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 万寿寺佛寺。故址在今甘肃张掖市县府街。创建于北周。后寺毁,仅存其塔。据清代《重修万寿寺石碑》,该寺经唐、明、清各代重修。现塔后有清末所建黑楼,面阔五间,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1983年以来,又迁建老寺庙山门、过殿、配殿于此。系用万寿寺旧址,而非原万寿寺。 ☚ 弥陀千佛塔 万寿寺塔 ☛ 万寿寺 万寿寺佛寺。故址在今甘肃张掖市县府街。创建于北周。后寺毁,仅存其塔。据清代《重修万寿寺石碑》,该寺经唐、明、清各代重修。现塔后有清末所建黑楼,面阔五间,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1983年以来,又迁建老寺庙山门、过殿、配殿于此。系用万寿寺旧址,而非原万寿寺。 ☚ 弥陀千佛塔 万寿寺塔 ☛ 万寿寺 万寿寺坐落在北京西三环北路万寿桥东北。寺址原是明太监谷大用的家庙。据 《天府广记》 载: 明万历五年三月 “慈圣李太后出资钜万,命太监冯保督造”,次年六月峻工。赐名 “万寿寺”。清乾隆十六年、二十六年弘历帝为给其母祝寿两次重修葺,后又有所修缮,使规模日趋宏丽。寺坐北朝南,南临长河,东邻 “延庆寺”,是东西长河沿岸最著名的古刹之一。占地约48亩,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成轴线对称分布,由南而北依次有: 山门: 宽三间,一门两窗歇山顶,砖雕八字墙两旁各有门,正门上方额书 “敕建护国万寿寺”。 天王殿: 面宽三间,一门两窗歇山顶,殿前两侧各有古槐树一棵,直径1米有余; 再两侧有钟鼓二楼,为重檐歇山顶; 再前有幡杆一对,汉白玉石座。 大雄宝殿: 又名大延寿殿,面宽五间,庑殿顶,明间后檐有抱厦,九斛斗拱承托; 殿内原有雍正御题 “慧日长辉”额,今已无存。尚存柱联曰: “戒慧光中,烟云皆般若; 清凉界外,花面尽真如”,为乾隆之御书。东西两侧配殿各三间,歇山顶,殿前东西各有御碑1座,东碑阳面为 “乾隆十六年仲冬所立” 的 《敕修万寿寺碑记》,以汉、满二种文书刻; 阴面书刻乾隆辛亥年御笔诗一首。西碑阳面为《敕修万寿寺碑记》 的蒙、梵两种文字书刻; 阴面书刻乾隆丁未年孟夏御笔诗一首。庭中有古柏二株。 万寿阁: 原名安宁阁,八角,阁前额题 “欢喜坚固”。1981年因不慎失火而被焚毁。东西配殿各三间、歇山顶今仍存。 大禅堂: 面宽五间,硬山顶,是全寺僧众诵经作佛事的场所。两侧有配殿各三间,硬山顶,与万寿阁东西配殿间各有廊房七间相连,其进深稍小于配殿之进深。 大士殿: 在禅堂北之假山上,象征普陀、清凉、峨眉三大名山的小假山上,各有三间小殿,分别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山下有池、桥和地藏洞,洞内供奉地藏王菩萨。北殿上额题 “声闻普遍”。余两殿东西对峙。山间有古树十余株。 无量寿佛殿: 在假山北,为三间之重檐方阁,原供有无量寿铜佛,现已无存。佛坛位上现置高约4米的精美铜塔。阁之前后各有六角重檐御碑亭一座,内为乾隆二十六年所立之 《重修万寿寺碑文》,前亭碑刻汉、满二种文字,后亭碑刻蒙、梵二种文字。殿与碑亭均覆以黄琉璃瓦。殿两侧有圆门锦窗墙,分隔庭院为前后两院,前为假山院,后为三圣殿,二层硬山楼,面宽七间。楼下为三圣殿,原额书“法云常住”。殿柱南面联曰: “性海波澄,静涵功德水; 福林荫溥,妙涌吉祥云。”北面联曰: “甘露洒诸天,现清净身,说平等法; 慈航渡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 楼上为藏经楼。以上题额及楹联均为乾隆之御书。惜已大部无存。 中路各殿宇解放后均为驻军所用,寺内佛像除大雄宝殿内尚保存有三尊佛和十八尊罗汉外,其余荡然无存。1982年驻军迁出,后经四年多的全面整修,于1989年孟夏改辟为 “北京艺术博物馆”。 东路为方丈院,除南面有门外,可由无量寿佛殿东之掖门入,前后有大殿、斋堂、法坛、方丈室等四进各五楹。现已成为住民区,建筑格局也已破坏。 西路为行宫院,除南面有门外,可由无量寿佛殿西之掖门入,东侧有锦廊,北部有慈禧的 “梳妆楼”。院内房舍甚多,建筑华丽。过去皇室以水陆两路由宫内至颐和园和西山游幸时,皆在此驻跸休憩,并烧香拜佛。现为 “中国文学馆” 所在地。 万寿寺内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具严整的寺院风格,又带有浓郁的园林色彩; 融寺庙; 行宫、园林浑然一体; 汇聚了古代工匠们的勤劳与智慧; 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过去,每年阴历四月初一起,要在万寿寺举行为期半个月的庙会。整个会期城乡游人云集,热闹非凡。 ☚ 庐山 白云观 ☛ 万寿寺 万寿寺坐落在北京西三环北路万寿桥东北。寺址原是明太监谷大用的家庙。据 《天府广记》载: 明万历五年三月 “慈圣李太后出资钜万,命太监冯保督造”,次年六月竣工。赐名“万寿寺”。清乾隆十六年、二十六年弘历帝为给其母祝寿两次重修葺,后又有所修缮,使规模日趋宏丽。寺坐北朝南,南临长河,东邻 “延庆寺”,是东西长河沿岸最著名的古刹之一。占地约48亩,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成轴线对称分布,由南而北依次有: 山门: 宽三间,一门两窗歇山顶,砖雕八字墙两旁各有门,正门上方额书 “敕建护国万寿寺”。 天王殿: 面宽三间,一门两窗歇山顶,殿前两侧各有古槐树一棵,直径1米有余; 再两侧有钟鼓二楼,为重檐歇山顶;再前有幡杆一对,汉白玉石座。 大雄宝殿: 又名大延寿殿,面宽五间,庑殿顶,明间后檐有抱厦,九斛斗拱承托; 殿内原有雍正御题 “慧日长辉”额,今已无存。尚存柱联曰: “戒慧光中,烟云皆般若; 清凉界外,花面尽真如”,为乾隆之御书。东西两侧配殿各三间,歇山顶,殿前东西各有御碑一座,东碑阳面为“乾隆十六年仲冬所立” 的 《敕修万寿寺碑记》,以汉、满二种文书刻; 阴面书刻乾隆辛亥年御笔诗一首。西碑阳面为 《敕修万寿寺碑记》的蒙、梵两种文字书刻; 阴面书刻乾隆丁未年盂夏御笔诗一首。庭中有古柏二株。 万寿阁: 原名安宁阁,八角,阁前额题“欢喜坚固”。1981年因不慎失火而被焚毁。东西配殿各三间、歇山顶今仍存。 大禅堂:面宽五间,硬山顶,是全寺僧众诵经作佛亭的场所。两侧有配殿各三间,硬山顶,与万寿阁东西配殿间各有廊房七间相连,其进深稍小于配殿之进深。 大士殿:在禅堂北之假山上,象征普陀、清凉、峨眉三大名山的小假山上,各有三间小殿,分别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山下有池、桥和地藏洞,洞内供奉地藏王菩萨。北殿上额题 “声闻普遍”。余两殿东西对峙。山间有古树十余株。 无量寿佛殿:在假山北,为三间之重檐方阁,原供有无量寿铜佛,现已无存。佛坛位上现置高约4米的精美铜塔。阁之前后各有六角重檐御碑亭一座,内为乾隆二十六年所立之《重修万寿寺碑文》,前亭碑刻汉、满二种文字,后亭碑刻蒙、梵二种文字。殿与碑亭均覆以黄琉璃瓦。殿两侧有圆门锦窗墙,分隔庭院为前后两院,前为假山院,后为三圣殿,二层硬山楼,面宽七间。楼下为三圣殿,原额书 “法云常住”。殿柱南面联曰: “性海波澄,静涵功德水;福林荫溥,妙涌吉祥云。”北面联曰: “甘露洒诸天,现清净身,说平等法; 慈航渡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楼上为藏经楼。以上题额及楹联均为乾隆之御书。现已大部无存。 中路各殿宇解放后均为驻军所用,寺内佛像除大雄宝殿内尚保存有三尊佛和十八尊罗汉外,其余荡然无存。1982年驻军迁出,后经四年多的全面整修,于1989年孟夏改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东路为方丈院,除南面有门外,可由无量寿佛殿东之掖门入,前后有大殿、斋堂、法坛、方丈室等四进各五楹。现已成为住民区,建筑格局也已破坏。 西路为行宫院,除南面有门外,可由无量寿佛殿西之掖门入,东侧有锦廊,北部有慈禧的 “梳妆楼”。院内房舍甚多,建筑华丽。过去皇室以水陆两路由宫内至颐和园和西山游幸时,皆在此驻跸休憩,并烧香拜佛。现为 “中国文学馆”所在地。 万寿寺内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具严整的寺院风格,又带有浓郁的园林色彩;融寺庙;行宫、园林浑然一体; 汇聚了古代工匠们的勤劳与智慧;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过去,每年阴历四月初一起,要在万寿寺举行为期半个月的庙会。整个会期城乡游人云集,热闹非凡。 ☚ 庐山 白云观 ☛ 00005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