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白蘞 > 白斂 白斂 báiliǎn 亦稱“猫兒卵”。即白蘞。斂,收縮,根肉白,爲斂瘡要藥,故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白斂》:“[釋名]猫兒卵。” 白敛bái liǎn《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白敛(41)。药名。 【基原】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 【别名】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本草纲目》),鹅抱蛋(《植物名实图考》),见肿消(《南京民间药草》),穿山老鼠(《浙江中药手册》),白水罐、山地瓜(《东北药植志》),铁老鼠、母鸡带仔、老鼠瓜薯(《广西中药志》),山栗子、八卦牛、白浆罐、狗天天(《辽宁经济植物志》),癞痢茶(江西《草药手册》)。 【性味】苦甘辛,凉。 ❶《本经》:“味苦,平。” ❷《别录》:“甘,微寒,无毒。” ❸《药性论》:“味苦,平,有毒。” ❹《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入心、肝、脾经。 ❶《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❷《本草求真》:“入肝、脾。” ❸《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结,生肌,止痛。治痈肿,疔疮,瘰疬,烫伤,温疟,惊痫,血痢,肠风,痔漏。 ❶《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❷《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❸《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❹《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疬,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❺《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❻李杲:“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❼《本草纲目》:“解狼毒毒。”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撤或调涂。内服:煎汤,一至三钱。 【宜忌】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 ❶《本草经集注》:“代赭为使。反乌头。” ❷《本草经疏》:“痈疽已溃者不宜服。” ❸《本经逢原》:“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