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土特产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土特产品 三、土特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 对土特产品实行自由购销, 多渠道经营。1951年原黑龙江、松江两省召开土特产会议后, 各级供销社积极开拓市场, 为国家提供大量烟、麻、山地产、芦苇、籽仁、硝碱、草条编织等工业原料, 为城市、工矿、林区居民提供主要副食品, 为农民增加收入。1954—1957年, 根据国家商业和供销社经营分工精神, 大宗土特产品由国营商业经营, 零星分散的农产品和野生动植物产品由供销社经营。1958年, 各级供销社发动群众开展养 (殖)、种 (植)、编 (织)、加(工)、采 (集) 土特产, 积极扩大土特产品流通, 对活跃城乡经济, 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 满足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 “左” 的错误影响, 改变了土特产品经营体制, 将原来的多渠道经营变成单一渠道经营, 使土特产品流通受阻。另一方面在 “大购大销”、“生产多少收购多少” 等错误口号引导下, 造成盲目生产, 盲目收购, 许多土特产品滞销积压, 经济损失8 000多万元。1961年, 供销社按照省委、省人民委员会的要求, 调整土特产品的购销政策, 贯彻等价交换原则, 推行合同制, 对部分土特产品实行派购、奖售政策, 加强生产技术指导,恢复传统流通渠道, 开展物资交流和 “小秋收” 活动, 扭转了不少品种流通不畅的局面, 土特产品购销业务日趋活跃。1966—1975年, 供销社坚持不懈地扶持社队发展蜂、兔、烟、麻、草袋、白瓜子等骨干品种, 建立和发展商品生产基地; 从方便生产服务生活出发, 坚持宣传政策到队, 了解需要到队, 组织生产到队, 收购供应到到队 (简称 “四到队”); 以 “少、短、缺” 为突破口, 保证了国家收购、调拨任务的完成。但因 “文化大革命” 的干扰, 片面强调以粮为纲, 致使农业单一, 土特产品生产长期徘徊不前, 供销社的土特产品购销业务始终没有大的突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 供销社为农民提供供销、加工、贮藏、运输、技术、信息、经营辅导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 土特产品生产得到长足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供销社的土特产品购销业务打破了原有的分工界限, 拓宽了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 增加代购、代销、代储、代运等服务项目, 并本着利润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 与农民进行土特产品联营。在多渠道经营, 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 供销社的土特产品收购继续呈增长的好势头, 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到1990年, 通过供销社收购推销的土特产品累计总额达66.8亿元。其中: 畜产品11.6亿元, 包括皮张、鬃尾毛(含绒毛、羽毛)、肠衣等三大类, 主要品种有牛皮410.6万张, 马皮276.7万张, 绵 (山) 羊皮1247.2万张, 猪皮364.8万张, 狗皮693.4万张, 元皮575.9万张, 香鼠皮160.2万张, 灰鼠皮294万张, 猪鬃毛23 283吨, 马鬃尾8784.5吨, 羊毛145 624.5吨, 羽毛1 492公斤; 土产品25亿元, 主要有蜂产品、草条编织品、碱硝三大类, 其中蜂蜜99.29万吨, 草袋子2.3亿条, 苇席1 761.5万片, 秫秸席1683.7万片,大小条帚3469.4万把; 烟麻产品 (1984年以后剔除烟产品) 7亿元, 包括大麻12万吨, 青麻1.3万吨,烤烟30.5万吨, 晒烟10.7万吨; 草秸3.2亿元, 其中谷草519.1万吨, 羊草184万吨, 麦秸 (1965—1990年)71万吨; 山产品和部分籽仁产品20亿元,主要品种有黑木耳1 836万公斤, 蘑菇485万公斤,山野菜 (1971年开始经营, 含蕨菜、薇菜、刺嫩芽、黄瓜香等品种) 6万吨, 白瓜子12.8万吨, 黑瓜子1.19万吨, 芥末子1.57万吨, 地产水果20万吨, 地产西瓜17万吨。对促进工农业生产, 活跃城乡经济,改善市场供应, 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起了重要作用。 ☚ (二)家禽及鲜蛋 第三节 城乡集市贸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