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农垦经济体制改革/1.从“大包干”到办职工家庭农场/2.兴办农工商联合企业/3.全面推行场长(经理)责任制/4.引进“三个机制”完善企业承包/(二)调整产业结构/1.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加工业/2.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兴办第三产业/3.稳定基础地位发展农牧土特产业/4.调整投资结构,实行倾斜政策/(三)改善经营管理/(四)坚持科技兴场/1.科研/2.技术推广/(五)发展场办教育/1.普通教育/2.职工教育和干部培训/(六)加快了国营农场区内的小城镇建设 ☚ 4.1983—1989年获省、部优产品名录 (一)深化农垦经济体制改革 ☛
三、主要举措 三、主要举措1.因地制宜,确定正确的发展方针和建设重点。西海固地区8县自然和气候条件差异性很大,在开发工作中,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开发重点和措施,有水路的地方走水路,没有水路的地方多门路、多渠道的另找出路搞开发。近年来,北部干旱风沙地区的盐池县、同心县及海原县北部地区,注重林草建设,推广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管理办法,把发展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作为开发的重点,养山羊已成为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固原、海原、同心等地推广海原冯川、固原倪壕窖灌农业的典型,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并与地膜玉米相配套,效果十分明显。彭阳县宜于发展杏树、花椒、苹果等经济林果,他们从实际出发,把发挥林果优势,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经济果林建设和大力推广烤烟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泾源县把发展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和吊庄移民作为开发重点。西吉县在两豆(马铃薯、豌豆)的开发上作文章,已建成了西北最大的年产5 000吨的精淀粉厂,及一批个体淀粉厂、粉丝加工企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基本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体系,淀粉、粉丝支柱产业已初具雏形,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加强基础建设,把改变生产基本条件作为根本性措施。西海固地区的贫困固然有很多因素,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干旱缺水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要改变贫困面貌,就必须抓住这个主要矛盾。13年来,中共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始终把狠抓基础性建设,大搞农田水利,努力改变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作为解决群众温饱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一方面从农村能源建设入手,狠抓林草建设,努力恢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狠抓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在有水源的地方,修水库、建塘坝、打机井、搞小高抽,完善渠系配套,改进灌溉方法,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在没有水源的干旱地区,大搞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基本农田建设和窖灌农业。同时,开展小流域治理,逐年兴建了一批人畜饮水工程,加强了农电和道路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13年来,国家拨给自治区的 “三西”资金,其中80%都用于改善生产基本条件。同时,兴建了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如固海扬水工程和盐环定扬黄工程,这些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3. 打破封闭状态,实行开放式开发建设。 (1)易地开发,创办多种形式的移民吊庄基地。基本上是一年搬家,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四五年稳定脱贫。 (2)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既能治穷致富,又能开发智力的重要产业,不仅起到了 “出去一个人,养活一家子”的作用,而且促进了与发达地区的联系。 (3)走出山门,建立了与20多个经济发达省、市、地区的经济联系。 (4)搞活农村流通领域,抓好农村集镇建设和市场建设。认真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发展西海固地区的农贸集市。8县农村集市由原来的48个发展到91个,基本上形成了以银川至平凉公路为轴线,以西海固8县中心市场为骨架的市场体系,创建了以扶贫开发为宗旨的同心流通试验区。 4.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以“三西”资金及其他方面筹措资金作为智力投资,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同时,科技工作进一步向西海固地区倾斜,安排了一批星火计划项目和科研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北京林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沙漠研究所等单位的一些专家、科研人员通力协作下,创办了黄家二岔、上黄、陶庄、沙边子、四墩子、李家岗子和西吉县农村能源综合试点,彭阳县果树蔬菜商品生产8个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基点和其他一批科技扶贫示范点,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科技成果,为科技扶贫、开发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宝贵经验。 5. 实行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 “三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始终坚持实行项目管理,适当集中,保证重点。每年有侧重的做几件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大事,避免了按人头分钱、资金过于分散的问题。在项目管理上,严格程序,择优立项。立项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然后逐级上报审查。按项目定资金,按项目逐级检查投资效益。每个大的建设项目都明确有专人负责。自治区还先后颁发过专项扶贫资金的三个管理办法和两个加强资金的管理意见,为保证专项资金效益的发挥起了重要作用。 6.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西海固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等客观因素,在过去很长时间内生产力发展缓慢,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形成了长期依靠国家救济的状况。在实际工作中,首先抓了立足点的转变,注意改变过去送钱送物,单纯救济的作法,变“输血”为“造血”,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对专项建设资金使用实行以工代赈,引导动员群众自力更生,投劳投工。在开发建设和发展生产中解决群众吃饭、喝水、烧柴、花钱问题,启动了经济开发的内在动力。 7.把农业综合开发同计划生育结合起来。西海固地区人口发展过快,超越了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成为严重威胁群众温饱以及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13年来,在扶贫开发中,始终坚持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计划生育,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扶贫资金、物资的分配挂起钩来,建立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做好技术服务工作。自治区还与县上签订计划生育目标责任,通过这些措施,使计划生育工作逐步推开,取得了一定成绩,人口出生率从1982年的38.8‰下降到22.19‰,人口自然增长率从31.44‰下降到17.17‰。 8.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建设。在前10年的开发建设中,自治区先后两次组织自治区直属机关定点包乡扶贫。从1994年下半年以来,自治区又组织40个自治区直属部门定点包乡扶贫,川区9市县对口支援山区贫困县,全自治区40个大中型企业包扶同心、海原和固原3个县干旱带片上的40个特困村。自治区、地、县和企业的干部都直接参与了山区的开发建设工作,至此,干旱山区的开发建设由原来相对单纯依靠国家专项投资,转向自治区直属部门、川区市县、企业、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等各个方面热心参与,群策群力,共同关心,共同帮助群众摆脱困境的大气候、大环境。仅1995年,社会各界为山区群众捐款捐物达1 147万元。 13年来,干旱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基础非常薄弱,要实现稳定解决群众温饱、增加群众收入,进而向小康迈进,困难还很大。主要问题是: ❶群众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已经解决了温饱的农户很不稳定; ❷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抗灾能力不强,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❸工业基础差,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❹人口增长过快,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落后仍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第四节 移民开发与吊庄建设 ☛
三、主要举措 三、主要举措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三西”建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移民迁出县领导带领搬迁群众代表亲自到开发地实地勘察、了解,分析利弊,增强搬迁群众开发荒地、异地安家、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地察看,广泛宣传,各级干部、群众认识到移民吊庄建设的重要性,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观念,为顺利开展吊庄移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加强领导,制定优惠政策。移民吊庄建设是一项远离故土的社会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必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上下左右通力合作。自治区根据移民吊庄工程的特殊性,在资金、物资、补助扶持范围、标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有: 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农技等公共设施由国家投资; ❷土地开发、民房建设由国家定量补助; ❸开发期的生产、生活费用,以工代赈; ❹原承包地3年不收,新开发地人均1.5—2亩耕地长期承包使用,隶属关系暂时不变,3年内允许两头有家、两头种植或经营; ❺搬迁户在原籍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变,开发区免征5年公粮和3年水费; ❻各行各业支持移民的生产建设、教育、卫生、商业供销、信贷服务设施建设等,根据移民搬迁进度同步进行。迁入县对开发区的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列入计划,优先保证供应。 3. 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移民开发建设合力。移民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在整个移民搬迁过程中,中共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曾多次主持由自治区、地、市(县)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协调会,研究落实实施计划、规划方案和政策方面的重大问题。10多年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筹集各方面建设资金,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部分社会公益设施进行了建设,使搬迁群众有地种、有房住,并解决了一部分群众就医、上学等方面的具体困难,有力地促进了移民吊庄这一社会系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4.抓好规划设计,分步骤组织实施。各有关县根据移民吊庄基地水、土、气、热等自然条件,统一领导,制定切合实际的水、电、林、田、路、村六位一体的规划,合理开发,分阶段实施。移民开发建设一开始,各吊出县就组织规划班子,在群众尚未搬迁之前就对待开发的荒地资源,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勘测了解,根据资源、交通和地理条件确定规划目标、发展方针、开发步骤和利用结构。规划中注意了四个结合,即把农业开发和移民吊庄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把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把移民吊庄基地建设和小集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开发性生产和开放性建设结合起来。规划实施中,首先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一手抓粮、一手抓钱。现在,已建成的移民吊庄基地都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5. 不拘一格办基地,多种形式迁移民。移民吊庄基地建设的发展和搬迁群众生活的逐步改善,对贫困山区群众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事实上,山区有些群众在看到移民前景后,已自发到灌区寻找小片荒地,联系落户,开荒种地。一些山区县也主动与灌区县联系,在人口密度不大的地方安置一些山区贫困群众,还有的投亲靠友向外省移民。这些都为移民开发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 (三)经济效益 四、主要问题 ☛ 00028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