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十年战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间发生的欧洲历史上第1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掷出窗外事件”成为战争的开端。整个战争大致分4个阶段:捷克—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丹麦时期(1625~1629)、瑞典时期(1630~1635),法兰西—瑞典时期(1635~1648)。战争大致以德国新教诸侯及其支持者法国、丹麦、瑞典、荷兰与英国为一方,以皇帝、德国天主教诸侯及其支持者西班牙、教皇和波兰为另一方。战争使德国遭到严重破坏,法国成为欧洲第1强国,荷兰发展起来,西班牙衰落下去。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Sanshinian zhanzheng

在欧洲中古到近代交替阶段发生的第一次全欧性战争,从1618年到1648年绵延30年,故名。战争导源于德意志帝国内的宗教和政治纠纷。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后, 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争夺教会地产和势力范围,1608年和1609年分别建立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欧洲其他国家为争夺地区和全欧霸权而觊觎分裂的德意志,积极介入德意志的争端。法、荷、英、丹、瑞等支持新教联盟,西班牙和罗马教皇则支持天主教联盟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18年5月23日,在布拉格召开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等级会议上,新教贵族代表抗议宗教迫害,将几个皇家官吏掷出窗口,是为“布拉格窗口事件”,开始了反对帝国皇帝的波希米亚战争。战争历时5年,得到新教联盟支持的波希米亚起义军终不敌天主教联盟军队而失败。波希米亚丧失原有的自治权利。1625年,在英、荷、法的支持下,丹麦侵入德意志,得到新教诸侯的军事策应,开始了丹麦战争时期。1629年,因战争失败,丹麦被迫签订吕贝克和约。同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要求新教诸侯将侵占的教会地产归还天主教会。1630年,瑞典以反对敕令为名,发动瑞典战争。瑞军得到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配合,节节取胜,但在1634年诺德林根会战中失利。1635年,新教诸侯相继与帝国皇帝议和。为扭转劣势,法国放弃表面的中立,与瑞典结成军事同盟,公开参战。由此开始了持续十几年的法瑞同盟战争时期。在意大利和尼德兰战场上,法军重创西班牙军队,在德意志战场上,法瑞联军完全控制了局势。自1643年起,交战双方便开始和谈,但军事行动没有停止,影响了各方的要求。直到1648年10月24日,才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根据条约,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地区、麦茨、土尔、凡尔登等;瑞典获得西波美拉尼亚,并控制了德意志北端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荷兰、瑞士的独立得到承认;德意志各邦获得内政和外交的自主权,德意志的政治分裂进一步加深。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和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并在实践上肯定了民族国家主权至上的原则。

☚ 第二国际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Sanshi nian zhanzheng

1618—1648年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第一次全欧性国际战争。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后,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以宗教为旗帜争夺土地和势力范围,于1608年和1609年分别成立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德皇支持天主教诸侯以求加强皇权。其他国家为争夺地区和欧洲霸权而积极介入德意志的争端。法、荷、英、丹、瑞等支持新教联盟,西班牙和罗马教皇则支持天主教联盟。1618年5月23日,在德意志统治下的捷克(波希米亚),信奉新教的布拉格人民起义,将几个皇家官吏掷出窗外称“掷出窗外事件”,为30年战争开端。波希米亚战争为30年战争第一阶段,得到新教联盟支持的捷克军队与支持皇帝的天主教联盟军队作战失败。1625年,在英、荷、法的资助下,丹麦侵入德意志、得到新教诸侯的策应,开始了丹麦战争阶段。丹麦战败于1629年,签订和约。同年,帝国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要求新教诸侯归还侵占天主教会地产。1630年,反对皇权加强的瑞典以反敕令为名,发动瑞典战争,并得到伯兰登堡和萨克森新教诸侯的配合。初胜,但在1634年诺德林根会战中大败。1635年,扭转劣势,法国与瑞典结成军事同盟、开始了法瑞同盟战争阶段。战争持续10多年。除德意志外,西班牙、意大利、尼德兰均有战事发生。法瑞取得优势。1648年,交战双方签订《威斯特发里亚和约》。根据条约,法国、瑞典获得大片领土;德意志各邦权力扩大,皇权受到削弱。30年战争使德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治上的分裂进一步加深。

☚ 苏丹马赫迪起义   维也纳会议 ☛

三十年战争

欧洲历史上第 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发生于1618至1648年。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 一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西班牙为另一方。荷兰、英国、俄国与教皇、波兰分别支持交战双方。形式上为新旧教之争,实际是皇帝、新旧教诸侯相互争夺权力,几个大国则乘机进行侵略。战争以斐迪南三世求和,订立《威斯特发里亚和约》而告终。后果是进一步加深了德国的政治分裂。

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 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欧洲两大强国集团之间进行的国际性战争。两大集团是: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 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此次战争,以新旧教之争为借口,实际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要加强权力,新旧教诸侯要扩充领地,几个大国则乘机进行侵略。战争从捷克反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开始,大致可分4个阶段:(1) 1618~1624年为捷克阶段;(2) 1625~1629年为丹麦阶段;(3) 1630~1635年为瑞典阶段;(4) 1635~1648年为法国-瑞典阶段。最后,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的失败告终,双方缔结了《威斯特发里亚和约》。战争使德意志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德国的政治分裂。此次战争在军事学术上有许多发展,如军队编制和装备趋向精干、轻型;炮兵成为独立兵种并广泛应用于野战;实施战区机动进行决定性交战成为主要作战形式。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在欧洲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表面上是新、旧教之争,实际上是政治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冲突。皇帝要集权,新、旧教诸侯则要维护和扩充领地,几个大国乘机进行侵略。1618年捷克发生反哈布斯堡王朝起义,布拉格市民冲入王宫,把几个皇家官吏从王宫窗口掷出去(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战争以此为开端。其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捷克阶段 (1618—1624),丹麦阶段 (1625—1629),瑞典阶段 (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 (1635—1648)。以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的失败告终。1648年缔结《威斯特发里亚和约》。规定:德意志境内新教和旧教地位平等,各邦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法国取得阿尔萨斯的大部,并继续保有洛林的梅斯、士尔、凡尔登等地;瑞典占据整个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不来梅和维尔登两个主教区,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三十年战争使德意志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并使农民的处境愈加恶化。

☚ 胡斯战争   宗教改革 ☛
000020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