8万吨,棉花总产1400多吨,比上年增加4.3倍;油料和蔬菜总产分别为1500多吨和14.7万吨;大家畜存栏1.85万头,生猪6.95万头,羊8.2万只,家禽148.6万只,产肉3000多吨,奶1.25万吨,蛋8144吨。农业总产值2.91亿元。该县工业发展很快,是全国100个食品工业试点县及陕西省10个食品生产重点县之一,形成了以食品工业为主体的建材、化工、轻工、电子、机械等行业的工业体系。全县有工业企业2117家,其中县属54家,乡、镇、村办企业316家,国家、集体企业职工5000多人。主要产品有水泥、硫酸、磷肥、电石、罐头、机砖、机瓦、配合饲料、食用油、啤酒、奶粉、布鞋、服装、录音机等。工业总产值2.62亿元。乡镇企业遍及17个乡镇,以美乐、秦原、白鹿、东亚4大公司实力最强。白鹿公司与西北大学、西北农大结成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出保健食品、保健药品、高级化妆品3大系列20种产品,其中花粉蜜、花粉口服液、花粉蜂王浆、晚安蜜分别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和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和铜奖。美乐公司的全脂羊奶粉和乳粉成套设备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多次在陕西省和全国获奖。1990年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1.9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3.59%,利税1143万元。境内交通通讯发达,咸铜铁路横贯全县,有三原、独李、大程三个火车站; 咸 (阳)宋(家川)、西(安)包(头)、西(安)三(原)公路穿境而过,还有数条县级公路呈幅射状通往相邻各县,17个乡镇均有柏油路面贯通,乡镇通客运班车。1990年客运量42.53万人次,货运量88.82万吨。全县有邮电局 (所)32个,邮路125公里,农村投递线路865公里。市话交换机容量1000门,中继线119对,市话话机1610部,长途电话半自动设备可向全国通话。1990年邮电业务总额148万元,报刊发行量661.47万份。全县有国营、集体及事业单位所设的批零商业网点322个,从业人员2400多人;有证个体户4900多个,从业人员7400多人;集市9处;199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2亿元,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4031万元。玉米、皮张、辣椒、苹果、蜂蜜、鲜蛋、活牛、槐米、服装、花粉、食品等进入国际市场,创汇569万元。全县有普通中学36所,教职工1700多人,在校学生1.8万名;小学167所,教职工2000多人,在校学生3.78万名;职业中学3所。全县有科技人员17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05人,中级技术职称的790人; 获得技术职称的农民748人; 县、乡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64个,会员4900多名。全县有医疗机构43个,医务人员1500多人,病床701张;358个村有医疗点394个。县城有文化馆、图书馆、工人俱乐部、博物馆、剧院各1座,电影院3座,体育场一个,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各17个,乡镇电影放映队4个,秦腔剧团1个。1990年,全县财政收入25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8元。

三原县

三原县sɑnyuɑnxiɑn

咸阳市辖县,在市域东北部,县城距市区35公里。面积576.9平方公里。辖10镇、4乡、335个行政村。人口40.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7.4万)。秦置汤社县。汉为池阳县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三原县,以境内有丰原、孟侯原、白鹿原得名。北周至唐初,曾在境内设华池县;贞观元年(627),改华池县为三原县。1983年10月起,属咸阳市管辖。县城面积10平方公里。工业以医疗器械、乳制品成套设备、化肥、建材和食品为主,特产蓼花糖、羊奶粉、泡油糕、金钱油塔(千层饼)。农业资源丰富,水利设施齐全,灌溉条件优越,被国家确定为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建有粮食、杂果、蔬菜、烤烟、笼养鸡、奶山羊、肉牛、生猪八大商品生产基地。乡镇企业门类较多,被评为陕西省乡镇企业甲级队、全国食品工业先进县。宴友思集团、白鹿公司、麦芽公司、宏达公司、兵马俑公司影响较大。2002年,乡镇企业总收入46.3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8.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9元。咸铜铁路、西铜一级公路过境。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古迹有唐永康陵、献陵、端陵、庄陵,明代龙桥、城隍庙、文峰木塔,东里堡花园(唐李靖故居、民国初陕西靖国军司令部旧址)、清代孟店庄园等。历史名人有唐代兵法家李靖,明代吏部尚书王恕,理学家马理,民国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

三原县政区图

☚ 三原分区   三峰村 ☛

三原县

❶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治所在今陕西淳化县东嵯峨山之北。永安元年 (528年)移治今陕西三原县北清水峪。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名池阳县。

❷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所在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三十里。元初始徙今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