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兽渡河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之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 马或至底,或不至底; 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 缘觉渡时,犹如彼马; 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文苑英华》八五八唐李邕《大相国寺碑》:“夫圣不徒作,作必有因; 不徒开,开必有摄,故大事所会,一法所传,若天若人,或贤或达,虽万牙出地,而三兽渡河,使不闻者闻,未悟者悟,岂虚也哉!” 三兽渡河sān shòu dù hé佛教以兔、马、香象渡河时入水的深浅来比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比喻各人因根器之不同而修行悟道亦各有高下的区别。 三兽渡河sānshòu-dùhé〔主谓〕 原喻佛教徒领会教义各有深浅,后喻同学与同事在相同条件下学习和办事,效果却不一样。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同在佛所,闻说一味之法,然所证各有深浅。譬兔、马、象三兽渡河:兔渡则浮,马渡则及半,象彻底截流。” △ 用于事理类的不同状态方面。 【近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