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明市
三明市是在1958年创建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位于福建中西部的内陆山区。1983年实行市带县体制。现辖永安市,明溪、清流、宁化、大田、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9县和梅列、三元2区,设有140个乡镇、1724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1995年末总人口258.29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99.73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112人,比全省平均数低55%,是福建人口总量和密度最少的地市之一。
三明是老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21个重点县中,福建有10个,其中在三明的有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5个县。宁化还是长征起点县之一。全市有2万多人参加红军,有3万多人参加游击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
三明是全国著名的精神文明建设典型。80年代初,三明人民继承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重视搞好思想、文化、环境等三项建设。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会议在三明召开,把三明的“三项建设”提到精神文明建设高度来认识。中共中央办公厅调查组在三明调研考察后,编写了《三明之路》一书,在全国发行。三明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从城市迅速推广到广大农村。
三明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溪谷相互交错,构成以低山为主的多山地、多丘陵、多盆谷的层状结构地貌,形成了自然区域特点:
❶林区。三明有山地面积188.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2%。1991年实现了宜林荒山基本绿化。1995年有林地面积达175.13万公顷,人均0.88公顷。森林覆盖率72%。活立木蓄积量1.21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3,农民人均60.3立方米。每年产商品材200多万立方米,占全省的36%。1988年三明被列为“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并有9个县(市、区)被列为南方林业重点县;
❷粮区。全市有耕地16.4万公顷,农民人均1.24亩。建宁、宁化、泰宁、将乐、明溪、清流、尤溪、沙县、永安等9个县(市),被列为国家和省级的商品粮基地县。1995年粮食总产量130万吨,人均产粮655公斤,每年提供商品粮3亿公斤左右,占全省的1/5;
❸新兴的经济作物区。全市大宗的经济作物和土特产品有:烤烟、建莲、香菇、木耳、水果、笋竹、中药材等。80年代以来新发展的烤烟,产量居全省第一,质量与“云烟”媲美。建宁县通心白莲,以粒大洁白著称,古称“建莲”,其特点是稍炖即熟,久火不糊,汤汁清甜醇香,是名贵佳肴和滋补品。水果有脐橙、无核雪柑、金柑、猕猴桃、黄花梨等。柑桔产量已跃居全省前列;
❹水电能源区。全市水力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有173万多千瓦,现已完成开发总装机容量71万千瓦,占41.1%,其中属地方性开发的有49.58万千瓦。1995年发电量20.57亿千瓦时,农村人均拥有电1 040千瓦时。永安、尤溪、沙县、泰宁、将乐、清流、大田、明溪等8个县(市)已于“八五”期间实现了农村初级电气化;
❺矿区。全市已发现金属、非金属矿种79个,其中有49个探明了储量,34个进行了开采。其中煤储量占全省的46%,石灰石占全省的47.9%。钨、锰、重晶石、蓝宝石在全国矿产资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三明农业一贯以粮为主,商品性生产较为落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群众生活水平低下。1978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仅2.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元,平均口粮299公斤,1/3农户生活贫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执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以“翻两番,奔小康”为目标,积极引导农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走“高优农业”道路,全市农村出现了大好形势。1995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93.76亿元,比1978年增长13.9倍,年递增17.23%。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55亿元,增长2.82倍,年递增8.2%;农村第二、三产业产值109.21亿元,增长182.2倍,年递增35.8%。在农村社会增加值中,非农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6.2%上升为45.6%。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3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比1978年增产43.3万吨,增长49.9%。农产品总量大幅度增加,保证了市场供应。肉、蛋、奶、鱼总产量达到22.91万吨,比1978年增长7.64倍,年递增13.52%;水果总产25.54万吨、莲子1 600吨、笋产品2.01万吨、食用菌3.5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97.6倍、113.2倍、41.4倍和894倍;烤烟总产达2.67万吨,增长143倍。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重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按商品粮基地建设的要求,有2.53万公顷中低产田改变了低产面貌,已形成“吨粮田”1.47万公顷、“双纲田”2.27万公顷。通过历年兴修农田水利,新建了小水库、电灌站378处,维修加固险病水库34座,完成26座水库灌区的渠道建设,解决了3个0.07万公顷旱片的灌溉问题,使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3.07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9.6%。在山地开发上,实现了荒山绿化,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74.47万公顷,扩建毛竹林累计达到22.4万公顷,发展果茶园达到10.87万公顷,全市农民人均有人工林5.5亩,经济林2.5亩。乡镇企业建设,已有乡村骨干工业1 626家,其中:水泥厂72家,年产529万吨;人造板厂21家,年产17.9万立方米;结晶硅等冶炼厂14家,年产1.5万多吨;以清水笋、蘑菇加工为主的食品行业144家,以及有42家纺织厂、800多台织布机等。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获得较大改善。199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 991元,比1978年增加1876元,增长16.3倍,扣除物价因素,每年实际增长8.8%。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54.8万人,占总人口的32.9%,下降到1995年的4.19万人,占2.1%。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扣除物价因素,17年实际增长3.5倍。每人每年动物性食品消费已达39.4公斤,增6.4倍;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98%的农户有了电视机。电话机、电冰箱、空调机等也已进入普通农户。1995年末农民人均手存现金和储蓄达738元,比1983年增长16.8倍。
三明市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经验是:
(1)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做到增产增收一起抓。长期以来三明农村习惯于只抓单一的粮食生产, 多种经营发展缓慢,增产不增收,农民难以致富。但是,三明又是主要商品粮产区,粮食生产不能有丝毫的削弱。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打破旧框框,切实做到增粮增收两手抓。在增粮方面,把粮食生产作为一个工程来抓。
❶持续不懈地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通过治水、改土、培肥地力等措施, 把4.67万公顷常年亩产低于400公斤的耕地逐步改造成为高产田。
❷实施先进的综合栽培技术,推广良种,推广再生稻,开展套种扩种旱作物,开发吨粮田。
❸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加快造林绿化,搞好水利建设,建蓄水工程体系,减轻洪涝,消除大面积旱片。
❹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4.2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86.6%,鼓励开荒造田,切实保护耕地。
❺每年都有新的粮食增产措施,保证增产任务的实现。在增收方面,组织农民向山地进军,并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❶跳出单一种粮的框框,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❷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开发单季稻田和冬闲田,增种一季经济作物。开展经济作物产值在种植业产值中的“过半”活动;
❸大力发展林业,从山地开发中获得增收;
❹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从劳力转移中获得增收。
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专业大户。
采取以上措施后,从1984年到1995年,粮食播种面积由25.89万公顷稳定增加到26.51万公顷, 平均亩产也从287公斤提高到327公斤,保证了粮食总产的稳定增长。而农民的增收速度由“六五”时期平均每年只增收44元,提高到“七五”时期每年增收89元,“八五”时期每年增收220元, 实现了粮钱双丰收。
(2)加快开发,增强后劲,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❶坚持山地综合开发, 每劳力平均每年投工16个工日以上,每年新增茶果园0.67万公顷,扩大、垦复毛竹林0.6万公顷。全市茶果园已由1978年的0.85万公顷,发展到1995年的10.87万公顷,扩大11.8倍。毛竹林也由14万公顷发展到22.4万公顷, 增加了60%,使水果和笋类产量大幅度增加。
❷充分利用伐木的剩余物发展食用菌生产。菇农已占全市农户60%以上。
❸开发利用单季稻田和冬闲田, 实行烟—稻、烟—制种、豆—稻,稻—稻—菜等种植模式。使1/3的单季稻田和1/4的冬闲田多种一季,提高了耕地利用率。
❹开发利用水电能源,通过由泾流开发向蓄水、流域梯级开发方向发展;由单项开发向发电、灌溉综合利用方向发展;由开发小型电站为主向小型、中型并举方向发展。全市水电装机容量由1978年的5万多千瓦发展到1995年的49.58万千瓦,增长8.9倍,增加了乡、村集体的经济收入。
❺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1995年全市农村已建立木竹加工企业569家, 食品加工企业144家,年加工产值超25亿元。沙县还引进外资建立食品加工厂, 带动食用菌、清水笋、板鸭的发展。
(3)扩大开放,外引内联,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三明乡镇企业多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和实施优惠措施与国内外客商进行广泛的合作。三明资源开发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64%,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并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系列开发发展,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八五”期间全市新建的骨干企业和技改项目总投资36.2亿元中,外引内联资金达16.7亿元,占46.2%。1995年农村“三资企业”已达184家,到资7540万美元。全市农村产品出口交货总值达7.4亿元,比1990年增加4倍多,直接创汇2500多万美元。全市还引进农业优良品种119个,促进高优农业的发展。
(4)依靠科技,以智取胜,走发展高优农业道路。各县都配备了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全市已有36个乡镇(占总数的25.7%)成为科技示范乡镇。各县都建有农技推广中心,乡镇有技术推广站,每村都聘用了一名农民技术员和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 部分村还建立了科技小组。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498人,科技专业大户1.05万户, 并有各类专业协会210多个,会员2.32万多人。每年都开展一定规模的科技承包活动,使农技人员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既确保了当年生产任务的完成,又普及了科技知识,培养了人才。“八五”期间,全市有145个项目获得技术成果推广奖。仅推广实施高优农业一项就达14.13万公顷,亩增加收入624元,增长82%。三明市农科所在培育和推广杂交水稻良种“汕优63”之后,近年来又培育成功威优77、汕优78等新品种,被国家列入“九五”期间全国重点推广项目;此外,培育有无核雪柑等优良品种多个。全市每年有12万多农民参加了各种技术培训班学习, 有3万多人参加了扫盲班和文化技术学校学习,有8100多人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学习,全市已有6000多位农民获得技术职称,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大提高。
(5)市场引导,搞活流通,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为了引导农业与市场接轨, 三明市把农产品流通问题放到突出位置,做了大量工作:
❶抓农贸市场建设。在恢复原有144个墟场的基础上, 在各乡镇所在地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 改变农民占路占街为墟的状况。全市已建有农贸市场231个,其中有204个建筑较为宽敞、壮观,并出现23个专业批发市场。
❷抓小城镇建设。1987年起先后确定62个乡镇为小城镇建设重点,主要是抓好市场和投资环境建设,进而发展乡镇企业,增强经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❸抓流通渠道建设。重点建立农民购销队伍,全市已有18万多农民进入了流通领域,个体工商户也由1980年的398户发展到1995年的10.4万户。
❹抓推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公司带农户”经营方式。全市已建立930多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2万多户,占总农户的74%,从而架起了农户通向市场的“桥梁”。通过发展流通,使全市农业综合商品率由1985年的46.5%上升到1995年的65.4%。
(6)强化领导,加强服务,保证农村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明作为全省主要产粮区和林区,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牢牢抓在手上,从总体布局、关键措施到每个主要环节,都认真研究部署,一个季节一个季节抓落实。市、县几套班子成员实行挂县包乡制度,并把农村经济的各项发展指标列为各级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内容。市直机关每年都派出300多名干部到100个村驻点。市、县、乡都成立有粮食工程指挥部,对生产起了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使各部门的工作步调更为一致。
“九五”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启动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时期。必须以全面实现小康为目标,加大农业现代化步伐,计划到2000年全市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比1990年翻3番,比1995年增长1.5倍,“九五”期间年递增2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年递增8.1%,第二产业年递增22.3%,第三产业年递增26.3%。粮食平均每年增产2万吨,“九五”期间共增产10万吨,2000年总产达到140万吨。大力发展其它食物生产,使本世纪末实现两个140万吨,
❶优质食物140万吨,其中肉蛋奶鱼35万吨,食用菌鲜重45万吨,水果60万吨;
❷蔬菜、西瓜等总产达140万吨。紧紧抓住三明是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这一机遇,努力推进科教兴农工作。“九五”期间,力争把全市每亩耕地的年平均产值(1990年不变价,下同)从610元提高到1000元以上;把现有33.33万公顷经济林亩产值从390元提高到800元以上;把每一农户的户均养殖业产值从2 500元提高到4 000元以上。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3 500元,比1995年增长75%以上。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