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七十年代乡土文学论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七十年代乡土文学论战 七十年代乡土文学论战1977年8月17日至19日,《联合报》发表彭歌的《不谈人性,何有文学》一文,点名批评王拓、陈映真、尉天骢等人,指出他们的乡土文学理论是“共产党的阶级理论”。20日《联合报》又发表余光中的《狼来了》,指控乡土文学就是中共的“工农兵文艺”。8月29日,台湾当局召开“第二次文艺会谈”,将“乡土文学”“工农兵文艺”和“三十年代文学开禁”视为“三股黑旋风”,要加以彻底的扑灭和打击。对此,乡土文学派迎头反击。王拓在8月23日《联合报》上发表了批驳彭歌的文章《拥抱健康的大地》,接着又写了《二十世纪台湾文学发展的动向》《是现实主义文学不是乡土文学》。陈映真发表《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尉天骢发表了《乡土文学与民族形式》《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文学》等。他们继续批判“全盘西化论”“文化侵略无害论”,提出要坚持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文学传统,提出文学要揭露社会黑暗,反映劳苦民众的疾苦;又针对乡土文学“分离论”,指出台湾乡土文学是“汉民族文化的一支流”,是“台湾先人抗日爱国的光荣纪录”。乡土文学作家的立场和观点对于批判全盘西化思潮,深化现实主义理论,促进台湾乡土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场论争中双方的重要文章被尉天骢编入《乡土文学讨论集》。 ☚ 关于“台湾意识”的论争 第三次文艺会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