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蜡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蜡染

蜡染

苗族工艺传说。流传于贵州苗族居住地区。相传古时有位苗族姑娘,十分聪明伶俐。一天,她去坡上种棉花,看见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便想到要制作象蝴蝶那样美丽的花衣裳。她先学会画蝴蝶的图案花,后又拣来五色石舂成粉末用米汤调成颜料,细心绘制七昼夜,制作了两件鲜艳的花衣裳。但这种花衣裳既不能日晒雨淋,又不能下水洗涤。姑娘冥思苦想,感动了勤劳的蜜蜂。她经蜜蜂指点,用蜡把各种花样画在布上,再经浸染,蜡画就不脱色了,终于制作出蜡染的花衣花布,从此世世代代传了下来。

☚ 花边衣裙   蛮儿鼓 ☛
蜡染

蜡染

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古称“蜡缬”。汉代前即已采用,主要为蓝地白花图案。晋代,能应用十种色彩进行蜡缬。唐代的蜡缬作品,反映出高超的技术水平,有染着五彩花鸟的薄纱、有制作精美的屏风。宋以后,染织技术不断发展,蜡缬一直受到人们喜爱,中南、西南一些兄弟民族的蜡缬更具特色。蜡染的主要原料为蜂蜡、白布、染料。制作时以蜡刀蘸蜡液在坯布上描绘出所需要的花纹图案,然后加染颜色,干后用水煮去蜡,即现出花纹。结构严谨,对比强烈,装饰味浓,有时蜡液在冷却后产生自然裂纹,经染色,更有一种特殊效果。

☚ 刻丝   竹刻 ☛

蜡染

 蜡染又称蜡防染,古称“蜡缬”。据考证,蜡染起源于我国古代,最迟在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蜡可以防染的特点,利用蜂蜡和虫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在东汉时期,蜡染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西晋,已可染出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唐代蜡染开始盛行。南宋时,蜡染花布称为“徭斑布”,系采用镂有细花的木板二块夹住布帛,然后将熔化的蜡液灌入镂空的部位,蜡在常温下很快固化,此时“释板取布”并投入到蓝靛染液中,待布染成蓝色后,“则煮布以去其蜡”,就可得到“极细斑花,炳然可观”的徭斑布。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关于蜡染,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在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姑娘去坡上种棉花,看见一只蝴蝶在面前飞舞,她突然想到:苗家姑娘的衣裳为什么老是青的蓝的?要是能有蝴蝶那样美丽的衣裳穿,该多好呀!于是姑娘停下锄头唱道:“妹榜呀妹留,贾(苗族说理类的古歌)说你生人,生下就不管,穿起花衣裳,到处飞去逛,只顾自己好,儿女谁抚养?今天我请你,送对花翅膀,女儿要打扮,像你样漂亮。”
 那时候的蝴蝶会讲话。它唱道:“姑娘呀姑娘,妈妈生下人,天地来抚养。如今已长大,该仔细想想:人拿脚走路,我飞靠翅膀;要是送给你,我就会死亡!”
 姑娘很生气,问道:“你究竟送不送?”
 蝴蝶说:“实在不能送。”
 “好!等我捉住你,看你还敢说不送!”姑娘说着,一把逮住了蝴蝶就要动手撕下它的翅膀。蝴蝶急了,哀求道:“我的好姑娘,求你别动手,我愿教你做花衣裳。”说着用翅膀在姑娘的衣襟上扑腾腾地拍打了几下,便印上几团美丽的图案花样了。蝴蝶说:“你回去照着画吧,把花样画满衣裳,你就比我更漂亮啦!”
 姑娘把蝴蝶放了,欢欢喜喜地回到家里,求阿爸去河沙坝拣来五颜六色的石子,求阿妈把石子舂成粉末,求阿姐用米汤调成颜料,她就照着蝴蝶送给的花样,用心画呀画呀,画了七天七夜,画成了两件十分鲜艳的花衣裳。她穿一件,阿姐穿一件,人人见了都啧啧称赞:“啊唷唷,好漂亮,好漂亮!”于是争先恐后地来学画衣裳。
 可是,画成的衣裳经不得日晒雨淋,更经不得水洗,因此人们都不愿白费功夫来学干这个活计了。姐姐也抢白妹妹道:“蝴蝶骗了你,你也骗了大家哩!”妹妹并不灰心,说:“先不要怨蝴蝶,只怪我当初没问清楚,让我再去问问它。
 可是,不知蝴蝶躲到哪里去了,妹妹找了几天也没见。一天,妹妹来到一堵岩脚,累了,就坐下来休息。忽然,一只蜜蜂飞到她耳朵边,唱道:“我家住在岩坎脚,风吹雨打难过活。哪个大姐救得我,教她蜡染色不脱。”姑娘不晓得什么叫“蜡染”,但一听说“色不脱”,就高兴得跳起来。
 “小蜜蜂,什么是‘蜡染色不脱’,快快告诉我,我叫阿爸做蜂房,把你们接到我家去喂养。”
 蜜蜂听了说:“你说得倒是好,只怕到时候又不算数了。你要是真有这好心,你就先叫你阿爸打好蜂房,把我们接过去,我再给你说什么叫‘蜡染色不脱’。”
 妹妹想,蜜蜂说的也有道理,就转回家去了。她叫阿爸打好蜂房,把蜜蜂接到屋檐脚喂养,蜜蜂这才告诉妹妹说:先把蜂蜡熔成汁,拿蜡刀蘸着蜡汁在白布上画花,画好了再拿到蓝靛缸里去浸染。染过的白布上,没蜡花的地方全变蓝,有蜡花的地方蓝靛浸不透,打掉蜡就现出了白花。蓝底衬白花,真好看,洗也洗不掉。这就叫“蜡染色不脱”。
 当年,阿爸割蜂蜜时,把蜂蜡炼出来送给妹妹。妹妹就照蜜蜂说的办法去画去染,去脱蜡,果真得到了不掉色的蜡染花布。拿这种布做出的衣裳,穿在身上,走乡串寨,个个都说好。这一回,姑娘们又赶来向妹妹学手艺了。苗家的蜡染手艺就这样传开、传下来了。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像冰花,像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韵味也不一样,这时,美,就越发显出了它不可捉摸的深邃。蜡染制作方法,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中行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观出白色花纹。蜡染的材料:绘制蜡染的织品一般都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机织白布、绵绸、府绸的。防染剂主要是黄蜡(即蜂蜡),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蜂蜡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就是利用它的这一特点作为蜡染的防腐剂。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生产的蓝靛。贵州盛产蓝草,这是一种蓼科植物,茎高约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贵州乡村市集上都有以蓝靛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蓝靛买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这种钢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根据绘画各种线条的需要,有不同规格的铜刀,一般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
 蜡染工艺在我国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而且流行很广。

古词语“蜡染”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 可可诗词网

蜡染

 猺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熔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猺人若也。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


 【评】 用镂空版灌注蜡液,代替蜡绘及复制花样,是蜡染工艺的另一发展。这是宋代有关的记载,其说尤详。

蜡染làrǎn

传统染布工艺,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画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现出白色图案。

蜡染

蜡染

蜡染又称蜡防染,古称“蜡缬”。据考证,蜡染起源于我国古代,最迟在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蜡可以防染的特点,利用蜂蜡和虫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在东汉时期,蜡染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西晋,已可染出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唐代蜡染开始盛行。南宋时,蜡染花布称为“徭斑布”,系采用镂有细花的木板二块夹住布帛,然后将熔化的蜡液灌入镂空的部位,蜡在常温下很快固化,此时“释板取布”并投入到蓝靛染液中,待布染成蓝色后,“则煮布以去其蜡”,就可得到“极细斑花,炳然可观”的徭斑布。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关于蜡染,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在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姑娘去坡上种棉花,看见一只蝴蝶在面前飞舞,她突然想到:苗家姑娘的衣裳为什么老是青的蓝的?要是能有蝴蝶那样美丽的衣裳穿,该多好呀!于是姑娘停下锄头唱道:“妹榜呀妹留,贾(苗族说理类的古歌)说你生人,生下就不管,穿起花衣裳,到处飞去逛,只顾自己好,儿女谁抚养?今天我请你,送对花翅膀,女儿要打扮,像你样漂亮。”
那时候的蝴蝶会讲话。它唱道:“姑娘呀姑娘,妈妈生下人,天地来抚养。如今已长大,该仔细想想:人拿脚走路,我飞靠翅膀;要是送给你,我就会死亡!”
姑娘很生气,问道:“你究竟送不送?”
蝴蝶说:“实在不能送。”
“好!等我捉住你,看你还敢说不送!”姑娘说着,一把逮住了蝴蝶就要动手撕下它的翅膀。蝴蝶急了,哀求道:“我的好姑娘,求你别动手,我愿教你做花衣裳。”说着用翅膀在姑娘的衣襟上扑腾腾地拍打了几下,便印上几团美丽的图案花样了。蝴蝶说:“你回去照着画吧,把花样画满衣裳,你就比我更漂亮啦!”
姑娘把蝴蝶放了,欢欢喜喜地回到家里,求阿爸去河沙坝拣来五颜六色的石子,求阿妈把石子舂成粉末,求阿姐用米汤调成颜料,她就照着蝴蝶送给的花样,用心画呀画呀,画了七天七夜,画成了两件十分鲜艳的花衣裳。她穿一件,阿姐穿一件,人人见了都啧啧称赞:“啊唷唷,好漂亮,好漂亮!”于是争先恐后地来学画衣裳。
可是,画成的衣裳经不得日晒雨淋,更经不得水洗,因此人们都不愿白费功夫来学干这个活计了。姐姐也抢白妹妹道:“蝴蝶骗了你,你也骗了大家哩!”妹妹并不灰心,说:“先不要怨蝴蝶,只怪我当初没问清楚,让我再去问问它。
可是,不知蝴蝶躲到哪里去了,妹妹找了几天也没见。一天,妹妹来到一堵岩脚,累了,就坐下来休息。忽然,一只蜜蜂飞到她耳朵边,唱道:“我家住在岩坎脚,风吹雨打难过活。哪个大姐救得我,教她蜡染色不脱。”姑娘不晓得什么叫“蜡染”,但一听说“色不脱”,就高兴得跳起来。
“小蜜蜂,什么是‘蜡染色不脱’,快快告诉我,我叫阿爸做蜂房,把你们接到我家去喂养。”
蜜蜂听了说:“你说得倒是好,只怕到时候又不算数了。你要是真有这好心,你就先叫你阿爸打好蜂房,把我们接过去,我再给你说什么叫‘蜡染色不脱’。”
妹妹想,蜜蜂说的也有道理,就转回家去了。她叫阿爸打好蜂房,把蜜蜂接到屋檐脚喂养,蜜蜂这才告诉妹妹说:先把蜂蜡熔成汁,拿蜡刀蘸着蜡汁在白布上画花,画好了再拿到蓝靛缸里去浸染。染过的白布上,没蜡花的地方全变蓝,有蜡花的地方蓝靛浸不透,打掉蜡就现出了白花。蓝底衬白花,真好看,洗也洗不掉。这就叫“蜡染色不脱”。
当年,阿爸割蜂蜜时,把蜂蜡炼出来送给妹妹。妹妹就照蜜蜂说的办法去画去染,去脱蜡,果真得到了不掉色的蜡染花布。拿这种布做出的衣裳,穿在身上,走乡串寨,个个都说好。这一回,姑娘们又赶来向妹妹学手艺了。苗家的蜡染手艺就这样传开、传下来了。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像冰花,像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韵味也不一样,这时,美,就越发显出了它不可捉摸的深邃。蜡染制作方法,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中行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观出白色花纹。蜡染的材料:绘制蜡染的织品一般都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机织白布、绵绸、府绸的。防染剂主要是黄蜡(即蜂蜡),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蜂蜡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就是利用它的这一特点作为蜡染的防腐剂。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生产的蓝靛。贵州盛产蓝草,这是一种蓼科植物,茎高约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贵州乡村市集上都有以蓝靛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蓝靛买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这种钢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根据绘画各种线条的需要,有不同规格的铜刀,一般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
蜡染工艺在我国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而且流行很广。
☚ 七星披肩的来历   金凤凰 ☛
染色

染色

染(染采;~缸;~布;血~;洗~;漂~;印~;蜡~) 挂色 上色 设色 着色 著色 赋彩 敷彩
染成红色:赭 染红
 染成大红色:染茜
 染成深红色:殷(血流~地)
 把天空染为红色:绛天
染成黄色:染黄
 将皮革染成赤黄色:
染成黑色:涅 染黑
纺织品的印花和染色:印染
牢牢地着上颜色:贴染

另见:涂饰 美化

☚ 涂饰   油漆 ☛

蜡染

苗、布依、仡佬、瑶等民族的传统印染工艺。它是以蜂蜡、枫树胶等为防染原料,染制时,先将白布平铺于桌几或木板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化为汁,然后用各种形状的金属蜡刀蘸上蜡汁,在布料上描绘各种花纹图案,使蜡汁凝固粘附在布的两面。图案描绘好后,将布投入靛液染缸中浸染,待布料被蓝靛浸透后取出,放到阳光下晾晒干,再放入清水中煮沸,使布料上的蜡全部融化,取出晾干即可。在浸染过程中,凡用蜡描绘过的地方,由于蜡的保护,没有被染上颜色,而未上蜡的地方,则被染上颜色。所以脱蜡后即呈现蓝白分明、花纹如绘的图案。同时,由于涂蜡时蜡在布料上流动形成自然龟裂现象,经煮染后,还会在布料上留下一种人工无法描绘的冰花,使蜡染画面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令人赞叹不已。蜡染布可用来作衣、裙、围腰、头帕、门帘、被面、床单、台布、壁挂等等。据研究,最迟在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已掌握了这种印染技术,唐宋时期已很盛行。由于它的独到之处,是其他印染方法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沿用一千多年,一直流传至今,而且随着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传到中原及全国各地,并且还流传到亚洲各国。不过现在仍以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瑶族的技艺最为高超。贵州的丹寨、黄平、镇宁、关岭、安顺、普定等地都是著名的蜡染之乡,其产品或以造型生动、风格豪放活泼,或以图案绮丽工整、纹样精细、结构严密,或以冰纹奇特和画工精致而驰名中外。1982年以来,还有多名苗族、布依族妇女先后应邀赴加拿大、美国、日本、香港等地进行现场传统蜡染技术表演,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近年来,安顺、普定等地都先后建立了蜡染厂,使蜡染的生产由过去分散的手工操作,逐步转入工厂化、机械化,并将布依、苗等民族的挑花、刺绣、绘画、剪纸等工艺揉进蜡染艺术之中,使传统工艺及现代技术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现在,他们的蜡染工艺产品已直销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蜡染行业中的佼佼者。

蜡染

古称“蜡缬”。我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的纺织印染工艺。源于汉代,后流传于南方苗、布依、瑶、仡佬等民族地区。宋《岭外代答》称为“瑶斑布”。用蜡刀蘸熔化的蜡液,在白布上绘画各种图案,便投入蓝靛缸内浸染,再用水煮脱蜡,布面呈现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有涡状、波状、菱形,或鸟、虫、鱼等花纹,色调素雅,清新朴素,用来制作衣物和用品,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此工艺早已流传国外。今贵州已新建蜡染工厂,继承传统的民族风格,改进工艺,推行现代化生产,成为畅销国内外的民族工艺品。

蜡染

蜡染

用铜蜡刀蘸蜡液在布上绘花纹,放入蓝靛缸中浸染,10多min后捞出摊开置通风处(氧化),干后再入缸中浸染,2~3次为浅色,8~9次为深色,入沸锅煮去蜡,则花纹现,经清水漂洗,蓝白分明,非常雅致。因蜂蜡龟裂,花纹中有冰纹,别有韵味。古称“蜡缬”。唐代(618~907)宫廷中曾有流行。在西南地区的苗、仡佬、布依、水、土、彝、白族等少数民族中,世代相传,至今仍很盛行。少数民族妇女从7~8岁就开始学习,蜡染是她们最喜爱的手工艺。蜡染的花纹有铜鼓纹、花鸟鱼虫纹样及寓有吉祥意义的几何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风格纯朴。

蜡染

222 蜡染

古称“蜡缬”,中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主要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鱼、虫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也有套色)染色,最后冲洗脱蜡即现花纹,故又称“防染”。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族中广为流行,多用于衣裙、被毯、包单等。

☚ 蓝印花布   扎染 ☛

蜡染

050 蜡染

见28222条。

☚ 辫绣   蓝印花布 ☛
蜡染

蜡染

以蜂蜡绘图的一种传统印染工艺。流行于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瑶、苗、布依、仫佬、土家等民族。以用铜片制成的帚形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绘成花纹图案,再放入蓝靛缸内浸染,最后煮脱蜡质,便出现白色花纹,也有红、黄、草绿、赭石诸色。图案生动简练,线条流畅,颇具装饰性,多用作衣裙、被毯、帘布、包单等。史载秦汉时,即有“绘花于布,而后染之,去蜡则见花”的“蜡缬”。隋唐时,贵州的“点蜡慢”曾驰名全国。宋代《岭外代答》记载了“瑶人以染蓝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溶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去蜡,故能变成极细斑花,灿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若瑶人也”。关于蜡染的起源,布依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个仙女受观音菩萨派遣,下凡搭救生灵,至白水河,见善良的布依族人正受灾难危害,便向他们传授技艺,教青年种蓝靛,打铁制刀;教姑娘织布、画花;教老人养蜂、熬蜡。从此蜡染技艺代代相传。

☚ 蜀锦   钧瓷 ☛
蜡染

蜡染Laran

传统手工艺印染的一种方法。其工艺制作方法是先把起防染作用的白蜡或黄蜡加热熔化,然后用蜡刀或笔蘸蜡液在织物上画出图案,冷凝后即可染色。染好后的织物放在水中煮洗,去掉蜡后即可显现出花纹来,成为色地白花的印染品。由于蜡在凝结时收缩,或是对织物稍加揉搓,使蜡纹产生许多裂缝,染料可由此渗入织物中,因而在织物的成品上出现一丝丝不规则的纹理,形成一种独特的蜡纹装饰效果,很有蜡染的特点。蜡染有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单色蜡染比较多见,工艺比较简便,复色染有套四、五种颜色的,色彩配置得当可以获得自然而丰富的艺术效果。从古代绘画作品中,可以见到蜡染工艺的应用,唐代张萱《捣练图》中,有几个妇女的衣裙就是蜡染工艺制成的。蜡染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用比较普遍,贵州蜡染在全国是很著名的,近年来又得到新的发展。蜡染不仅用于现代服装,还成为室内装饰的壁挂、台布、窗帘等重要的工艺方法。

蜡染

☚ 扎染   印花 ☛
蜡染

蜡染

古代称蜡缬。是以蜡为防染剂的印染工艺品种。在丝、棉、毛等织物上,用毛笔、刀蘸蜡液绘制花纹,放入常温染液中浸染,染后煮洗,使蜡遇热熔化脱除,即显示出色地白花。由于入染时有蜡处存在裂纹,染料透过裂纹在花纹留白部分自然呈现色泽深浅不 一的纹理,丰富了装饰效果。蜡染以单色染为主,也可以套色染,重复加工,达到四、五种颜色。蜡染已知最早出现于汉代,唐代较盛行。至今在贵州、云南等地民间仍保留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蜡染除制作服饰用品外,还用于室内装饰,作壁饰、屏风、台布、窗帘等。

☚ 补花   蓝印花布 ☛

蜡染

中国少数民族所用的印染技艺。利用蜂蜡和虫白蜡作防染原料,先在白布、绢上用熔化的蜡描绘出花纹,然后浸入染缸,再用水煮脱,使上蜡的地方呈现出花纹。


蜡染

古称“蜡缬”。中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品之一。以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再浸入靛(以蓝色为主)染缸,让染液顺着裂纹渗透自然成花纹,经用水煮脱蜡、漂洗制成蜡染布。一般以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为主。可做围腰、头巾和衣裙、提包、窗帘、屏风、台布、床单、沙发罩等。


蜡染

中国民间传统的印染工艺。产生于秦汉时期。图案优美,具有乡土气息。苗、瑶、布依等族常用以制作服装、被面、床单、头饰、背包等。


蜡染

古称“蜡缬”。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主要制作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装饰图案,再放入靛缸(以蓝色为主)浸染,最后用沸水去蜡。图案丰富多彩、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中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地区很流行。

蜡染

蜡染

中国以蜂蜡绘图的一种传统印染工艺。蜡染起源于秦汉时代。流行于贵州布依、苗、瑶、仡佬等民族。用帚形蜡刀蘸蜡将花纹图案画在白布上,染色后,水煮脱蜡现出花纹。多为蓝底白花,也有红、黄、绿等色。蜡染布料多用作衣裙、窗帘、壁挂、台布等日用工艺品。蜡染制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歌舞婚姻   熏香迎宾 ☛
蜡染

蜡染

民间传统染印工艺。又名蜡缬,现代印染学称为 “蜡防染色”。其渊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湖南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当时,已经熟悉蜂蜡、虫蜡和松脂等物质的防水特征,并用于织物的印染。湖南土家、苗、瑶等少数民族及部分汉族地区民间都能熟练地运用这种印染技法。蜡染使用的主要原料有蜂蜡 (或虫蜡、松脂)、蘑芋、蓝靛、白布等。工艺操作视地区不同而略异,一般为: 将煮熟的蘑芋糊抹在白布背面,晒干,用铜蜡刀在布壳上点绘各式图案花纹,然后放入蓝靛液中浸染,清漂晒干,用沸水脱蜡即成。浸染工艺有两种方式: 一种使织物在绷挺状态下浸染,染品画面整洁; 另一种使织物处于松弛状态下浸染,因织物在皱折时容易导致蜡膜龟裂,渗入微量染液,产生无规律的 “冰纹”,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蜡染色彩主要为蓝色,间或亦有红、草绿、黄、赭石等色。图案纹样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蜡染布主要用于制作服装、被面、床单、头帕、背包等日用品,近年来还开发了壁挂、壁画等旅游工艺美术品。

☚ 夹染   毛针 ☛
蜡染

蜡染

古称“蜡缬”。一种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起源于汉代以前。在苗、瑶、布依、侗、仡佬等民族迄今仍很流行。其工序是先用蜡刀蘸上黄蜡液在织好的白布上绘出花、鸟、鱼、虫及山水或各种几何图案,再浸入靛缸染色(多为蓝色),然后放入沸水中煮,脱去黄蜡,现出蓝底白纹图案。也有用两块镂有各种花纹图案的木板夹住白布,将蜡液灌入镂空了的花纹中。卸下夹板,然后染色去蜡。色泽淡雅,淳朴别致,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 腰织机   牛皮船 ☛

蜡染

wax printing
~布wax print;batik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