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丁都护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丁都护歌 丁都护歌一作《丁督护歌》。❶南朝乐府民歌篇名。见《乐府诗集》卷四五《清商曲辞·吴声歌曲》。该书引《宋书·乐志》曰:“《督护歌》者,彭城内史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宋高祖使府内直督护丁旿收殓殡埋之。逵之妻,高祖长女也。呼旿至阁下,自问敛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曰:‘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今存歌词五首,内容为督护出征送别情事,与《宋书·乐志》所言本事不合。《乐府诗集》和《玉台新咏》均题宋武帝作,从某些诗的内容和口吻看,亦不足信。其中第四首“督护初征时,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和第五首“闻欢去北征,相送直渎浦。只有泪可出,无复情可吐”较为著名。前者借用商妇死后变作石尤风阻人行旅的传说,表达送行妇人向往和平生活的愿望,后者直抒胸臆,倾吐女子送别征人时的悲痛心声,想象新奇大胆,感情真率浓烈,富有民歌特色。后唐代李白用《丁督护歌》写社会现实情况,是对此乐府旧题的发展创造。 ☚ 欢闻变歌 丁督护歌 ☛ 《丁都护歌》《丁都护歌》
诗歌篇名。唐李白拟作。一作《丁督护歌》。它原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元萧士赟说:“太白乐府,每篇必隐括一事而作,非泛然而言者。此篇之意是咏秦皇凿北坑以压天子气之事,徒尔劳民凿石,而不知真主已在芒砀山泽间矣。非人力之所能胜也。触热拖船,就饮浊水,征夫之苦,徒兴千古之悲耳。或曰:诗者所以抒下情而通风谕,此诗乃是为韦坚开广运潭而作,借秦为喻耳。”(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引)明胡震亨说:“白辞‘云阳上征去’,咏润州埭闸牵輓之苦,感其土俗,即用其土之古歌焉。先是润州不过江,开元中刺史齐澣始移漕路京口塘下,直达于江,立埭收课,事详澣本传。澣新河在江北瓜步者,白尝作诗颂美,此独言其苦。瓜步岸庳易开,润州岸高难开,地势至今然,白诗并纪实也。当时淮汴运路,澣并用牛曳,即润州可推矣。芒,石稜;砀,石文。指所凿盘石而言。”(同上引自《李白集校注》)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以全篇诗意参绎,旧注三说皆不类,即胡说亦未是。考之地志,芒、砀诸山,实产文石。意者是时官司取石于此山,僦舟搬运,适当天旱水涸,牵挽而行,期令峻急,役者劳苦,太白悯之而作此诗。督护是指当时监督之有司。‘凿’字旧本或作‘系’字。‘万人系盤石,无由达江浒。’诗旨益觉显然。即作‘凿’字,谓此万夫所凿之盘石,为数甚多,无由即达江浒,如此诠释自亦无碍。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者,谓芒、砀产此文石,千古不绝,则千古尝为民累,有心者能不睹之而生悲哉?”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今案王说近是。诗意分明言拖船运石之苦,并非言凿石开河之苦。但‘芒砀’在此乃迭韵联语,犹言‘莽撞’。胡以石棱、石纹解之,王说为‘诸山’,均系望文生义。芒山在沛,砀山在梁,于此了不相涉。揣诗意当是采取太湖石由运河北运,故言‘云阳上征’。太湖石,在唐代已见珍视。《唐书·白居易传》:‘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五石,……以归’,可证。又唐昭宗时人吴融有《太湖石歌》,首四句云:‘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能识?’‘铁索千寻取得来’即‘万人系盘石’之意,原文当以作‘系’为是。太湖石多孔穴如眼。搬运时或用席类裹之,以防损坏,故诗云‘掩泪悲千古’。自来统治阶级即多佳木奇石之贡,如《禹贡》已言青州‘厥贡……铅、松、怪石’。有李白此歌,可见开元、天宝年间已有太湖石之采贡。这正可以补足史籍的缺文。李白深感其劳苦,故言莽撞的太湖石都在同情劳苦人民,而流出千古伤心之泪。”此诗是天宝六载(747)李白南游吴越,途经云阳(今江苏丹阳县)有感于船工拖船之苦而作。极热之时,纤夫们拖船上行,渴饮泥浆之水,心伤已极,泪流如注;船载太湖石,不知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通过对纤夫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拖运盘石的痛苦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感情深沉而又悲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诚如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所评:“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 丁都护歌李白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据传宋高祖刘裕的女婿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奉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之长女)向丁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云阳”(即今江苏丹阳县)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故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避免了呆板,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楼的一群人,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系而拖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茫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