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七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七月 七月文艺周刊。1937年9月11日在上海创刊。七月社编辑发行。胡风主编。是抗战时期国统区最早创办的进步文艺刊物。该刊出版3期后,同年10月16日于武汉出版半月刊。1939年7月移至重庆改为月刊。在半月刊创刊号上,编者提出该刊要继承五四以来“中国革命文学”的战斗传统,在抗战中肩负起从“意识战线”上提高“民众的情绪和认识”的任务。内容以诗歌最有特色,以艾青、田间为代表的自由诗,使中国现代诗歌推向新的高峰,其他诗人有鲁藜、阿垅、胡风、邹荻帆、孙钿、冀汸、彭燕郊、贺敬之、天蓝等,大部分为青年诗人。他们面向于现实,服务于抗战,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努力表现出主观感情与客观的结合,形成了七月诗派。其他作品,如丘东平、阿垅、曹白的报告文学也较有影响,另外还发表小说、散文、杂文、剧本、评论和翻译作品。1941年9月出至第7集第1、2期合刊后停刊,共出35期。 ☚ 中国诗歌 抗战戏剧 ☛ 七月 七月《诗经·豳风》篇名。《国风》中著名第一长篇。描写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间为贵族所从事之农业劳动及其生活苦况。今人多认为是农业奴隶反映其所受剥削压迫之作,或认为是奴隶社会中“类似农奴身分的人”所作。《诗序》则谓为周公“陈王业”之作,与原诗旨意不符。全诗凡八章八十八句,宛如一幅农事速写连环画,每幅画面虽寥寥数笔,环境及人物却无一不生动。诗中采用对比、分类叙事以及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等多种艺术手法,生动揭示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状况,具有强烈感染力量。 ☚ 月出 东山 ☛ 七月 七月韦长明著。(1943年夏)出版。收《寂寞的玩具》、《七月的黄昏》、《我有一只歌》等诗38首。 ☚ 醒来的时候 煤矿夫 ☛ 七月 七月上海《大众夜报》副刊。周刊。1946年8月5日创刊,同年9月30日出至第9期停刊。朱雯主编。该刊发表的小说有赵清阁的《烦嚣的夏夜》,凤子的《失去了的箫声》、《婚书》(连载),罗洪的《挣扎》,海岑的《幸福》等。此外,茅盾的《周作人的“知惭愧”》,巴金的《忆居甫》,李健吾的《怀王统照》,赵景深的《记CF女士》等一些写人物的散文,也都很有特色。主要撰稿人尚有臧克家、施蛰存、靳以、任钧、沉樱、姚隼、徐讦等。 ☚ 文学周刊 文学周刊 ☛ 七月 七月《诗经·豳风》篇名。豳诗七首,此为第一首。《毛诗序》云:“《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认为诗是周公陈王业之作。朱熹《诗集传》进一步阐述:“周公以成王未知稼穑之艰难,故陈后稷公刘风化之所由,使瞽矇朝夕讽诵以教之。”清代学者有以为诗为豳人旧作,或者周公增损之,以诗说教,如方玉润《诗经原始》:“《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今人则多主张此为真切描述周代农夫繁重劳作、凄苦生活的农事诗,由民间世代流传集体创作而成。全诗八章,章十一句,为国风中之第一长篇。用赋体,以时序作经,农事作纬,衣食作重点,白描铺叙一年间的勤苦耕作和生活状况。叙事朴质细致,抒情含蓄深沉。为我国民歌中十二月歌体形式之滥觞。 ☚ 下泉 鸱鸮 ☛ 七月 七月(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七月》按照一年四季的节令顺序,巧妙地把当时的自然风物、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吏民关系、风俗习惯等,编织进诗歌,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三千年前西周的社会生活状况,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全面地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社会生活的光辉篇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至于语言的形象生动,节奏的参差变化,写景与抒情的自然结合,在三百篇中,亦堪称典范。 ☚ 无衣 东山 ☛ 七月
【注释】①流火:火星向下运行。②授衣: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③一之日:相当于周历正月,夏历十一月。觱发(bì bō):象声词。寒风吹拂物体的声音。④二之日:相当周历二月,夏历十二月。栗烈:寒冷。⑤褐(hè):粗布短衣。⑥何以:即“以何”,靠什么。卒岁:过冬。⑦三之日:相当于周历三月,夏历正月。于:语助词。耜(sì):农具。这里用作动词,即修理农具。⑧四之日:相当于周历四月,夏历二月。举趾:抬足,指下田耕种。⑨馌(yè):带饭下地。⑩田畯(jùn):农官。至喜:很高兴。(11)春日:春天的太阳。载:语助词。阳:暖和。(12)有:动词词缀。仓庚:黄鹂鸟。(13)懿 (yì)筐:深筐。(14)遵:沿着。微行:小路。(15)爰(yuán):语助词。柔桑:嫩桑叶。(16)迟迟:缓慢。(17)蘩(fán):白蒿。祁祁:众多貌。(18)殆:恐怕。公子:贵族的儿子。(19)萑(huán)苇:芦苇。这里用作动词,即收割芦苇。(20)蚕月:养蚕的月份,夏历三月。条桑:修剪桑枝。(21)斨(qiāng):方孔的斧子。(22)远扬:指远而高的桑枝。(23)猗:通掎(yǐ)。牵引;拉住。女桑:小桑。(24)鵙 (jú):伯劳鸟。(25)绩:纺织。(26)玄:黑色。(27)朱:红色。孔阳:很鲜艳。(28)秀葽(yāo):远志结子。此为主谓倒装句。(29)蜩(tiáo):蝉。(30)获:收割。(31)陨萚(tuò):枯叶脱落。(32)貉(hé):似狐的野兽。这里用作动词,即猎取貉。(33)狐狸:狐狸和野猫。(34)裘:皮袄。(35)同:会聚众人。(36)缵(zuǎn):继承,继续。 武功:指打猎。 (37)私:私有。 (zōng):一岁小猪。(38)豜 (jiān):三岁大猎。公:指统治者。(39)斯螽(zhōng):蚱蜢。动股:两股摩擦发声。(40)莎(shā)鸡:纺织娘。振羽:振翅发声。(41)穹窒(qióng zhì):把鼠洞都找到,堵塞住。(42)向:朝北的窗户。墐(jìn):涂泥。(43)为:算是。改岁:过年。(44)郁(yù):果树名。薁(yù):野葡萄。(45)亨:同“烹”。煮。葵:冬葵。菽(shū):豆子。(46)剥:通“攴(pū)”。打。(47)春酒:冬天酿造经过春天才做成的酒。(48)介:祈求。眉寿:长寿。(49)断:摘下。壶:通“瓠(hù)”。葫芦。(50)叔:拾取。苴(jū):麻籽。(51)荼(tú):苦菜。薪:柴火。樗(chū):臭椿树。(52)食(sì):养活。(53)筑场圃:把菜园改成打谷场。(54)纳禾稼:把谷物收进仓库。(55)黍:黄米。稷:高粱。重:通“穜(tóng)”。早种晚熟的谷物。穋(lù):晚种早熟的谷物。(56)同:集中。(57)上:通“尚”。还。执:服役。宫功:室内的劳务。(58)茅:割茅草。(59)宵:夜晚。索绹(táo):搓绳子。(60)亟(jí):急忙,赶快。乘屋:上房修理屋顶。(61)冲冲:凿冰声。(62)纳:藏。凌阴:冰窖。(63)蚤:通“早”。一种祭祀仪式。(64)羔:小羊。(65)肃霜:天高气爽。(66)涤场:打扫场地。(67)朋酒:两杯酒。飨(xiǎng):享用。(68)跻(jī):登。公堂:公共场所。(69)称:举起。兕觥 (sì gōng):用兕牛角做的酒器。 【鉴赏】这是反映农奴生活苦况之诗。 全诗八章。此诗在国风中篇幅最长,展现的社会生活画面最为广阔,它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一章总写农奴一年的生活苦状。时至七月,天空火星向下移动,暑退寒降的季节即将来临。这时统治者就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女奴。然而农奴们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却“无衣无褐”,冒着寒冷苦捱时日。一到春天,农奴们就修理农具,偕同老婆孩子下田耕作,并将饭菜带到田头去吃。农官“田畯”见此情景,非常高兴。二章写女奴在春和日暖、黄鹂歌唱的季节,采摘桑叶用以喂蚕,采摘白蒿用以生蚕。她们害怕被贵族“公子”抢去,不禁悲伤起来。三章写女奴收割芦苇以做蚕箔,修剪桑枝以利生长。蚕事完毕,女奴们又开始纺织、漂染。她们所织的丝线有黑有黄,还有红色丝线,色彩十分鲜艳。一句“为公子裳”,寄寓着女奴的辛酸。四章写秋收后农奴的打猎活动。农奴们将捕获的貉、狐狸和野猫,全部交给公子作皮袄,将捕获的大野兽全部献给王公,而自己只能得到所剩的小野兽。 “为公子裘”“言私其,献豜于公”几句,再次揭示了人间的不平。五章写农奴居住的恶劣。他们一听到蚱蜢鼓动翅膀的声音,听到纺织娘的啼鸣,就预感到冬天的来临。“十月蟋蟀人我床下”,隆冬季节迫近了。他们赖以栖身的茅草破屋难以御寒,他们就赶紧堵空洞,熏老鼠,塞窗户,涂门缝,以便“入此室处”,聊以“改岁”。六章写农奴食物的恶劣。农奴们虽然一年辛苦到头,但是只能靠瓜果野菜充饥。他们辛勤耕耘收获的粮食则要为贵族酿酒,以供宴饮取乐。七章写农事完毕后,农奴还要替贵族干家务杂活。他们白天割茅草,夜晚还要搓绳子。等到他们赶紧修好屋顶,播种百谷的季节又要到了。八章写寒天冰冻时,农奴们还得为贵族凿冰、储冰。年终,还要备酒杀羊,祝福贵族老爷们万寿无疆。 此诗虽不像《伐檀》《硕鼠》那样具有强烈的反抗性,但全诗贯串着一个线索,就是鲜明的阶级对立关系。读着这首诗,仿佛听到一个历尽苦难的老年农奴发自肺腑的切切絮语。他历数农奴生活的辛酸,用压抑的调子诉说内心的悲苦与愤懑,并有意识地将农奴与贵族生活加以对照,从而揭示了那个社会不合理的实质。 《诗序》说是周公“陈王业”。意思是说,周公陈述周的先祖后稷、公刘在豳地开创王业的艰难情景。验之诗意,绝不如此。此诗所言皆农桑田猎之事,只有亲自经历者,才能写得如此亲切有味。周公位居相位,岂有这种体验?再说诗中对劳逸不均、贫富不公的现实,反复致意,深蕴讽刺,也绝不会是周公的口吻。陆侃如《中国诗史》说它“大约是一个受过文学训练的农家子”所作,是有可能的。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①一之日觱发, 二之日栗烈。②无衣无褐,何以卒岁?③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④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田畯至喜。⑤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 有鸣仓庚。⑥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⑦春日迟迟,采蘩祁祁。⑧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⑨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⑩蚕月条桑, 取彼斧斨,(11)以伐远扬,猗彼女桑。(12) 七月鸣鶪,八月载绩。(13)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15)八月其获, 十月陨萚。(16)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17)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18)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19)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20)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21)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22)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入此室处。(23)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24)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25)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26)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27)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28)黍稷重绹, 禾麻菽麦。(29)嗟我农夫!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30)昼尔于茅,宵尔索绹。(31)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32)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33)四之日其蚤, 献羔祭韭。(34)九月肃霜,十月涤场。(35)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36)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37) 【注释】 ①七月:夏历七月。流:向下行。火:星名,又叫大火,即心宿。一年自秋季始,大火星自西而下谓之流火。授衣:指贵族士大夫分寒衣。一说叫女工裁制冬衣。②一之日:即夏历十一月,周历正月。下文二之日,夏历十二月。三之日,夏历一月(正月)。四之日,夏历二月。夏历三月,就不作五之日,只称为“春”。觱(bi必)发:寒风触物的声音。栗烈:凛烈,寒气刺骨。③褐(he贺):粗毛或粗麻织的短衣。卒岁:终岁,年底。④于:为。这里指修理。耜(si四):农具,犁的一种。举趾:举足下田,开始春耕。⑤同:会合。妇子,妻子和小孩。馌(ye叶):送饭。田畯:工的农官。⑥载:则;开始。阳:温暖。仓庚:黄鹂。⑦懿:深。遵:沿。微行(hang杭):小路。爰:乃;于是。柔桑:嫩桑叶。⑧迟迟:缓缓。形容日长。蘩:白蒿,养蚕用。祁祁:众多貌。⑨殆:怕。及:与。同归:指被公子强行带走。⑩萑(huan环)苇:即蒹葭;狄草和芦苇。(11)蚕月:即夏历三月,养蚕的月份。条桑:修剪桑树。斨(qiang枪):方孔的斧。(12)远扬:指长得过长过高的桑枝。猗:借为掎,拉着。女桑:嫩桑。(13)鶪(ju局):鸟名,又名伯劳。绩:纺织。(14)载:则;又是。玄:黑而带红色。朱:红色。孔:甚。阳:鲜明。(15)秀:生穗。葽(yao腰):药草名,即远志。蜩(tao条):蝉。(16)获:收获庄稼。陨:坠落。萚(tuo拓):落叶。(17)于:取。貉:兽名,孤属,毛深厚温暖。(18)同:会合。载:则,就。缵:继续。武功:田猎之事。(19)私:私人占有。豵:小猪,此指小兽。豜(jian坚):三岁的大猪,此指大兽。(20)斯螽(zhong终):亦名螽斯,今名蚱蜢。动股:古人以为蚱蜢以腿摩擦发声。莎(suo梭)鸡:虫名,即纺织娘。(21)野:田野。宇:屋檐。(22)穹(qiong穷):扫除。窒:堵塞。塞:堵塞。向:朝北的窗子。墐:用泥涂抹。(23)改岁:除岁。处:居住。(24)郁:郁李。薁(yu):野葡萄。亨:同“烹”,煮。葵:菜名。菽:豆。(25)剥:通“扑”,打。枣与下句的稻,都是造酒的原料。春酒:冬日酿酒,经春始成,故名春酒。介(gai丐):求。眉寿:长寿。(26)断:摘下。壶:葫芦。叔:拾取。苴(ju居):麻子。(27)荼(tu途):苦菜。薪:用作动词,砍柴。樗(chu初):臭椿。(28)场:打粮食的空场。圃:菜圃。农人秋天把菜园弄平,用来打谷,称为场圃。纳:收藏。(29)黍:糜子。稷:高粱。重:早种晚熟的谷。穆(lu路):晚种早熟的谷。禾:粟。(30)同:收齐。上:同尚,还得。宫功:修缮建筑宫室。(31)尔:语助词。于:取。索:搓。綯:绳。(32)亟:急,赶快。乘:治也,修缮。其始:将要开始。(33)冲冲:凿冰的声音。凌阴:藏冰的地窖。(34)蚤:同“早”。指早朝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古代在开冰之时用小羊和韭菜祭司寒之神。(35)霜:同“爽”。肃霜,天高气爽。(36)朋酒:两壶酒。飨:以酒食待客。曰:发语词。(37)跻:登。公堂:公共场所。指乡民聚会的场所。称:举起。觥:一种饮酒器,形似伏着的兕牛。 【译文】 七月火星流向西,九月官家分寒衣。十一月北风呼呼吹,十二月寒气更凛冽。粗布衣服没一件,怎么度过这残年?正月里来修农具,二月下地去耕田。老婆孩子都出动,送汤送饭到田间,田官老爷笑开颜。七月火星流向西,九月官家分寒衣。春天太阳暖洋洋,黄鹂声声把歌唱。姑娘手提深竹筐,走在那边小路上,去采养蚕柔嫩桑。春天日子渐渐长,采摘白蒿众人忙。姑娘心里暗悲伤,恐被公子往家抢。七月火星流向西,八月芦苇收获齐。三月动手修桑树,举起斧子拿起斨,高枝长条砍个光,拉着短枝摘嫩桑。七月伯劳枝上唱,八月纺麻织布忙。染色有黑又有黄,我染红色最漂亮,替那公子做衣裳。四月远志结了子,五月知了叫不歇。八月里来收早稻,十月风吹落叶飘。冬月将那貉子打,捉住狐狸把皮剥,替那公子做皮袄。腊月大伙又聚齐,继续打猎练武艺。打得小猪归自己,大个野猪献官府。五月蚱蜢弹腿响,六月纺织娘抖翅膀。七月蟋蟀在野地,八月跳到屋檐底,九月进了房门槛,十月钻入我床脚。堵塞墙洞熏老鼠,封闭北窗堵门户。叹我老婆和孩子,眼看就要过年关,快搬进屋避风寒。六月吃李和葡萄,七月烹菜和豆角。八月去打树上枣,十月去收田里稻;酿成春酒甜又香,祝贺老爷寿命长。七月吃的瓜和菜,八月又把葫芦摘,九月里来拾麻子。采些苦菜打些柴,是咱农夫半年粮。九月筑好晒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早稻晚稻和高粱,粟麻豆麦满满装。叹我农夫命里忙!地里庄稼才收起,又要服役修宫房。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搓绳长又长。急急忙忙盖好屋,开春又要播百谷。腊月凿冰冲冲响,正月送进冰窖藏。二月取冰行祭礼,献上韭菜和小羊。九月天高气又爽,十月打扫晒谷场。捧上两壶待客酒,再杀一只小肥羊。大家一起上公堂,牛角杯儿举头上,同声高祝寿无疆! 【集评】 《毛诗序》:“《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八) 汉·郑玄:“十月民事男女俱毕,无饥寒之忧。国君闲于政事,而飨群臣,于飨而正齿位,故因时而誓焉。饮酒既乐,欲大寿无竟。”(《毛诗正义》卷八) 清·方玉润:“此诗之佳,尽人能言。其大旨所关,则王氏云:‘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简。’数语已尽其义,无余蕴矣!” “《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诗经原始》卷八) 清·王先谦:“《七月》全篇备风雅颂之义。”(《诗三家义集疏》卷十三) 清·姚际恒:“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星,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俗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诗经通论》卷八) 近·吴闿生:“此诗天时人事百物政令教养之道,无所不赅,而用意之处尤为神行无迹。神妙奇伟,殆有非言语所能曲尽者。”(《诗义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 近·闻一多:“一篇韵语的《夏小正》或《月令》。”(《闻一多全集·歌与诗》,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 今·陈子展:“《七月》,为周初概述周代自后稷豳公(公刘)以来关于奴隶制社会之生产关系基础,以及其时农业知识与经验之不朽之伟大诗篇。”“此决非一时一人之作,具有特大之历史价值,极高之文艺价值。”(《诗经直解》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这是《诗经》中最著名的一首长篇农事诗。它真实记述了西周时期从周代先人公刘以来豳地农奴们的劳动生活,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全诗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详尽地铺叙了当时的节令气候变化、农作物知识、祭祀礼仪和打猎方式,劳动者一年到头的辛勤劳作以及他们所受的剥削压迫,从而向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而丰富的周代社会生活画面。《七月》的构思颇具匠心。其中“言衣食之源”的,是正笔;铺写四季节令变化的,是闲笔。正笔是诗中主旨,是“本事”;闲笔是那些生动形象的具体描绘。在依月而推的农事记录中,适当地镶嵌进不少日月霜雪、鸟虫草木的横剖面。并且“正笔处少,闲笔处多,盖以正笔不易讨好,讨好全在闲笔处”(姚际恒《诗经通论》)。也就是说,没有正笔,思想内容就不深刻;没有闲笔,就会缺乏真实感与形象性。本诗正、闲笔交错使用,虚实相间,互为映衬,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因此,这首诗不仅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史料价值,也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七月一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 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 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 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 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 采繁祈祈。 女心悲伤, 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 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 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 猗彼女桑。 七月鸣鶪, 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 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 五月鸣蜩。 八月其荻, 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 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 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 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 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 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 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 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 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 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 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 《豳风》是《诗经》中“十五国风”之一,《七月》出自其中。豳(bīn宾),是指“豳”这个地区,即今陕西彬县一带。此处原是周人祖先公刘开发的地方,周平王东迁之后,这个地方归于秦国。《豳风》共有七篇,均为西周时期作品。 《七月》作者及题旨,古今说法不一。《诗序》云:“《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这是说,周公(旦)因成王年幼,不知稼穑艰难,故把周人先祖后稷、公刘的开创业事细说根由,这种说法,今人已少有依从。当今一般认为:“这是西周时代农奴们集体创作,叙写他们一年中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高亨等人)它确是一首描写细腻、内容丰富和叙事系统的农事诗。
全诗八章,每章十一句,共八十八句,是《诗经》中最长的诗篇之一。诗篇基本上按季节先后,逐季逐月地记述奴隶们的辛勤劳动和痛苦生活。为了便于理解与掌握,以下即逐章逐句予以串讲。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是指豳历的七月(相当于夏历七月)。因为西周时各地存在周历、夏历、殷历和豳历等各种历法。豳地之人,当然用当地历法。豳历的记月方式,不同于夏历:夏正建寅,豳正建子,即夏历岁始是正月,岁终是十二月;而豳历以“一之日”为岁始,十月为岁终。夏历的三月,豳历称“蚕月”。其余四至十月,两历是相同的,搞清这一点,便于理解诗中季节时令的记述。当今有不少人对“七月流火”有误解,认为它说的是“大热天”,这是望文生义之错。其实,火,是古人用称星宿之名,即东方“心”星,又叫“大火”;流,向下去。豳历五月的黄昏,火宿正在当空,六月西斜,七月即更向西下去了。故说“流火”。它表示暑退而将寒季节的到来。九月授衣,以物给人,叫“授”;至于“授衣”,有二说,即:一是说给奴隶发配冬衣;,又一说是为奴隶主把缝制冬衣的任务交给奴隶来完成。两说可以并存,但我认为以前者为宜,因为下边即提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一之日,即豳历的岁首,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觱(bì必)发,是寒风刮过的声响。二之日,是豳历的第二个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二月。栗烈,犹如凛冽,言寒气逼人。所以接下去说:粗衣短褐也没有一件,怎么度过这残年! 褐,指粗布短衣。卒,终了的意思,即没有衣服,怎么过冬!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三之日,相当于夏历的正月;四之日,夏历二月。于,为也。此处指从事修理。耜,有曲柄的形似犁的翻土农具。举趾,动脚举步。即说开始动手锄地。再看下边三句: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妇子,妇女与童子。馌(yè叶):送饭到田头。南亩,即向阳的田垄。田畯,即农官。周时叫“农正”或“田大夫”。这是说,女人、孩子都下田干活,还把饭送到田头去吃,田官们一起享用,吃得很快活。一说,田官没有一起用饭,而是见到奴隶们努力干活,所以至喜,很快活。 这一章的基本内容是:奴隶们在寒冬过着悲惨生活,一到春天,又要参加春耕等劳动了。语译如下—— 七月心星流向西,九月官家分寒衣。 冬月北风吼不歇,腊月凛冽寒鸟啼; 粗衣短褐无一件,度此残年何悽悽! 正月赶忙修农具,二月插足把田犁; 老婆孩子一同走,送饭田头一身泥; 酒菜大家来享用,乐得田官笑嘻嘻。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前二句是重复第一章的诗句。春日,即夏历二月。载,语助词,或作“则”解,均通。阳,暖和。仓庚,古代称黄莺为“鶬鹒”。有,语助、无义。即:春阳暖和的日子里,黄莺在鸣叫。再看下边三句: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女,此指姑娘们,即女奴。懿筐,深深的筐箩或大篮子。遵,遵循,即沿着;微行,即田间小径。爱,于是。柔桑,初生桑叶。这是说,姑娘们提着个大篮子,沿着田间小路到桑园去摘嫩桑叶。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春天的日子已慢慢地长了起来。迟迟,即缓慢。蘩,白蒿,菊科植物。用它来垫蚕筐或做“蚕山”,使蚕上“山”作茧。另一说,以蘩水催青。祁祁,众多的样子。这是名句,后世经常引用。再看最后二句: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这二句关键的词是殆字,应作何解?有三说:一说,殆,危也,引申为害怕;又一说:殆,将要;还有一说,殆,压迫。前二说均为“未然型”,而第三说,则“已然型”,我看以第一说为宜。如果说,“已经被抢”,怎么还在采桑呢?及,与、和。公子,贵族子弟之通称。 这第二章,主要是写女奴们的采桑劳动和耽心为奴隶主抢走的心情。开头二句是兴句,以此兴起以下诗境:在春阳艳艳,鸟语花香的春天里,姑娘们在辛勤地采摘蚕桑和白蒿。本来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可是一想起自己可能被人抢走的危险,心中就悲伤起来。如用现代语译出来,即—— 七月心星流向西,九月官家分寒衣; 春天暖阳红艳艳,黄莺声声动心扉。 姑娘大筐提在手,沿着桑间小路走; 采桑先把嫩叶扭。 春季日子渐渐长,采摘白蒿众人忙; 只恐公子往家抢,姑娘心中起悲伤。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第一句,仍是兴句。“八月萑苇”,在八月收割的一种芦苇,准备为第二年做蚕箔(即蚕帘)之用,萑(huán环),芦苇一类的植物,没长穗的叫“蒹”,长了穗的称“萑”。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蚕月,即豳历的第五个月的称谓,相当于夏历三月,是开始养蚕的月份,故称“蚕月”。条桑,条,作动词用,即修剪、整理桑枝。斧斨(qiāng枪),均为斧类工具。“斨”,有方孔柄的斧子。远扬,即伸得很远的高扬之桑枝。用手摘不到桑叶,所以砍下它。猗,借为“掎”,牵引,即斜拉下桑枝来摘叶,即叫“猗桑”。女桑,即小桑。这几句都是说在整理桑枝。 七月鸣鶪, 八月载绩。 鶪,今本按《唐石经》改为“”,古鸟名,即今之杜鹃,也叫伯劳。 载,此作“始”解。绩,纺绩,可能纺蔴或者织帛。再看以下三句: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这里的载,又是另一个意思,“又是”之意(古文虚词,用在不同地方,即有不同含意)。玄,墨色;朱,红色。孔阳,即很鲜明。孔,甚也。裳,是“朱裳”的简语,是豳公子穿着的一种祭服。这是说,纺织的絲麻布料,有黄的、黑的、红的等各种颜色。特别是由我染的朱红色,非常鲜艳明丽,用来做贵族公子的祭服。 这一章,是写奴隶们依照月令从事蚕桑劳动,并为奴隶主纺织、染色、缝衣等活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以“为公子裳”一句作全章的结尾,反映了奴隶劳动的阶级属性——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奴役性劳动。 语译—— 七月流火偏向西,八月芦苇收获齐。 养蚕季节修桑树,拿起利斧上木梯; 远扬高枝先砍掉,攀采嫩叶桑条低。 七月伯劳鸣泱泱,八月缫絲纺麻忙; 染色有黄又有黑,我染朱红亮堂堂; 尽给公子缝朱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秀,原指“不荣而实”,没开花就结子。这里,用作动词,指植物结子。葽,一种植物名。到底指什么植物,古今一直看法不一:有说是“王瓜”,有说是“远志”,都只依旧说;今说是“油菜”,也缺乏依据,因诗已明明指出是一种“不花而实”的植物,与油菜无涉。因此,我认为,在没掌握确切依据之前,还是先作笼统的解释,是一种“不花而实”的植物为宜。蜩,即知了,蝉的别名。它常在五月的树上鸣叫。八月其获,即在八月时开始收获庄稼。其,语助词,无义。陨箨,即落下树叶。是说,十月里树木开始飘零。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一之日,是豳历的岁首,夏历的十一月,正是开始打猎的季节。貉,形似狐而体略胖,尾短而毛深厚温暖,适宜作皮袍。于,是“取”的意思,于貉,并取其皮。这三句是说,十一月里去打貉,碰见狐狸也要捉,剥了毛皮给公子做衣袄。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这四句仍说打猎这件事。到了十二月份(即“二之日”,相当于夏历十二月),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把众人聚合起来。同,即会同、聚集。其,句中语助词。缵,续读;武功,此指田猎。言,句首语助。豵(zong宗),原指一岁小猪,此指小兽。豜(jian坚),原指三岁大猪,此指大兽。“私其豵”,是说小兽归于打猎者私有;献豜于公,即大兽献给奴隶主,即所谓“大公”。 这章诗,主要是反映奴隶们在忙了秋收之后,立即为奴隶主们去打猎,并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无偿地献给主子,任其盘剥。 语译—— 四月葽草结了子,五月知了鸣不止; 八月忙着收黄谷,十月寒风叶飘沚。 冬月打貉上山坳,顺手狐狸捉将到, 取皮去做公子袄。 腊月众人聚一起,继续狩猎练武艺; 捉到小兽归自家,猎得大兽献官邸。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斯螽,蝗类昆虫,旧说它用两腿摩擦而发声,故说它“动股”。莎鸡,叫纺织娘。振羽,指两翼振动而发声。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四句都说的是蟋蟀因气候渐变而逐步往近处迁移。七月份,它还在田野里,八月份就移近至屋檐下(即“在宇”),九月更移至房间里(即“在户”),到了十月,就往我的床底下来过冬了。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穹窒,尽塞室内孔隙。《毛传》:“穹,穷。窒,塞也。”熏鼠,用烟火熏赶老鼠。向,指朝北窗户,墐,涂抹,墐户,即把湿坭涂抹在以茅竹编成的门扇的缝隙上,使之不通风,以防寒气人室;并把朝北的窗也堵死。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嗟、曰,均为虚词,无实义,前者为感喟之词,后者为句首发语词。改岁,改换年岁,即过年。处,居住。这是说,我们这些妇女儿童(即指全家),在这过年的时候,进到这样一个凄苦地方居住下来。因为在古代奴隶社会,生产者在农忙时节,常常露宿田野或场院中。待天寒事毕,才可正式回到屋里来住。诗歌最后这几句,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整个第五章,主要是写奴隶的准备过冬的情状。前六句,依时令,用一连串带物候特征的变迁来表现季节的演变,写得形象而生动;后五句,写出奴隶的十分恶劣的居住条件,一家大小只得忍饥受冻地挨过严冬。 语译—— 五月螽斯弹腿响,六月展翅纺织娘。 七月蛐蛐在野地,八月跳到屋檐底; 九月已至门口叫,十月朝我床下移。 烟熏鼠洞堵窟窿,封闭北窗糊门缝。 我的老婆孩子啊,新年将到旧年完, 快快搬进屋里避风寒。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郁,李之一种,叫“郁李”。一说,即山楂。薁(yù玉)即婴薁,野葡萄。亨,烹的本字。葵,指古代常吃的蔬菜:冬葵。菽,豆的总称,即豆类植物。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此地的剥,不读bō,而读如“朴”,借为“支”,小击,即轻轻敲打。剥枣,即扑打枣子,收获已成熟的枣子。获稻,即收割稻子。春酒,即“冬日酿酒,经春始成,故名‘春酒’。”(用为瑞辰说)“介”,一说读作“丐”,祈求的意思;一说,此为语助。眉寿,即长寿。因老寿之人,生有长眉(即豪眉),故曰“眉寿”。这就是说,八月差我们去打枣,十月又要我们去割稻;用来酿造甜美春酒,去为主人祝长寿。 再看下边三句: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壶,通“瓠”,即葫芦。断、叔,均为“取”的意思,前者为摘取,后者为拾取。苴(jū驹),秋麻子,可食。这些都是写奴隶们的生活,即:在七月时吃生瓜,八月把葫芦摘,九月便去拣麻子吃。最后再补上二句: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采荼,荼,是苦菜,即摘苦菜以充饥。薪樗,薪,柴,此作动词用,即砍柴。樗,读如初,树名,即臭椿,一种质地疏松只能作薪柴用的树木。食,此读sì,即饲,把食物给人吃,即养活。两句意思:采一点苦菜,砍一些臭椿,就算养活我们种田人了。 这第六章写了两个阶级、两种生活的对照,异常鲜明:前六句状写奴隶主们的富贵生活;后五句反映“农夫”们的凄苦生涯。从对照中,看出当时社会的不平。 语译—— 贵族们—— 六月吃李与葡萄,七月煮豆和葵苗; 八月打下树上枣,十月收进田里稻; 酿成春酒香又稠,以为贵人祝长寿。 奴隶们—— 七月吃的瓜和菜,八月又把葫芦采; 九月拾起秋麻子,再挖苦菜又砍柴; 农夫才始把锅开。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筑场圃,平整打谷场地。古代场与圃同地:春夏为圃(种菜),秋冬为场(打晒谷麦)。纳禾稼,即收纳谷场进仓。禾稼,五谷之通称。黍,糜子,即性粘的小米。稷,高梁;一说性不粘之谷子。重(读tóng童),当作“穜”(即“种”之本字)晚熟作物;穋(lù陆),即稑,早熟作物,可能是旱稻,今称粳子。禾,此处之“禾”,是专指,即谷之一种,上句的“禾稼”,是泛指。这是说,九月平整打谷场,十月庄稼送进仓,小米高梁早晚稻,谷麦豆麻全缴上。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同,集中。收齐,指纳谷进仓。上,通“尚”,“还得”的意思。执,从事。宫功,指建筑宫室和修缮房舍,或室内事务。宫,房屋,奴隶主的住宅。功,事功。这是说,农夫生活真可叹,田里的活儿刚干完,又得进宫把事忙。 再看最后四句: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尔,这里两个“尔”,均为语助词。于,取也。索绹,绹是绳子,索绹,即搓绳子。亟,急也。乘,登也。这是说,白天取茅草,晚上搓绳子,登上茅屋,匆匆进行了修缮。因为,又将开始播种百谷了。 这一章写的是奴隶们除了干田间一切农活之外,还要到奴隶主家里去修房子和干家务。而对自己的破茅屋,只能草草地搞一下,因为春播又将开始了。它把当时农夫们一年忙到头不得休息的痛苦生涯,描绘得具体而生动。 语译—— 九月整好打谷场,十月晒干收入仓。 早稻晚稻高粱米,谷麻豆麦统收起。 唉,庄稼人真可怜,农话才完敛牛鞭, 又给老爷修大院! 白天忙着割茅草,晚上还得把绳搓; 急急上房来补漏,春播即到分外忙。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冲冲,古读“通通”,即凿冰声。凌,即冰。阴,通“窨”,即地窖。这是说,在腊月时凿了冰,正月把它藏于冰窖,以备夏日之需。 四之日其蚤,献羔其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蚤,即早朝,蚤通“早”。是奴隶主在夏历二月间举行祭祖仪式,并用羔羊和春韭来祭祀。对肃霜和涤场的诠释,各有不同。此用王国维解法。说:肃霜;涤场,皆互为双声,乃古之连绵词,不容分别释之。肃霜,犹言肃爽;涤场,犹言涤荡。因此,后两句可以这样解说:正当九月天高气爽,十月则天地澄静。说明这正是为奴隶主们祝福的好时光。因为前边四句讲了两件事,也都是为“年终饮宴祝福”创造条件的。 再看最后五句: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朋酒,即两壶酒。《毛传》:“两樽曰朋。”斯,语助词。飨,以酒食款待人,也即享用之意。曰,语助词,跻,登上。公堂,奴隶主的厅堂。称,举起。是“偁”之假借。《尔雅》:偁,举也。兕觥(sìgōng四弓),即用兕牛角制成的酒器。一说,形似伏兕(即野牛)的酒器。万,大也,无疆,无穷。这几句是说,美酒两壶开盛宴,还要宰头嫩羔羊。一起来到公堂上,举起牛角杯儿,同声祝福:万寿无疆! 这是《七月》全诗的最后一章,主要写了当时社会一年一度的祭祀和饮宴活动。诗尾以“万寿无疆”来结束“年终祝福”场面,表明奴隶主们期望眼前秩序永久保存下去。这对奴隶们当然是违心之词,奴隶为奴隶主送礼祝寿,当是奴隶群体中的上层分子所为,并非全体奴隶。 语译—— 腊月敲水当当响,正月运往冰库藏。 二月“早朝”祭祀忙,祭品就献韮和羊。 九月天高又气爽,十月万物都摇落。 捧上两壶美甜酿,又宰一只嫩羔羊。 大家一齐上公堂,双手举起牛角觥, 同呼一声寿无疆!
《七月》是《国风》中篇幅最长的一首诗。它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也最广泛,并相当深刻。这里,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深加体察。
诗歌具体、真实、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图景。对于奴隶制的残酷性和奴隶主的贪婪性,它都作了很好地揭露,同时,又异常充分地反映了奴隶们的悲惨境遇。 首先描述了奴隶劳动的沉重负荷。一年之初的正月,开始整修农具;寒冻的二月,就下田劳动,紧接着是一系列农事活动:采桑、养蚕,纺织、染布、收获、打猎、筑场、酿酒、修房,凿冰和为奴隶主干各种杂役,整年辛苦,从无喘息机会。 同时,也表现了奴隶们的极度凄苦生活。他们虽然辛苦种田,但食不果腹;他们虽然养蚕纺织,但衣不蔽体;他们虽然修屋造房,但自己却靠堵鼠洞涂门缝,住破屋过冬;他们虽然春种秋收冬猎;但所有谷物都进了奴隶主粮仓,而自己却一无所有! 其三,诗歌还描述了奴隶们的异常的悲苦心境。他们所以心中满怀悲愁,不仅由于常年辛劳不得温饱,表现了啼饥号寒之悲,也不仅为了烧臭椿,住破屋,与鼠作邻,同蛐蛐为伍,并常过野地生活之苦;更令人悲愁的是自己失去人身自由,特别是妇女经常缠绕着一种“动辄被抢、被践踏”的危机,这种心境中的担惊受辱之苦,是万苦中之大苦! 诗人就是这样地把奴隶们的劳苦、穷苦、悲苦和愁苦等各种苦状、苦境、苦情,谱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哀伤凄戚的奴隶悲歌。
这首长诗,不仅富有政治意义和教育作用,而且更具有历史价值和认识的重要性。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多方面生活,留下了多方面史料。其中最具价值的有: 第一,它反映了奴隶所有制下的社会经济活动,留下了几千年前的重要的农学史料。诗歌是采取季节时令小调形式来如实描述耕种、整枝、采桑、养蚕、纺织、染色、收获、狩猎、筑场和酿酒、修房、凿冰等各种生产活动,留下了我国农业生产最古老的具体纪录: 它记录了当时各种农业作物有:黍、稷、稻、菽、麦和重(穜)、穆(稑)、以及麻等; 它记录了各种蔬果有:壶(瓠)、瓜、薁(山葡萄)、郁(李)、和韭(韮)、葵等; 它记录的一些草木野菜是:桑、蘩、苴、葽、樗和茅、荼、萑苇等; 它还记录了当时使用的生产工具:耜、斧、斨、凿和筐、绹等; 另外,它还对家庭副业生产,如采桑、养蚕、纺织、染色和凿冰等劳动,作了较细的描述。 这些资料都证明在三四千年前,我国的农副业生产,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第二,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对立状况和风土人情,记录了若干有参考价值的社会学史料。比如: “田畯至喜”——说明西周时就曾设有农官管理奴隶生产事宜;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用最鲜亮的朱红上等料子,为贵族们缝制大礼服或祭服;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以最贵重的皮料给奴隶主们做狐皮袄或貉的皮袄,使人了解了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水平;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告诉人们当时劳动(田猎)成果的分配方式,揭露了不合理的占有制度; “嗟我农民,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表现了当时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奴隶制的劳役制度;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采荼薪樗,食我农民”——鲜明地记录了当时社会两个阶级、两种生活的不同状况,两极判然;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描述当时的祭祖祀神仪式;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具体记录了年终贵族饮宴和祝福活动。 诗中还在多处有意识地于衣、食、住三个方面把“农夫”与“公子”进行强烈对照,充分表明那时社会的极度不公和严重不平。
《七月》在表达艺术上,采用了“赋法”,是一首比较典型的赋体叙事性诗歌。但是,它的赋法运用,并非单调的白描,而是通过若干多姿多彩的具体表现手法来体现的。大凡在后世常用的一些手法,在这首长诗里,都可瞧见它们的身影。主要有: 对比法——“为公子裳”、“为公子裘”与“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农夫”吃苦荼,烧臭椿,住破屋与公子“春酒眉寿”、“朋酒斯飨,曰杀羔羊”等等,都对两种不同生活作了对比,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反衬法——以“春日迟迟”宜人天气,反衬出女奴们的内心极度惶恐和悲伤情绪。 烘托法——用“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景物描写,以秋寒景象来烘托人物心境,使人感到“嗟我妇子”等叙述之凄苦心情更为突出,更加引人。 铺排法——这是本诗的基本手法,全篇用铺叙方法写成。它按照节令时序,详尽地铺写了两周奴隶们从岁首至年暮的多方面生活内容;记录了从春播到夏种、到秋收、到冬藏,以至年终祀神等一系列生产过程,最后缀成了八章八十八句的长篇诗歌。 反诘法——“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在诗篇的首章就鲜明地以反诘语提出质问,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战斗性,也是阶级觉悟微露的体现。 此外,赋体诗并不排斥景语和情语的运用 《七月》中曾运用大量景语描绘了自然风光和乡土风情。比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日迟迟,采蘩祈祈”。它描述了鸟语花香、艳日普照的春景。又如: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写了植物始穗,鸣虫闹嚷的夏景;并以: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来描写心星(即大火)西斜,芦竹熟老的初秋景色;又用“九月肃霜(肃爽),十月涤场(涤荡)”等景语,绘声绘色地表现了深秋天高气爽与初冬万物摇落的秋冬之际的景象。它还用: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来写严冬腊月之寒天之景。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以下的一段景语描写: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把一个昆虫鸣叫、蛐蛐迁徙、物换景迁的情状,写得何其形象,何其动人心弦! 《七月》不但运用了大量“景语”,而且许多地方还动用了“情语”。你看如下描述——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是女奴们怀有“猝不及防”心悸的悲叹;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反映了无可奈何的哀愁;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表达了奴隶们略含怨怼的感慨。 但是,长期遭受苦难的被压迫者,总是要鸣叫和呼喊的。于是,就有了篇首的两句满怀激愤之情的质问:“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是深埋胸膛的怒火必然的发作! 为宋儒朱熹归入“完全赋体”的《七月》,就是这样地引入各种与赋体相应的艺术手法组成了这篇带有某些抒情成分的长篇叙事诗。这是一曲具有苍凉情调的奴隶悲歌;同时,也是具有历史认识价值的上古农事诗,殊为珍贵。 《七月》
本诗写成于周初,是一首铺叙周人居豳(今陕西彬县)时农事情况的长诗。有关诗的作者和主题至今争议纷纭。《毛诗序》作了最早的评析:“《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朱熹承袭此说:“周公以成王未知稼穑之艰难,故陈后稷公刘风化之所由,使瞽矇朝夕讽诵以教之。”(《诗集传》)意谓此诗乃周公教导年幼成王,使懂王业之本稼穑艰难而作。这一解说被大多数的封建学者所接受。清人方玉润提出了异议: “《七月》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耕陇亩,久于其道,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诗经原始》)认为这首诗的创作权应属于有丰富农业实践经验和深切感受的生产者们。细察《七月》一诗的内容和风格,方玉润的反驳是有力的。此诗当是在农谚歌诀基础上,汇集大量素材,加工编纂而成的一首田野农夫的集体口头创作。 “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里遗留下来的,关于奴隶们一年四季为奴隶主从事耕种生产,而自己却过着最苦的生活,最古老最详细又最真实可靠的韵文记载。”(陈子展《国风选译》)如果改上引这段话中的“奴隶”为“农奴”,那就更符合本诗的实际了。 《七月》的结构具有典型的民间谣谚的特色。以十二月的时令节序为全诗的贯串线,在时序的纵向推移过程中,展开有关农事和生活的横面描写。纵横交织,构成了一幅三千年前农奴悲惨生活的社会历史画面。全诗八章,以衣、食为重心进行铺叙,艺术构思十分严密。 “诗中杂举时序,若无伦次,其要只是衣食二事。第一章总言之,次四章言衣,后三章言食,极为缜密详备。”(宋·王柏《诗疑》) 第一章总写衣食的重要,为全诗之纲。 “七月流火(“火”,星名,或称“大火”),九月授衣。”大火星于夏历五月黄昏,出现在正南方的最高位上,六月以后即偏西向下移行,表明炎夏已过,天气渐凉。到了九月份,主人便将制寒衣的劳作交付给女奴了。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本诗夏历、周历并用。凡说一、二、三、四之日的均为周历。 “一之日”是周历的正月夏历的十一月, “二之日”是周历的二月夏历的十二月。这两句写严冬来到,北风呼啸觱发(bi bo,拟声词)声声,寒气凛冽(“栗烈”,即“凛冽”)刺骨难忍。面对此景,诗人猛然发出了“无衣无褐(粗布衣),何以卒岁”的呼声,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三之日于耜(si,古代翻土农具),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ye,送饭)彼南亩。”——正月里修农具,二月里下田去,老婆和孩子,送饭到田亩。在田峻(农官)监督下,农奴们熬过寒冬开始春耕,为全年的食物而紧张忙碌。 第二、三、四章围绕“衣”的有关劳动,写出了女奴们从春到秋、蚕桑、纺绩、印染、织布等完整的操作过程,而辛劳的结果则是“为公子裳”。在客观、冷静的铺叙中,诗人插入了“春日载(开始)阳,有鸣仓庚(黄莺)”的景色描绘,和“女心伤悲,殆(怕)及公子同归”的心理披露。美景与悲思反差强烈,这就是清人王夫之所总结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薑斋诗话》)的反衬手法的最早运用。 第五章结上启下,描述了农奴们过冬居住的破陋。前六句选取斯螽、莎鸡、蟋蟀三种草虫的活动来写节令变化,很有特色。特别是通过蟋蟀鸣声的在野、在宇、在户,逐月由远而近,最后“入我床下”,表现寒冬的到来极其形象,这里无一寒字却觉寒气逼人。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年关近了,农奴们堵好墙洞熏走耗子,封闭北窗泥糊门缝,以便住进屋里躲避寒风。此处除了叹词“嗟”没有其他文字的情感抒发,然而这一声长叹却传达出了他们内心的深深哀怨和不平。 第六、七、八章以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主人与农奴,双方食物和生活的天壤之别。主人不仅烹葵煮豆扑枣酿酒,还要凿冰备暑,年终宴饮;而农奴们虽为主子收获了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满仓的粮食,得到的报偿却是“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吃的是苦菜烧的是臭椿树。这就是当时社会阶级对立、阶级剥削的客观描叙和真实反映。 《七月》不仅具有积极的社会认识意义,从农艺学、民俗学的角度来考察,还有着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清人姚际恒曾精辟地给予全面评述: “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诗经通论》) 本诗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平铺直叙的赋法。朴质无华的语言,不假比兴的白描工笔,对农奴的劳动和生活,按月按件地作了细致的叙写,既无夸饰渲染,也少讽刺愤激,诗人的怨怒不平,全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事内景中,从而使诗歌的抒情深沉含蓄,达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境界。 七月 题解 七月流火①,九月授衣。 一之日②觱发③,二之日栗烈④。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⑤于耜⑥,四之日举趾⑦。 同我妇子,饁⑧彼南亩,田畯⑨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⑩。 女执懿筐⑪,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⑫心伤悲,殆⑬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⑭。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⑮,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鶪⑯,八月载绩⑰。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⑱,为公子裳。 四月秀⑲葽,五月鸣蜩⑳。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㉑。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㉒。 言私其豵㉓,献豜㉔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㉕熏鼠,塞向墐㉖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㉗及薁㉘,七月烹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㉙,九月叔苴㉚, 采荼㉛薪樗㉜,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㉝,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㉞。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㉟。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㊱:万寿无疆! 注释 ①流火:火星在七月黄昏时就已西沉了。 ②一之日,二之日:夏历十一月,十二月。 ③觱发:风寒盛。 ④栗烈:凛冽。 ⑤三之日,四之日:夏历正月,二月。 ⑥于耜:整修农具。 ⑦举趾:举足耕耘。 ⑧饁:音夜,给人食品。 ⑨畯:音郡,管农事的管家。 ⑩仓庚:黄莺。 ⑪懿筐:采桑用的深筐。 ⑫女:女子,女奴。 ⑬殆:恐。 ⑭萑苇:长成的荻苇。萑音环。 ⑮斨:音枪,斧,柄孔方形。 ⑯鶪:音局,伯劳鸟。 ⑰载绩:纺麻。 ⑱孔阳:甚为鲜明。 ⑲秀:草名,即远志。 ⑳蜩:音条,蝉。 ㉑陨箨:草木之叶陨落。箨音唾。 ㉒同:会集。缵:继续。 ㉓豵:音宗,一岁的猪。 ㉔豜:音间,三岁的猪。 ㉕穹窒:堵好墙洞。 ㉖墐:音尽,涂。 ㉗郁:树名。 ㉘薁:音玉,李属。 ㉙断壶:摘葫芦。 ㉚叔苴:收拾青麻。苴音居。 ㉛荼:音涂,一种苦菜。 ㉜樗:音初,臭椿树。 ㉝穋:音路,晚种早熟的谷类。 ㉞綯:音陶,绳子。 ㉟凌阴:冰窖。 ㊱兕觥:音四公,酒具。 赏读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全诗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总叙农奴的衣食问题,第二、三、四章叙述农奴在衣方面的事情,第五章写农奴住方面的事情,第六、七、八章写农奴食方面的事情。全诗依月份叙述,按月叙写了虫鸟的情态,草木的荣实,作物的生长过程和人们劳作过程,反映了农奴衣食的艰苦、居住的恶劣和地位的低下,揭露出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女奴除送饭助耕外,还要采桑养蚕,整树采蒿,还要织染布帛,为农奴做衣裳。男奴则是修理农具、播种、收获、纳粮、酿酒,修筑房屋、参加军训、凿冰藏冰、交纳祭品,提供劳役。 以月份为经,以每月的农事,杂务为纬,以赋的手法叙写一年的悲苦命运,是这首诗的第一个特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本诗还采用了以景托情的手法。如第二章“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烘托一派田园牧歌式的气氛,又以“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回归”表明女奴心情的担忧凄惨。纯净美好的自然景象,和景中人物的凄苦心情形成鲜明的反差。除此之外诗还采用了以物衬人的手法,如写昆虫五至七月在田野生活得舒适惬意,九至十月又能自由地转入屋宇、居室、床下,季节变迁,它们能找到相应的避寒之处,而奴隶则直到严冬来临才能返回陋室,准备过冬,以动物悠闲自由,暗示奴隶的身不由己,具有很强的揭露和控诉力量。 七月诗经·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曰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𫏁,献豜于公。 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豳地今属陕西,原是周人祖先公刘开发的地方,周平王东迁以后,这个地方归秦所有。故豳风七篇,都是西周时代的作品。《七月》是一首四时田园纪事长诗,它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苦寒生活。诗共八章,章各十一句,共八十八句,是国风中最长的诗篇。 全诗各章基本上按季节月份先后,杂叙农时农事。西周人兼用夏历和周历,诗中凡提到月,皆属夏历;提到几之日,则属周历,一之日即周历的一月,相当于夏历十一月,二之日相当于十二月,三之日相当于一月,四之日相当于二月。此外还有一处提到蚕月,是夏历三月。 第一章从岁寒授衣写到春耕生产。流火,指火星渐向西下行,是暑退将寒的时候。诗人由此想到天寒授衣之事。七十年代出土的秦简,有对奴隶发放夏衣、冬衣的条文——这并非出于仁慈,而是基于一个简单事实——奴隶都是奴隶主的私产、会说话的牲口。授衣的时间正是九到十一月,可与此诗参证。下面就说,十一月寒风呼啸,十二月寒风凛冽,有时寒衣没发下来,就难免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啼饥号寒之声。正月开始整治农具;二月就抬脚下田。妇女儿童就往田里送饭。奴隶们干活卖力,监工露出了笑脸。 二章就从春日即夏历三月说起(首二句重复第一章不计),专讲女奴从事蚕桑劳动的情况。春天气候暖和(载阳),黄莺开始宛转啼鸣。于是女奴们沿着小路(微行),去采柔嫩的桑叶。女奴们还得采集蘩草(白蒿)来饲幼蚕,春天白昼变长,蘩草采了很多(祁祁),但女奴的心里充满忧伤——关于为什么忧伤,旧注解释得很乱,今人多从郭沫若说“怕是有公子们把她们带回家去”。但既“为公子裳”,可见是公子家奴,怎么还怕与“公子同归”呢?按照情理,贵族公子看上女奴,大可不必到田野去掳;公子属意女奴,在女奴也不必是伤悲之事。清人姚际恒以为公子是指豳公的女公子,极是。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的女儿出嫁是以女奴为陪嫁的,这些女奴将被迫远离其父母,为她们的不幸感到悲伤,所以干活时显得心事重重。 三章从蚕桑劳动说到布帛衣料的制作。开头基本上还是重复前两章,只是为了换韵,第二句作“八月萑苇”。同时,也就从八月收割芦苇用作来年蚕箔,而想到下年开春蚕桑之事——条桑是修剪桑枝,“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牵引)彼女桑(嫩小桑枝)”是具体操作情况。再写七月伯劳鸟叫,回到八月,写织布染色,衣料颜色有黑有黄,而红色的衣料特别漂亮,好给小姐制作嫁妆。这与上章末尾适成呼应,是继续写女奴的纺绩缝纫劳动。 四章首以四月,承前章八月写秋收以后的狩猎活动。先叙四、五月的物候——王瓜结子,知了长鸣,只是表明时序的流逝。八月收获完毕,十月开始落叶,十一月开始狩猎(于貉),以珍贵的狐皮为女公子准备嫁妆。十二月聚会(其同),继续打大猎。小兽归私,大兽归公。 五章首以五月,写修缮破屋,准备过冬。前六句为闲中生色的笔墨,着眼于昆虫之微,插说时序流逝时的物候变化。斯螽,蝗虫类;莎鸡,纺织娘,此二虫略写。七月以下,皆写蟋蟀。通过其叫声由田野——屋檐——房间——床下的迁移,表示出天气的渐寒,可以说是极细致有趣的生活观察。于是阻塞室内洞穴(穹窒),以烟熏杀老鼠:堵起北面窗子(塞向),用泥涂涂门缝(墐户)。以下用叹息的口气说:可怜我妻儿老小,在此年关将近时候,就住进这样的房子。 六章则首以六月,写奴隶们除了农桑田猎之处还有许多杂务要做。如摘果子,煮豆子,酿酒,采瓜,摘葫芦,收麻子等等。而奴隶们自己过的日子则是“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即吃苦菜、烧臭椿木凑合凑合。 七章写庄稼收打归仓后,还要到奴隶主家里服劳役,然后急急忙忙修理自己的破茅草棚,又要说到田间播百谷的话了。一年忙到头,也没个喘息的机会。 八章写当时一年一度的宴饮、祭祀活动。其准备工作从十二月的储冰保鲜做起,二月举行“早”祭,年终还有大的祭祀和宴饮活动,大家这时齐上公堂,去祝福贵族老爷“万寿无疆”。 《七月》就象奴隶主庄园一年的纪事长编,其间包括每月的虫鸟的情况、草木的荣实、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奴隶的作息状况,“天时、人事、政令、教养之道,无所不赅。”(《诗义会通》)但最基本的事实是,自正月至十二月,根本没有安逸休闲之一日,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几至无以复加。但奴隶一年到头辛勤劳动的成果大部分被奴隶主占有,奴隶主冬裘夏葛,好酒好肉;而奴隶们则采荼薪樗,不免乎啼饥号寒。阶级对比是非常鲜明的。诗人对稼穑农耕之事和奴隶生活的熟悉程度令人惊讶,全诗好象是一位老年奴隶对人拉家常,絮絮叨叨,巨细无遗,虽不著愤怒情绪,但事实摆得十分清楚。透露了奴隶们初步的觉醒。此外,此诗还反映了当时生产斗争、科技水平,诸如天文、历法、物侯、农艺、纺绩、酿造、保鲜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七月》在形式上是反反复复、逐月叙事,诗人已留心景物描写与人物心情相配合的问题。诗中有一连串的物候描写以表现节令的交替,充满了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第二章先描绘春日转暖,黄莺歌唱的令人愉快的情景,然后在这个背景上写女奴的伤心事,就有“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作用。第五章借对侯虫动态的细致勾画,寥寥几笔,“无寒字,而寒气逼人”(姚际恒),从而烘托出奴隶的忧心,手法也是很高明的。《七月》诗人,还注意到正笔和闲笔的配合运用。所谓正笔,是指诗中关于衣食劳作的叙说;所谓闲笔,则是诗中那些关于物侯变化的描写。正笔表现主旨,当然必不可少;而闲笔在诗中,除了写景,还往往起到时间上的衔接作用,把各个活动空间连接起来,有如风俗画长卷,令人百读不厌。 七月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 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 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 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 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 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 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 猗彼女桑。 七月鸣, 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 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 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 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 载缵武功。 言私其𫏁, 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 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 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 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 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 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 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 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 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 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 七月里火星流向西,九月里该发寒衣。十一月寒风咆哮吹,十二月寒天凛冽难熬。没有衣没有褐,怎么挨到年末?正月里修理农具,二月里抬脚耕地。带着我的老婆孩子,送饭到地里,田官来到也欢喜。 七月里火星流向西,九月里该发寒衣。春天太阳暖洋洋,黄莺叫得令人喜欢。女人们拿起深筐,沿那小路走得忙,去野外采嫩桑。春天里日子长,采白蒿的妇女成帮。姑娘们暗地悲伤,怕的是公子拉去把人抢。 七月里火星流向西,八月里该收芦苇。三月养蚕修剪桑枝,拿着圆孔斧和方孔斧,伐那扬起的长枝。攀住枝条采桑叶。七月里伯劳啼,八月里纺线染织,染的布有黄有黑,那红色的最美丽,送给公子做新衣。 四月里远志把子结,五月里蝉乱叫。八月里开始收获庄稼,十月里草木零落。十一月里去打猎,剥那狐狸的皮毛,给公子们做皮袄。十二月里全体集合,继续打围打猎练武功。打来野猪小的归自己,把大的献给公府。 五月里蚂蚱摩腿发声,六月里纺织娘振翅鸣。七月里蛐蛐在野外,八月里移到屋檐下。九月里进了屋门,十月的蛐蛐啊,到我床下躲起来。堵屋内空隙熏老鼠,堵北窗糊门缝。咳! 我的老婆孩子,快要过年了,天气要冷就在这屋里过冬。 六月里吃酸李野葡萄,七月里煮豆和葵叶。八月里打枣,十月里收稻。用以酿春酒,祈求长寿不老。七月里吃香瓜,八月里摘葫芦,九月里把麻子收。采苦菜又砍柴,养活我的农夫。 九月里修好打谷场,十月里晒干收进仓。有黍有稷,先熟的、后熟的,还有谷麻豆麦。啊! 我的农夫! 我的庄稼全收完,又给公爷干杂活修理房。白天你们割茅草,夜间你们搓草绳。急急忙忙修房屋,不然春天来了又要播百谷。 十二月里凿冰响通通,正月里把它藏进冰窖中。二月里要赶早,献上祭祀用的嫩韭和羊羔。九月里天冷下霜,十月里要把场园扫。两杯美酒共品尝,宰杀肥美小羔羊。走上公爷堂,双手举起犀角杯,祝愿万寿无疆! 《七月》八章,章十一句。《诗序》曰:“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述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这是说周公遭变后,为陈述后稷、公刘建立王业艰辛过程,故作此诗。这显然不符诗的原意。现代研究者或认为是农业奴隶反映其所受剥削和压迫的作品,或认为是奴隶社会中“类似农奴身分的人”所作。我们仔细玩味体会《七月》这篇诗的内容,它是一首农事诗。诗中写及西周时期农民们一年间每月为贵族从事的农业劳动和生活情况。反映奴隶受贵族的压迫剥削,在那时,农民们除了为统治者种田外,还要为他们养蚕、纺织、染帛、缝衣、打猎、酿酒、盖房、凿冰。直到一年将尽,还要杀羊、献酒,为统治者祝福“万寿无疆”。但农民们自己却永远免不了饥寒,吃的是苦菜,烧的是烂柴,住的是破屋,甚至无衣无褐,无法挨过冬天。此诗是一幅奴隶受压迫剥削的悲惨画面,周朝奴隶主贵族的剥削罪行,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露。 全诗共八章。一章,是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孙云:“一之日,句法奇甚。觱发二字更奇峭。谚云: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 谓风著篱上作如此声耳。”二章,是写农村妇女蚕桑之事。三章,写妇女蚕桑之事,是为统治阶级制衣裳用的。第四章,写农事即毕,农民们还得为统治者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农民们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农桑之余,农民们还得顾及所食用的各种农作物。第七章,写收成完毕,还得为贵族们干室内的各种劳役,然后才谈到用茅草修补自己的住房。第八章,从凿冰写到年终的宴饮。为奴隶主贵族祝福,高呼 “万寿无疆”。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之曰:“结语堂皇,庄重不佻。” 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周代的农业奴隶们 (农民)集体生产劳动情况和生活情况。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残酷压榨下,奴隶们不仅为奴隶主贵族耕种土地,而且还要负担其他如养蚕、纺织、打猎、酿酒等各种劳役,奴隶们却过着“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悲惨生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与阶级对立情况。它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全诗大体上是按照月份的次序来记事的,很像后来民歌中的 “月令”词调。其中也有风物气候的描写,特别是对草木鱼虫的描写,非常生动逼真。陈子展《诗经直解》: “此可证《七月》作于西周之初,不必能证此诗为周公所作。要之,无论此诗是否出于周公之手,其在《诗》三百中自是一大杰作。此可作为周代农业史料读,可以作豳地农谚、农活歌诀读,可以作为我国物候学史最古资料之一来读 (其他有《逸周书·时训解》、《吕氏春秋·十二纪》、《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尤可作为我国古代社会农业奴隶生活图说读。后世之《豳风七月图》或 《豳风图》,正属此类。” 《七月》为《国风》中第一长篇。它在《诗经》中当然是一首优美出色的诗,全诗以白描和对比的手法揭示了阶级压迫的本质,表达了被压迫者的屈辱、怨恨与悲哀。诗中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地表现生活矛盾。一方面是终年辛勤为奴隶主劳作,另一方面则是奴隶主贵族老爷们过着“朱门酒肉臭”的生活;一方面是“无衣无褐”,另一方面则是“八月载绩……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一方面是住屋破漏,另一方面则是大规模修建宫室; 一方面是“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另一方面写农民的一年全部收入都送给奴隶主贵族老爷享用,还要登堂祝寿,高呼“万寿无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阶级地位与社会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当时社会本质的认识。全诗章法严谨,结构井然,基本上按季节顺序,逐季逐月地描写农民们的劳动生活情况。它很类似现代民间的十二月调、四季调、五更调之类。《七月》全诗的语言质朴,如泣如诉,绘出一幅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图画。其风格基本上是哀怨的。姚际恒《诗经通论》评此诗说:“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 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仑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 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 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 猗彼女桑。 七月鸣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 献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亨蔡及菽,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官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讲诗是不容易的。有的诗句语涉双关,甚至包含着若干层意思; 也有的诗句虽甚单纯,但却具有种种潜在的启迪功能,使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因处于不同的时地所感受所兴发而各异,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怪乎古人早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但是若要解释《七月》一诗,却又有另一种难处,即牵涉到近年来有关它的社会背景的聚讼。按传统的说法,以毛氏传和朱熹的注最有权威。《毛诗·小序》云:“《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朱注云:“周公以成王未知稼穑之艰难,故陈后稷公刘风化之所由,使瞽朦朝夕讽诵以教之。”两说基本相同。可是近年来学者为了探讨周初社会性质,持西周为奴隶社会说者以为此诗是写的农业奴隶的生活,持其为封建社会说者则以为写的是领主与农奴,也有的以为此诗是周人进入奴隶社会初期尚保留的农村公社的反映,更多的人则以为不管是奴隶制抑是封建制,都是剥削制度下的农村,从而确定本诗是劳动农民的“诉苦诗”。不瞒读者说,我个人对先秦的社会性质还没有得出使自己满意的结论,按理是不应说三道四的,不过身为古代文学教师,却不能回避而不讲这首诗。坐等史学家们研究出公认的结论来是不现实的,依靠个人搞出新的见解来更是不自量力; 无已,只好找出一个简单而较可靠的法子,即就诗论诗,以本诗证本诗为主,然后再参照先秦文献,只将一些重要情况理出头绪来,而不急于给本诗的社会背景确定什么制度。明知此法不完善,在我却只能如此了。 先看看本诗所说的农夫是不是奴隶,诗云:“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入此室处”,“载缵武功”。据此,此农夫有妻有子有住室,而且参与练武,显然不是奴隶。那末是不是农奴? 诗中又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的话。我年轻时亲历旧社会,即使佃户、长工也不能够节日到地主厅堂中举杯相祝,何况是三千年前的农奴? 详《七月》全诗之义,还是做为反映公社农民的生活较为合适。有人以为“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是暴露的奴隶主 (或领主) 任意蹂躏女奴隶 (或农奴) 的罪行。古人称妇女出稼为“归”,这且不论,只就“伤悲”而言,也有若干不同的看法。毛氏传云:“伤悲,感事苦也。春,女悲; 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殆,始; 及,与也。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也。”详毛氏之意,以为“女悲”是一回事,“同归”又是一回事。即使两者有关联,人们也可理解为女在采蘩时与祁祁众人相伴之际,又怕工作日完毕之后要相随公子收工回去。郑玄笺云:“春,女感阳气而思男; 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郑玄是以为女子伤春,欲嫁公子而不得,故悲。朱熹注云:“盖是时公子犹娶于国中,而贵家大族连姻公室者亦无不力于蚕桑之务。故其许嫁之女,预以将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母为悲也。其风俗之厚,而上下之情交相忠爱如此。”朱熹竟以为是公子与贵族之女的婚事,所谓伤悲者是其女舍不得离开父母。大概朱熹因江南“哭嫁”之习俗而得到启发,其实近代北方女子出嫁之时也要做啼哭状以示意的。古代儒者往往先将本诗是“宣扬王业”这一主旨横于心中,所以把诗中种种都尽量向美好处解释; 当代学人在头些年常常是先以阶级斗争为纲,然后再解释诗意,于是造成两种对立的意见。但是,不应把诗句孤立起来看,应先从全篇主要旨意出发,然后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这样才能不致形成主观的偏见。 考先秦文献,最初评价豳风的是《左氏春秋》鲁襄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544年) 载吴公子季札聘鲁,在欣赏周乐时:“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 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季札以为豳风是周公东征时的作品,盖是指这组诗中有《东山》、《破斧》两首反映周公东征的诗。而毛传以下的注解者就把豳风所有的七篇诗 (包括《七月》) 都认为是同时的作品了,但是《七月》全诗并无半句涉及周公东征,而只是反映周初豳地的农业生活的,于是他们只好说成是周公居东时向成王“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云云,这显然是附会。按《周礼》也曾提到豳风。《周礼》一书,当然不是如旧儒所云是周初的著作,近代学者们大都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其编纂目的是“托古改制”——依托西周王朝的名义,拟订的一份建国纲要。著者既要依托,就需要搜集一些旧文献加以编排,以取信于读者。我们以下所引,应是《周礼》著者利用的西周文献。其《春官》之“龠章”一职云: 管理土鼓 (旧注说是用陶为梆框而蒙以皮革为面的豉) 和豳龠 (旧注以为是以豳地的竹子制成的排箫),说明这两种乐器在西周庙堂典礼中仍予以保留。据《礼记·明堂位》载,鲁国是特许用天子礼乐的,凡虞夏殷周“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其明堂陈列的“土豉、蒉桴、苇龠”,被说成是虞夏之前的“伊耆氏之乐也”,可见这是一种很原始的乐器,用此乐器为伴奏的礼仪,也必然是西周之旧俗。《周礼·春官》又云: 中春,昼击土豉,龡 (吹奏) 豳诗,以逆署。 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凡国祈年于田祖,龡豳雅,击土豉,以乐田畯。 国祭蜡,则龠豳颂,击土豉,以息老物。 看来传自豳地的音乐有诗、雅、颂三种。在仲春仲秋举行迎暑迎寒的礼仪时,就击土鼓为节拍,吹豳龠来伴奏,以演唱豳诗。祈年时为豳雅,祭蜡时为豳颂。关于豳雅和豳颂,前人说法不一,且不管它,至于豳诗,是举行迎暑或迎寒时所演唱的,考《豳风》七篇中惟独《七月》一诗,正是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开始而表现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农业生活的,可是豳诗就是指的《七月》一篇。以为《七月》是周初豳地之诗,历代学者均无异辞。那末,作为举行礼仪乐章的《七月》,当然不会是暴露讽刺之作,按其全诗内容来看,其主旨则是表现了随季节之变化而进行劳动生产的公社农民的团结与和谐的生活。只有把握住全诗的总的倾向性之后,才能正确理解诸如“女心伤悲”等诗句的原意。当全公社父老兄弟聚集起来举行仲秋迎寒礼仪之际,总不能在乐章中唱出什么“抢婚”之类的歌词的吧。退一步说,现实生活中即使有此类罪行(肯定会有的,我们相信甚至比这更严重的罪行也会发生,抢婚强奸是代代有之的),人们也不会在这种场合下写进诗篇,“到哪山唱哪歌”嘛!懂得这一点,也就不会如某些注译者把主要写农夫一年食品的本诗第六节的末句“食我农夫”,译成“养活我们农夫的可真糟糕”。好象是本节列举的食物都是粗粝恶食,因而其旨意是诉苦。这就把农夫们的迎春会改变成“诉苦会”了。但检查一下其所列的节令食品则是: 郁、薁、葵、菽、枣、稻、酒、瓜、壶、苴、荼等。除了少数如荼是野菜之外,多数是好的食品,即使如葵,在唐宋时仍是一般人家常用菜蔬。至于做为节令时鲜的野菜,如春季的荠菜,夏季的苦菜(荼),即使解放前的地主也是要吃的,并不只限于荒年才吃。有的译注者对本节列举的许多美酒嘉蔬视而不见,却抓住一二种野菜来做为代表,以偏概全,未免一叶障目了吧。我们赞成孟子说诗的见解:“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关于《七月》所反映的公社情况,陈子展先生云:“周族早在灭殷商以前,尚停滞在氏族末期之父系家长奴役制。既灭殷商,损益殷礼,全国土地为王者所有。复在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血统关系之基础上,建立以小宗从大宗,以大宗从公室,以公室从宗周之宗法制度。”“自天子诸侯卿大夫降而至于士,形成周代各级之宗法贵族,皆依次而占有大小不等之土地。”“庶人虽然通过自己所属的公社配给部分私田,《王制》所谓受农田百亩者,但尚有待于定期分配。农民之于土地惟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故不得私买卖,《王制》所云田里不鬻是也。”“孟子云:“‘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扶持。’此显然反映周初在过去以血缘为纽带之氏族公社,已为以地域为纽带,即以近邻为联系之农村公社所代替。不过此一取而代之之公社仍保留浓厚之氏族制之残余也。”(《诗经直解》卷十五) 陈先生论《七月》的社会背景,除了他的定名是“贵族奴隶主”一点,因系我所存疑而删去之外,上面的引文所云,我以为是大致符合先秦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的。总之,《七月》表现的乃周初的由氏族公社转化为农村公社的过渡时期的生活。诗中以“一之日、二之日……”称谓周族原有的历法,以“七月、八月……”称谓当时全国通用的夏历,正说明当时周族以偏居一隅之地方部落上升为统治全国之部族的情况。其时有担任为公室而劝农的职事人员——田畯,正是公社农民只耕种三年轮换之份田,而且共同使用樵牧鱼猎场地时的必要措施,盖若全是私有单干,农民即无须他人督劝而会积极劳动的。诗中之”公子”,即是该公社所隶属的诸如身兼族长(宗子) 之邑大夫或食采邑之贵族之类的尊长。公社农民要为之服劳役(如“上入执宫功”等)和交纳贡物(如朱裳、狐裘之类) 的。但是公社仍保留集体互助协作的旧例,如冬季借围猎活动以习武,并缴出一定猎物来共亨; 如设有“公堂”——即名为泮宫、乡校的公共活动场所(其详可参看杨宽先生的有关论文)。当时的政府对农业生产的管理,主要是“敬授民时”(《尚书·尧典》),“不违农时”(《孟子》),以引导农民注意气候、物候的变化来安排生产。现存的古代文献,如《逸周书》的《时训解》,《吕氏春秋》的《十二纪》,《大戴礼记》的《夏小正》,《礼记》的《月令》和《淮南子》的《时则训》等,这类的强调按时令耕作的篇章是很多的,足见当时的重视程度。这些篇章如与《七月》相参照,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以说《七月》是形象化、韵律化了的《夏小正》或《月令》,使文盲的农民更便于记忆和理解。可以想见,周初豳地的公社农民,当仲春或仲秋届临之时,大家聚集一起,吹起豳龠,敲着土鼓,唱起《七月》诗章的活动场面。这既是文娱活动,也是一次生动的农业知识的自我教育。这也就是“先公之化”,周王室的“敬授民时”的具体体现。公社种种的礼俗活动,还要达到热爱集体及互相团结的目的,正如现在的少数民族所保存的节日活动一样。至于诗中提到的“为公子裳——裘”等事,今天我们读后虽然感到是不公正的剥削行为而愤慨,但在古时的农夫却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这正如“五四”以前的妇女谈起如何服侍夫君一样,并非鸣不平或暴露黑暗。这一现象,借用现代流行的说法,即“作品的形象大于作者的思想”是也。所以我们解释此诗,首先要尊重原诗的写作意图,而不应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强加于古人。我们本来是鉴赏这首诗歌的,却说了上面许多话,请原谅我的饶舌,因为只有澄清了上述的问题,有如洗刷或剥去被外加的油彩或包装纸之后,才能看清实物的本色。 古代的农业知识,主要是靠口授,为便于记忆传诵,便使内容简练化或韵律化,就形成了口诀——农谚。《七月》一诗是在农谚的基础上又加以演绎的,可以说是一首扩大了的农谚。全诗八章,有些章首是以群众熟知的浓谚来引出下文的。由于下文的诗句也是反映农事的,自然就形成农谚和诗句的水乳交融状态,使全诗谐和而浑成。全诗虽因起兴的关系,以七月开头,但从开篇第三句就从周历正月——之日说起,挨次叙述春耕的情况,第二章仍接续春耕而写春季养蚕之事。综观全诗,是以节序为脉络,以同类的农事或生活为重点而展开的,直至岁末公堂称觞而结束。这样使结构既有条贯而又错落有致,不致使本诗成为干瘪的工作日志或农事教条,而具有生动活泼、摇曳多姿的情趣。在纵向的发展过程中 (时间的),适当地镶嵌进不少具体形象的横剖面 (空间的)。如在叙述春播前后的农业之后,就插入“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的采桑这一优美画面。又如在表现天气由秋至冬的变冷过程,则是选取昆虫的活动,形象化地写出“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以及蟋蟀按月“在野”、“在宇”、“在户”、“入我床下”的避寒趋暖的活动。这种描写为诗歌生色不少。本诗既有传授生产知识,劝督劳动的作用,又有富于美感的欣赏价值,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七月》在《诗经》中当然是一首优美出色的诗,我们读来也确实会被其诗句诱发而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想象,使一幅幅农家画面宛如历历在目。但是,如果我们不知此诗是出于《诗经》,试把其中的名句如“春日载阳”者从其语言环境中取出,或许我们的感受就不会似前所云如美景在目,反而觉得其语句稚拙而又单调了。若单从其描绘女子春日采桑一事来对比,就不如乐府诗《陌上桑》的绘形绘色,而《陌上桑》又不及唐宋人的诗词,犹如晏殊之《破阵子》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即“春日载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即“有鸣仓庚”),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即“遵彼微行,以求柔桑”)。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其形象描摹之细致鲜明,当然是后来居上,《七月》是太古拙了。如果唐宋以后的作者写出《七月》似的诗句,是不会激发读者的丰富的想象的,读者的头脑会期待更多的描绘来刺激来发动。何以《七月》能以如此简单的描写仍会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形象感呢? 因为我们在读此诗时已经知道它是三千年前的作品,从而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欣赏态度和评价的尺度。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已经练就了一种“欣赏适应能力”。一个具有文化教养的人,其鉴赏态度会因作品的时代、国度、民族,甚至作者的性别、年龄的不同而会不自觉地加以适当地调整的。作为一个作品评论者,这种调整更要从不自觉提高为自觉的,才能更完善地欣赏它。孟子说得好:“颂 (诵) 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鉴赏作品首先要知人论世,然而采取“尚友”的态度也是很必要的,这会使我们对待作品及其作者持一种合作的态度,会更通情达理地感受和欣赏之。 七月
这是一首描写周代早期农业生产情况的民歌。诗中通过对农夫一年四季繁重的农业劳动和杂役劳动以及痛苦生活的叙述,具体深刻地反映了周初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也说明了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此诗不仅是一篇杰出的文学作品,而且也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全诗一共八章,是 《国风》 中最长的一篇。第一章,总的描述了 “农夫”一年四季之苦,从岁寒写到春耕,首先从七月写起。“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七月,此诗中凡称月者皆指夏历。古代历法,周正建子,殷正建丑,夏正建寅。周人兼用周、夏两种历法。流,下,即向下降行。火,东方心星,大火星。火星于夏历五月时,在正南方,到七月,就渐向西下,是暑退将寒之时。七月之时,火星向下降行,九月时,官家把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诗篇之所以从暑退将寒时写起,是因为寒冷的冬季是农夫最难熬的季节,以便突出农夫之苦。于是诗篇接着写道:“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一之日即周历一月,亦即夏月十一月。十冬腊月,北风怒吼,寒气逼人,农夫没有一件御寒的衣服,怎么能度过这一冬!这四句极形象地将农夫备受煎熬的境况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寒风刺骨的严冬,农夫衣不蔽体,冻得瑟瑟发抖的情状。他们在正月里就要修理农具,二月就得下田干活了。春耕开始时一干起活来更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连吃饭都要在田里。“同我妇子,馌彼南亩”二句,可以看出农夫劳动时间之长、强度之大。也正因为如此,才使“田畯至喜”。那背负青天劳作的“农夫”,手拎深筐前来送饭的“妇子”,穿着华贵的衣服乘车前来监督农夫干活的“田畯”等,构成了一幅春耕图,在这幅画面中,我们会分明地看到农夫的辛劳,他们不分早晚昼夜地为统治阶级耕种。 第二章、第三章写妇女养蚕、绩麻之事。春季,农夫到田里耕种,而女子要采桑养蚕。春天阳气上升,黄莺鸣叫之时,正是采桑的好季节。“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女子采桑图。请看,天气晴朗,春光融融,黄莺在空中飞鸣。那些采桑女子拿着高竹筐沿着桑间小路,采摘柔嫩的桑叶。“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是说在这白昼很长的春日里,不仅采了桑叶,还采了很多白蒿。在这充满阳光的春日里,劳动的妇女本该是非常欢快的,但恰恰相反,而是“女心伤悲”,其原因是“殆及公子同归”。周代社会,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一种抢亲习俗。可见,当时女子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采桑女子为什么“遵彼微行”去采桑,当然,这些采桑女子不论是在幽深隐蔽处采蘩,还是在熙熙攘攘处采繁,都难免不遭到被贵族公子抢去的危险。可见,女子比“农夫”还要遭受更深一层的压迫。其命运就更加悲惨了。第三章接着写养蚕纺绩之事。“八月萑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以做蚕箔,用以供明春养蚕。“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四句,是写春季修剪桑枝。采桑、养蚕、修剪桑枝,乃至绩麻,从春到夏经过紧张的劳动,最后终于织成布,染成各种颜色。可是,结果如何呢?“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要把那颜色最鲜艳的丝织品拿来给贵族公子做衣裳。这是多么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那些长年劳动的“农夫”是“无衣无褐”,而坐享其成的贵族公子们穿的是最好的衣料,这怎能不令那些农夫、采桑女们愤慨。 第四章写农闲狩猎的情况。农夫在农田收获之后,仍然没有空闲时间,在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之时,“无衣无褐”的情况下,还要去打猎。打猎所获,要把最珍贵的狐狸皮“为公子裘”,大的野兽要献给统治者。至此,农夫被剥削的情况已经揭示得很深刻了。但作者没有满足于此,又从住、食、服杂役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描写。 第五章写农夫居住的条件。这一章诗人没有先从农夫的房屋如何破陋写起。而是先从天气变化下笔。“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二句,是通过斯螽、莎鸡的飞鸣来说明时间变化。由斯螽、莎鸡写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人很巧妙地将蟋蟀不断迁移,来说明天气一天凉似一天。天气变冷了,蟋蟀这种不太知寒冷的小动物,尚由 “野”,到 “宇”,到 “户”,到 “床下”,而那些农夫呢? 只有到“改岁”之时,才能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搬进这老鼠出没、寒气逼人的屋子里。住的条件不好,那么吃的又如何呢?这就是第六章所写。“六月食郁与薁,七月亨葵及菽。”这是说吃的是野果、野菜。他们没昼没夜地耕种劳动,却吃不到一粒粮食,只能以野果、野菜充饥。“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枣和稻主要是用来酿春酒,当然他们自己享受不到。因而农夫最后愤慨地说道: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第七、八章主要写农夫服杂役及祝寿之事。农夫从岁首开始修理农具,接着下田耕种,到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经过了整个耕种过程,当各种庄稼都收进了仓房之后,还没有喘息的时间,又要到贵族家服劳役,即“上入执宫功”。另外还要抽空去割些茅草,自己住的破房子也要修缮一下。十二月又要去凿冰,将其藏于冰窖,准备二月朔日 (初一)的祭祀。统治阶级每年夏历二月初一都要举行祭祀。届时,农夫还要献上羔羊和韭菜。不仅如此,还要为统治阶级祝寿: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通过整首诗,我们不难看到农夫一年四季的辛苦劳动。他们要修理农具,下田耕种,割芦苇,收稻谷,筑场圃,打粮食;还要采桑,修桑枝,纺绩,染织;此外,又要打猎,剥枣,酿酒,摘葫芦,拾麻子,凿冰,修房屋,割茅草,祝寿等等,从春到冬,从年初到岁尾,无不整日奔忙操劳,创造了大量财富,然而这一切,却归统治者所有,他们自己却 “无衣无褐”,“采荼”充饥。整个作品中充满着农夫的悲苦、怨恨、愤怒、控诉等各种情绪,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此诗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直陈其事。诗中对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情况直接叙述,丝毫没有夸张、渲染,也没有采用比喻、映衬等手法。由于描写细致、具体,靠事实说话,因而给人以非常真实的感觉。不仅使我们仿佛看到农夫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酿酒、祝寿等画面,而且也极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突现了诗的主题。 此诗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诗中对农夫一年四季劳动、生活的叙写无一不是与统治者相对比,而这个对比主要是从衣、食、住三个方面。如农夫春天采桑养蚕,秋天纺绩染布,“为公子裳”,农夫于寒冬去打猎,打来狐狸要“为公子裘”。而农夫自己则是“无衣无褐”。在食的方面,农夫一年四季都要在田里耕种,所获的粮食则要入统治者的粮仓,而他们自己只能吃野生瓜果、野菜,就是狩猎来的大的野兽也要献给统治者吃,自己只能吃小的。在住的方面,统治者住的是冬暖夏凉的宫室,农夫住是的破漏不堪的草屋。全诗通过这具体、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现了两个阶级的生活及其矛盾。 此诗采用了月令形式。采用月令形式,此诗是首创。诗篇从七月写起,然后九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等,所有月份都写到了,又由于在某个月份都有不同的事物及不同的劳动内容,如八月,要“载绩”、“其获”、“剥枣”等; 九月则“授衣”、“菽苴”、“筑场圃”、“肃霜”等,因而诗篇各个月份又反复吟咏。采用月令形式是同农夫的生活、劳动有机地连结在一起的,因为采用月令必然涉及到事物,从而增强季节感和形象性。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这是北风怒吼、寒气逼人的冬天景象;“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这是明媚而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五月鸣蜩”,这是烈日炎炎,蝉声阵阵的夏天景象;“九月肃霜”、“十月陨萚”,这是草木凋零、万物萧条的秋天景象。总之,春夏秋冬、暑往寒来都描写了,使诗篇增加了感染力。此诗不愧为 《国风》 中的杰作。 七月 七月[原文] ☚ 豳风 鸱鸮 ☛ 七月 七月夏历七月。《豳风·七月》三章:“七月鸣,八月载绩。”毛《传》: “, 伯劳也。载绩, 丝事毕而事起矣。”郑《笺》:“伯劳鸣将寒之候也,五月则鸣。豳地晚寒,鸟物之候从其气焉。” ☚ 七人 七襄 ☛ 七月 七月心意六合拳用语。是该拳术姿势的要领。指两手虎口、两膝关节、两肘关节及背部微屈。以此七处屈似月弧,故名“七月”。 ☚ 蹿蹦跳跃 开门捉影 ☛ 七月《诗经·豳风》首篇名。旧注谓周公在遭流言后居东都时所作,陈述先王在豳地教民周备,使衣食充足,寒暑及时,各自劝勉,以勤事业。以今观之,实为豳地奴隶集体所作,叙写其一年一之中劳动过程及生活情况。《诗经·七月》序:“《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全唐诗》九四富嘉谟《明冰篇》:“摇青涵绿映楼台,豳歌《七月》王风始。”又五二二杜牧《即事》:“因思上党三年战,闲泳周公《七月》诗。” 七月qí yuè一年的第七个月份:自~上旬,送寿礼者便络绎不绝。(七一·1722) 七月【同义】总目录 霜月凉月七月兰秋兰月相月 七月qī yuè〖名词〗 下半年各月 下半年各月七月:相(相月) 瓜时 瓜月 桐月 霜月 凉月 巧月 兰月 兰秋 新秋 初秋 首秋 早秋 上秋 肇秋 孟秋 秋孟 火逝 流火 ☚ 上半年各月 日 ☛ 《七月》文艺刊物,周刊,16开。胡风编辑。1937年9月11日于上海创刊。从刊登的 《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一文可以看其倾向。文章说: “在神圣的火线下面,文艺作家不应只是空洞的狂叫,也不应作淡漠的细描,他得用坚实的爱憎真切地反映蠢动着的生活形象。在这反映里提高民众底情绪和认识,趋向民族解放的总的路线。” 主要登载诗、散文、小说、木刻等,作者以 “七月派” 为主,尤以诗歌见长。印行3期后迁往武汉,改为半月刊,仍为16开本。印行18期后再迁至重庆。1949年9月停刊。1945年12月出版 《希望》,保持 《七月》的艺术风格。1946年10月18日,《希望》 出至第2集第4期停刊。 七月《诗·幽风》篇名。写农夫一家一年中每月为贵族从事的农业劳动和生活情况,反映了阶级压迫和剥削。全诗八章88句,为《国风》最长一篇。 七月Rajab 七月Nisan 七月July(Jul.)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