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层计划生育组织
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为了确保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各级重视加强了农村基层三支队伍(计划生育工作队伍、技术队伍和计划生育协会)和两个阵地(各级服务网络和乡镇婚育学校)的建设。
1.队伍建设。第一,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在50年代到60年代,乡、村两级没有专职的计划生育干部,一般由妇女干部或卫生技术干部兼管。70年代,公社已有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生产大队有副队长,生产队有妇女队长兼管。为了充实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人员,1979年8月16日,市劳动局、市革委会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出了《关于配备公社计划生育专职人员的通知》,要求从社员中选招283名,从城镇待业青年中选招1名,从农村在职人员中抽调22名,共计306人作为公社计划生育专职国家干部。1986年7月,市政府下发的《1986年全市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纪要》,要求乡(镇)一级每五千人口配备一名计划生育专职干部。为了稳定农村计生干部队伍,1991年和1993年先后两批解决了300名镇乡计生干部“农转非”问题。到1994年底,全市乡镇一级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达1 343人,村一级兼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近8000人。第二,计划生育技术队伍。为了切实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力量,从1988年开始,先后在12个远郊区县建立起了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服务站,不断配备了相应的技术队伍。到1995年底,全市12个技术服务站共配备了91名医技人员,其中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64人。第三,计划生育协会。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于1982年7月正式成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市各级计生协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到1995年底,全市各级计生协会累计已达1.57万个,其中乡、村级协会4434个,协会小组17.19万个,会员总数达224.79万个,占全市总人口的21%,会员联系户达194万个,建立会员之家活动基地1.40万个。这些已建立的乡(镇)级和村级计生协会,积极组织广大农村育龄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广大育龄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推动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2.组织建设。第一,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服务站。根据北京市山区面积大,对计划生育科技需求地区差异大的特点,特别是郊区农村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现实任务的需要,1988年3月,海淀区建立了全市第一个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服务站,随后,怀柔、平谷、昌平县、房山、丰台区等11个区县相继建站。已建立起的12个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服务站,加强了对郊区县的育龄夫妇的避孕节育技术指导,开展了以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为主的宣传咨询服务,培训乡、镇、村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并做一些上环、取环、结扎和人流手术等。这些基层服务网络,面向基层,深入农村,服务上门,深受广大育龄夫妇的欢迎。第二,乡(镇)婚育学校和村育龄妇女活动室。从1988年开始,在郊区县开办乡(镇)婚育学校和村育龄妇女活动室。到1994年底,全市14个郊区、县95%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婚育学校,60%以上的村开办了育龄妇女活动室。通过对农村育龄群众进行“五期”(青春期、新婚期、哺乳期和更年期)教育、人口理论教育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教育,有效地转变了群众的生育观念,提高了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