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小康建设
自从80年代初,我国提出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以来,青海把治穷致富奔小康作为农村牧区工作的总目标,历经10多年的奋力进取,小康建设初见成效。
青海因自然、历史等因素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低。1993年全省农村牧区有14个国定贫困县、38个省定贫困乡,贫困人口119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25%和农业人口的35%。1993年3月15日,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在全省农村牧区开展建设小康村活动的意见》(青办发[1993] 7号文件),青海省创建小康村的示范工程,在海东、西宁、环湖地区等一批自然条件较好和有一定基础的农村陆续启动,并将全省城乡居民多数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作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一项基本任务列入全省“八五”、“九五”规划。各地不断完善和推广以选派干部包点、包村为主,实行帮扶和指导的责任制,放手发动群众各显其能,探索途径,逐步形成了上下普遍关注小康建设的局面,全省小康建设由点到面逐步扩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与国家计委等单位研制的农村小康评价标准测算,青海农村小康实现程度,1990年为39.0%,1997年为49.7%,到2000年预计可达60%左右。农村小康评价指标体系所包括的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6个方面中, 1997年, 已达到小康标准的是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100%); 实现小康程度过半的为: 收入分配 (57%)、精神生活 (57%)、 生活环境 (52%); 远离温饱或与小康差距大的是: 人口素质 (实现程度为零)、 物质生活 (36%)。 从6个方面分类的16项指标看, 到1997年, 基尼系数、 每百户电视机普及率、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4项指标, 已实现小康; 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 人均衣着消费支出、 人均蛋白质摄入量、用电户比重4项指标, 已接近小康; 人均纯收入、安全卫生水普及率、文化服务支出比重3项指标, 已超过温饱; 恩格尔系数、钢筋砖木结构住房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 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5项指标, 仍处在温饱线以下。 即在16项考评指标中, 达到或接近小康的占一半。 见表8-4-3。
表8-4-3 1990年和1997年农村小康实现水平
指标分类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小康值 | 温饱值 | 权数 | 实际值 | 实现程度% |
1990 | 1997 | 1990 | 1997 |
收入分配 | 人均纯收入 (1990年价) 基尼系数 | 元 | ≥1 200 0.3~0.4 | 300 0.2 | 30 5 | 560 0.28 | 703 0.30 | 35.7 93.3 | 50.1 100 |
物质生活 | 恩格尔系数 人均蛋白质摄入量 人均衣着消费支出 钢木结构住房比重 | % 克/日 元 % | ≤50 ≥75 ≥70 ≥80 | 60 47 27 43 | 6 9 3 7 | 59.5 62.0 60.3 5.6 | 66.3 64.9 60.4 10.9 | 5.0 67.5 78.0 0 | 0 74.8 78.2 0 |
精神生活 | 每百户电视机普及率 文化服务支出比重 | 台 % | ≥70 ≥10 | 1 2 | 6 6 | 36.1 3.76 | 68.0 3.38 | 50.9 22.0 | 97.1 17.3 |
人口素质 |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 | 岁 年 | ≥70 ≥8 | 68 6 | 4 5 | 63.1 3.64 | 66.4 4.83 | 0 0 | 0 0 |
生活环境 | 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 安全卫生水普及率 用电户比重 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 | % % % % | ≥85 ≥90 ≥95 ≥70 | 50 50 50 50 | 3 3 3 2 | 67.0 55.0 73.5 9.52 | 80.0 62.0 84.2 9.74 | 48.6 12.5 52.2 0 | 85.7 30.0 76.0 0 |
社会保 障与社 会安全 | 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 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 | % 件 | ≥90 ≤20 | 50 5 | 4 4 | 88.2 14.7 | 91.3 7.57 | 95.5 100 | 100 100 |
合 计 | | | | 100 | | | 39.0 | 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