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都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都监 都监官名。三国时内侍官。 ☚ 顾命 专共交关 ☛ 都监 都监宋朝于诸路、州、府,都设置有兵马都监,各路都监掌管本路禁军、屯戍、边防、训练之事。州府以下都监,掌管本地屯驻、兵甲、训练、差使等事务。 ☚ 团练使 军健 ☛ 都监 都监官名。也称兵马都监,位于钤辖下。其官资低者,称监押或兵马监押。设于路、州府、军、监以至县、镇、城、寨、关、堡等地方各级,成为固定差遣,掌辖区内屯戍、边防、兵马训练之事。北宋末至南宋,渐成闲职。 ☚ 钤辖 都统制 ☛ 都监 都监官名。三国时内侍官称都监,唐中叶以太监为监军也称都监。宋代则于诸路(相当于省)、州、府设兵马都监,冲要之路由知州、知府兼任,武将担任副都监。路兵马都监掌禁军、屯戍、边防、训练等事,州府以下兵马都监掌本地屯驻、马甲、训练、差使等。例见第二十四回。 ☚ 惜薪司 安抚使 ☛ 都监官名。北宋前期临时委派的军区统兵官,位于钤辖之下。官高资深者为都监,官低资浅者为监押,后者在职称上低于前者,而在事权上其实并无差别。后成固定差遣。分为路分都监,州、府、军、监都监以及县、镇、城、寨、关、堡都监等。各级都监事权差别很大,路分都监掌本路禁旅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而州府以下都监皆掌其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总之,自路分都监以下,皆掌管本地就粮禁兵,或京师与外地屯驻禁兵。各地如有驻泊禁兵,则另设驻泊都监一员专管。北宋初,都监有“行营”和“驻泊”之别。前者用于征讨,后者用于防卫。澶渊之盟后,为表示对辽和好,于景德二年(1005年),悉去行营之名,只留驻泊都监名目,统管驻泊禁兵。一些知县或县令有兼都监或监押者。自系将禁兵设置后,其事权日减,至南宋初,基本上成为虚衔和闲官。 都监 都监官名。始置于唐。后宋代,辽、金国均沿置。唐代出兵征战,以宦官充监军,始设。都监掌监军中违纪,约束营伍之事。实为监督统军将领之官。金国则为宫中小官,掌御用衣服仪鸾等杂事。《资治通鉴·后唐纪·明宗天成元年 (公元926年)》: “先是,监国命所亲李冲为华州都监,应接西师。” 《辽史·百官志》: “诸指挥使司职名总目: 某军都指挥使、某军副指挥使、某军都监。” 《金史·百官志》: “尚衣局……都监,正九品……仪鸾局……收支都监,正九品,2员; 1员掌给受铺诸物,1员掌万宋宫收支库。” ☚ 都候 都士 ☛ 都监官名。北宋前期临时委派的军区统兵官,位于钤辖之下。官高资深者为都监,官低资浅者为监押,后者在职称上低于前者,而在事权上其实并无差别。后成固定差遣。分为路分都监,州、府、军、监都监以及县、镇、城、寨、关、堡都监等。北宋初,都监有“行营”和“驻泊”之别。前者用于征讨,后者用于防卫。至南宋初,都监基本上成为虚衔和闲官。 都监dū jiàn官名。1、三国时内侍官称都监。《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 2、监军称都监。唐朝派将出征,常以宦官为监军,称都监。 3、兵马都监的简称。宋朝在各路州府设兵马都监,掌管本路兵马的屯戍、边防、训练等政令,州府以下都监,掌管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等。见《宋史·职官七·路分都监》。辽代北大王院、南大王院、北面皇族帐官等所属许多司中设都监,为该司长官的重要助手。见《辽史·百官一、百官二》。金代都元帅府设左右都监一员,从三品,是辅佐元帅的高级将领。见《金史·百官一·都元帅府》。 4、金代宣徽院所属尚衣局、仪鸾局、尚食局、尚药局等之都监,均为正九品,为该局副职以下的官员。御药院都监排在第三位;头面库、缎匹库、金银库、杂物库的都监,均为该库负责人。见《金史·百官二》。 都监(1)官名。唐代中叶命将出征,常以宦官为监军,一般以都监为称,资深者称都都监。(2)武官名。宋置,位在钤辖下。掌屯戍、边防、训练的政令。官高资深者为都监,或称兵马都监。官低资浅者为监押,或称兵马监押。设于各路者为路分都监;设于各府军监以至县镇寨关堡者为驻泊都监,驻泊都监或监押有以知州或知县兼任者。北宋末以至南宋,都监已渐成为虚衔和闲职。辽代以都监为乣军军官之名,掌部署约束营伍,其地位次于详稳。(3)宫廷祗候官名。金代宣徽院仪鸾尚药等局、御药院、杂物库等均设有都监;各宫殿也设有都监,其下并有同监。 都监差遣名。宋代内侍差遣内庭、在京百司充都监者甚多,如三馆秘阁都监、秘书省都监、诸宫都监、译经院都监等,省称都监,职掌监督人吏财物出纳及排办公事等。《宋会要·职官》18之11:“三馆旧有都监两员,并差内侍。”《长编》卷23丙子:“就太平兴国寺建译经院,……内侍刘素为都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