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黟县
黟县地处安徽省南端,分别与黄山市黄山区、休宁县、祁门县、石台县为邻。
黟县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原称黝县。宋淳熙《新安志》、明嘉靖《徽州府志》载:“秦并天下置黝、歙二县,属鄣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黝县属荆国,后相继改属吴国、江都国、广陵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置丹阳郡,黝县属丹阳郡。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黝县建德王国。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废,改黝为愬卤。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将原歙县划分为歙、休阳、新定、黎阳四县,加上黟县、始新共六县从丹阳郡分出,置新都郡,从此改黝县为黟县,因境内有黟山(今黄山)之故。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黟县属之。隋开皇九年(589)黟县并入海宁,属婺州。十一年复置黟县,属宣州。十二年置歙州,州治设在黟县,领黟、歙、海宁三县。大业三年(607),更歙州为新安郡。十二年,歙人汪华据黟,称吴王,增置黟州于黟县。唐永泰二年(766)划黟县的赤山镇及其六乡和饶州的浮梁地置祁门县。次年,又划黟县、秋浦、浮梁一部分置石埭县。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黟县属徽州。元至正十七年(1357)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二十四年改为徽州府,黟县属之。直至清朝,沿袭不变。
黟县处于万山丛中,这里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古代与外界来往很少,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相传陶渊明所记的“桃花源”就在黟县境内。后来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多,土地显得越来越少,单靠农业已不能维持生计。然而境内林木资源丰富,土特产品众多,水陆交通颇为便利,故外出经商的人渐多。尤其在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黟人经商者更多。据《黟县乡土地理风俗》载:“俗重贸易,男子成童,即服贾四方。”他们和徽州其它五县的商人在一起,结成徽州商帮,活跃在全国各地。徽商崛起后,资本雄厚,人数众多,执全国商界牛耳300余年。其中黟县商人多以经营布匹、粮油、茶叶、钱庄、南北货为多。他们在上海、杭州、苏州、汉口、芜湖等地的商业活动中举足轻重,故有“无徽不成镇,无黟不成市”之谚。黟人经商发达后,便将大量资金投入家乡,建筑豪华住宅,并从事架桥、修路、兴办书院、刻印典籍等公益事业。
商业的发达,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的繁荣。黟县自明清以来,不仅有大批人士中举登科,在朝中或地方做官,有的甚至成了高官显贵,而且也造就了不少名人学者。例如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就是黟县人。他的《癸已类稿》、《癸已存稿》被誉为海内巨著,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西泠四家”之一的奚冈的金石书画、“黟山派”篆刻鼻祖黄士陵的篆刻艺术,均名扬中外。此外,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汪大燮、表演艺术家舒绣文、书画家汪曙等人的故里都在黟县。
反映黟县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最突出的代表还是现存黟县的古民居,其中尤以西递村清代民居建筑群以及三雕(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为中外人士所赞赏,被称为“东南文化的缩影”。西递村清代民居群位于东源乡,距城8公里。据载“其地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故名西递。”西递村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村落,计有清代建筑122幢,充分显示了古徽州石雕、砖雕、木雕艺术的极高水平。村前是一座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的胡文光刺史石坊。整个村庄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村中有正街、横路街、后边溪三条街道和40多条巷弄。所有街巷,全铺青石板。前后两股溪水,在石砌的溪床中沿村流去。小溪两旁的高墙深院,隔溪相峙。溪上用长条石板铺桥相通。
西递的民居建筑,大多以内向方形,围绕以长方形天井的合院为基本单元的木构架封闭式砖墙围护建筑,有三间、前后三间、廊步三间、四合、五间的二楼或三楼结构。其内部布局以及装饰则各具匠心,其中的石、砖、木雕艺术更巧夺天工。门楼、门罩、漏窗的砖、石雕各具神态,无一雷同;窗槛、裙板、栏板、窗扇、网格、梁垫、斜撑以至木栏、栏杆的木雕,均细刻精镂。尤以浮雕、透雕技巧最为精湛。
村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有:桃李园,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为徽商胡元新的旧居。大夫第,位于村中正街,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为朝列大夫、知府胡文照故居。惇仁堂,建于清初,为该村徽商泰斗胡贯三晚年故居。
宏村古民居,位于城北11公里处。宏村的规划布局,别具匠心,座北朝南,背倚雷岗。㴩溪河与草栈河在此汇合,由北向南,从村旁穿过。一条2尺多宽的水圳,九曲十湾,流经村中的“月沼”(俗称“月塘”)向南注入村旁的南湖。宏村形如牛状,水圳犹似牛肠,南湖恰如牛肚。当年曾建有四座木桥,犹如四条牛腿,形象逼真。
南湖微呈弧形,建于明永乐年间。湖畔的南湖书院,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至今保存完好。全村现保存明代民居一幢,清代民居132幢。宏村的民居建筑,砖雕门罩,千姿百态。有的大门口有八字照壁,门内有亭间,屋内的梁枋、门扇木雕,构图生动,精雕细缕,飞金重彩,华丽异常,天花彩绘,典雅秀丽。
据统计,黟县保存的清代民居计有3593幢,祠堂111座。现存的文物古迹还有:县衙正堂、云门塔、旋溪塔、古桥梁、关隘、古井、宋代摩崖石刻等。
由于黟县自古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接触甚少,甚至村与村之间也少联系,故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地区方言。黟县方言素为学术界所重视,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黟县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