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爱国卫生运动 三、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动领导的爱国家、爱民族为主题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在本市轰轰烈烈地开展了。 近40余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至1965年。1949年解放初期卫生差的问题困扰着北京。当时郊区蚊蝇孳生,老鼠横行,传染病猖獗,各类传染病死亡率占全部死亡率的29.9%,人均寿命为35岁。 1949年3月叶剑英市长动员群众掀起了清洁卫生运动。从城市到农村清除垃圾,改善卫生生活环境。在全市16个区中建立了17 000多个基层卫生组织。 1950年6月15日北京市成立了卫生委员会,彭真市长任主任委员。卫生委员会发布了夏季卫生运动实施方案,并要求各区成立相应机构。明文规定,灭蝇、防蝇、灭蚊、防蚊、预防注射,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食店、摊的卫生管理,饮水卫生管理,建立卫生公约,大家共同遵守。 1952年1月28日美国在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使用了细菌武器,并对我边疆空投撒布了大量携带病菌的昆虫。1952年3月14日政务院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同年北京在卫生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相应机构。刘仁同志任委员会主任。一场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在京郊大地开展。先后召开了7次行政会议,召开了6次全市动员大会,培训群众宣传员5万人,接受各种卫生专业培训的群众达40万人。形成了家家动员,人人动手,手持蝇拍,见蝇就打的局面。 1955年至1958年的四年中,爱国卫生运动贯彻了预防为主,减少疾病,突击与经常相结合,集中解决重点卫生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工作。 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爱国卫生运动转入低潮。1963年开始复苏。 第二阶段:1966至1995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爱卫会办事机构多数解体,人员下放,工作停滞。城市和农村卫生状况极度下降,蚊蝇大量孳生,多数传染病发病率回升。 面对严峻形势,国务院在(69) 46号文件强调要求北京等12个大城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央(70)49号文件又一次公布了毛泽东主席的指示:“除四害的根本精神是清洁卫生,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北京市于当年恢复了爱卫会机构。 根据农村肠道传染病多发和暴发的情况,市委、市革委会决定从1973年起采取农民自筹资金,国家提供物资材料的办法,全面开展了兴建无塔式自来水的工作,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民喝井水、塘水、河水的不卫生状况。控制了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到1977年底共有1 900多个村子建起了自来水,受益人口达18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0%。 1978年根据《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建立了1300人的卫生民警队伍(后改为市容卫生监察员),在农村地区也建立了相应组织。 1980年第35届联大会议,世界卫生组织作出了在全世界开展饮水和环境卫生十年活动的决议。1985年北京市利用800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进行改水。1991年底,全市累计已有了663个村子建立了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358.3万人,分别占农村总村数的88.2%和农村总人口的91.7%。 1991年至1995年的“八五”期间,市、区(县)政府采取直接补助方式,支持农村改水工作,共投入3 000万元。截止到1995年底,全市农村改水普及率达到了99.1%,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1%,共有375.56万人饮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 (二) 地方病防治 四、妇幼保健 ☛
(一)发展历程/(二)农村粪管/(三) 改善饮用水, ☚ (三) 卫生监测与卫生监督 (一)发展历程 ☛
三、爱国卫生运动 三、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3月31日,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吉林省防疫委员会。1953年1月,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 (三)村卫生所 (一)开展反细菌战 ☛ 00016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